王韶的计策:以河湟为钥,破西夏困局

  北宋中叶,西北边疆长期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下。西夏凭借河西走廊的地理优势,屡次侵扰宋境,而吐蕃各部则因内部纷争四分五裂,成为西夏与北宋拉拢的对象。在这场“三国博弈”中,一位落第书生以三篇策论破局,他便是王韶——这位最终以武将身份收复河湟、拓地两千余里的战略家,其《平戎策》不仅重塑了北宋西北战略格局,更成为冷兵器时代“以迂为直”军事思想的经典案例。

  一、战略核心:断西夏右臂,构两翼夹击

  王韶的《平戎策》以“复河湟以断西夏右臂”为纲领,直指西北战局的关键痛点。安史之乱后,河湟地区(今青海东部与甘肃南部)逐渐脱离中原控制,成为吐蕃势力与西夏角力的缓冲区。王韶敏锐洞察到:若北宋收复河湟,不仅能切断西夏与吐蕃的潜在联盟,更可从西南方向形成战略包围,使西夏腹背受敌。他在策论中直言:“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这一构想颠覆了北宋此前“联蕃制夏”的被动策略,将战场从陕西路推向西夏后方,迫使党项骑兵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从地理维度看,河湟地区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咽喉要道。控制此处,北宋可沿洮河、黄河西进,直逼西夏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同时,通过招抚陇右吐蕃部落,形成对西夏南翼的牵制。这种“以迂为直”的战略设计,与汉武帝霍去病“断匈奴右臂”的战术异曲同工,却因北宋积弱已久而更具风险性。

  二、战术实施:分化瓦解与奇正相生

image.png

  王韶的军事行动以“攻心为上”为原则,充分展现其作为文臣的谋略智慧。在招抚吐蕃大首领俞龙珂时,他仅带数名随从直入敌营,以“推心置腹”之态夜宿蕃帐。此举不仅化解了俞龙珂对北宋的疑虑,更通过“留宿示诚”的象征性行为,向周边部落传递“俞龙珂已归附”的信号。待其他部落纷纷效仿时,俞龙珂已骑虎难下,最终率十二万部众内附。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术,使北宋在熙宁四年(1071年)未费一兵一卒便拓展疆土一千二百里。

  当军事行动不可避免时,王韶则展现出“奇正相生”的战术灵活性。熙宁五年(1072年)攻打武胜城(今甘肃临洮)时,他故意在抹邦山与吐蕃主力对峙,暗中派部将景思立率精锐迂回东谷小路,突袭武胜无备之隙。此战宋军以“声东击西”之计,一举俘虏吐蕃大将瞎药及其部众两万余人。次年收复河州(今甘肃临夏)时,王韶更将“调虎离山”发挥到极致:他佯装攻打洮州,诱使木征率精锐西援,随即回师河州,利用敌军后方空虚一举破城。这种“示形于东而攻于西”的战术,使吐蕃军队始终处于被动应对状态。

  三、经济整合:屯田市易与民族融合

  王韶深知,军事征服需以经济控制为根基。他在《平戎策》中提出“募人营田”与“创设市易司”两大举措:前者通过招募汉人屯田解决军粮供应,避免“千里转运”的耗费;后者在古渭寨(今甘肃陇西)设立边境市场,以茶叶、丝绸等物资换取吐蕃马匹,既削弱了西夏的战马来源,又通过经济依存关系巩固招抚成果。据《宋史·王韶传》记载,市易司设立后,“蕃汉贸易日盛,边民赖以生计”,河湟地区逐渐形成“汉人耕种、蕃人牧马”的互补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整合策略还蕴含深刻的民族治理智慧。王韶刻意拉拢笃信佛教的吐蕃首领,请求宋廷派遣高僧赴河湟讲经说法,借宗教影响力软化抵抗意志。同时,他允许归附部落保持部分自治权,仅在军事上接受北宋调遣。这种“以夷制夷”与“文化融合”并重的策略,使新附地区未出现大规模叛乱,为后续熙河路的设立奠定基础。

  四、战略遗产:开边与困局的双重变奏

  王韶的计策在短期内取得辉煌战果:熙宁六年(1073年),北宋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拓地两千余里,招抚蕃族三十余万帐。这是自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首次在西北大规模恢复疆域,宋神宗盛赞其“谋必胜、攻必克”,赐予端明殿学士头衔。然而,这场胜利的代价同样沉重——为巩固新附地区,北宋每年需耗费四百万缗军费,相当于当时全国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战略目标的偏移。王韶原计划以河湟为跳板进攻西夏,但北宋因财政压力逐渐转向防御,将熙河路打造为“以战养战”的军事缓冲区。元丰四年(1081年)五路伐夏时,宋军虽集结三十万大军,却因后勤补给线过长而惨败于灵州城下。苏轼曾尖锐批评:“王韶构祸熙河,使国家疲敝以事西戎”,道出了开边战略与国力之间的深刻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