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里子为何又称樗里疾:战国名将的姓名之谜
2025-09-08 10:14:06 尹文 田骈 齐宣王 庄子

  樗里子,这位战国时期秦国的宗室名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足智多谋被誉为“智囊”,在秦国的扩张与统一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姓名,史书中却存在两种不同的称谓——樗里子与樗里疾。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则蕴含着战国时期复杂的姓氏制度与宗法传统。

  姓氏制度的背景:姓与氏的区分

  要理解樗里子为何又称樗里疾,首先需明确战国时期姓氏制度的特殊性。在先秦时期,姓与氏有着严格的区分:姓用于标识血缘家族的共同起源,通常由母系社会传承而来,具有稳定性;而氏则用于区分家族内部的分支或贵族的封地、官职等,具有动态性。例如,秦国宗室本姓“嬴”,但随着家族分支的增多,不同支系会以封地、官职等为氏,如公子华以“华”为氏,樗里疾则以“樗里”为氏。

  这种制度反映了战国时期贵族阶层的身份认同需求。由于姓是家族的共同标志,只有宗族正支或君主才能直接使用,而旁支庶出则需通过氏来区分身份。因此,樗里疾作为秦孝公的庶子、秦惠文王的异母弟,其本名为“嬴疾”,但因非嫡长子,无法继承“嬴”姓的宗主地位,故以封地“樗里”为氏,称为“樗里疾”。

  樗里疾的封地与身份转变

image.png

  樗里疾的封地“樗里”位于今陕西渭南一带,是其军事才能与家族地位的象征。据《史记》记载,樗里疾在秦惠文王时期因战功显赫被封于樗里,此后便以封地名称其氏,称为“樗里疾”。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战国时期“以邑为氏”的命名传统,也反映了贵族阶层通过封地巩固地位的政治逻辑。

  例如,樗里疾在辅佐秦惠文王期间,曾率军大败五国联军于修鱼,斩首八万余人,威震关东诸国;后又攻取魏国曲沃、赵国蔺邑和楚国汉中,为秦国开拓疆土立下汗马功劳。这些战功使其得以受封樗里,并获得“严君”的封号,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秦国宗室核心成员的地位。

  樗里子:宗法传统与尊称的融合

  “樗里子”这一称谓则更多地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宗法传统与尊称文化。在先秦时期,“子”是对男性贵族或贤者的尊称,如孔子孟子等。樗里疾作为秦国宗室的重要成员,其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深受秦人敬仰,故被尊称为“樗里子”,以彰显其地位与贡献。

  此外,“樗里子”的称谓也与战国时期的“公子”制度密切相关。樗里疾在受封前曾被称为“公子疾”,这一称谓既体现了其宗室身份,也符合战国时期贵族子弟以“公子”为前缀的命名习惯。然而,随着其封地的确立与政治地位的提升,“樗里子”逐渐取代“公子疾”,成为其更为通用的称谓。

  姓名之变的深层意义:权力与身份的象征

  樗里子与樗里疾的称谓之变,不仅是战国时期姓氏制度的缩影,更反映了贵族阶层对权力与身份的追求。作为秦国宗室的庶出成员,樗里疾通过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赢得了封地与尊称,实现了从“公子疾”到“樗里子”的身份跃升。这一过程既体现了战国时期“能者居上”的用人机制,也揭示了贵族阶层通过封地与称谓巩固地位的政治策略。

  例如,樗里疾在秦武王时期被任命为右丞相,与左丞相甘茂共同辅佐朝政,推动了秦国对外战争的扩张。其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不仅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也使其成为后世堪舆家尊崇的“樗里先师”。这种跨越时代的影响力,正是其姓名之变背后深层意义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