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行政中的周公:历史迷雾中的关键人物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共和行政"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因"专利"政策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国人暴动后逃亡彘地,导致王位空悬十四年。在此期间,周朝政权由大臣共同执掌,史称"共和行政"。这一时期不仅标志着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纪年,更揭示了西周晚期王权衰落与贵族政治的复杂博弈。而在这场权力重构中,一位被称为"周公"的人物扮演了关键角色,其身份与历史定位至今仍是学界争论的焦点。

  一、共和行政的背景:从"专利"政策到国人暴动

  周厉王在位期间,为聚敛财富,任用虢公长父和荣夷公推行"专利"政策,强行将山林川泽收归王室所有,禁止平民樵采渔猎。这一政策触犯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引发举国怨怒。厉王为压制舆论,竟命巫师监视并诛杀议论朝政者,导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恐怖局面。召穆公曾警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厉王充耳不闻。公元前841年,忍无可忍的国人发动暴动,攻入王宫,周厉王被迫逃亡至彘地(今山西霍州),史称"彘之乱"。太子静藏于召穆公家中,召公以己子代之,太子方得脱险。

  二、共和行政的两种主流学说:周公与召公的联合执政

  1. 传统正史说:周定公与召穆公的"二相共和"

  以《史记·周本纪》为代表的正史传统认为,共和行政由周定公(周公旦后代)与召穆公(召公奭后代)共同执掌。周公旦与召公奭是西周初年的两位重臣,分别受封于鲁国燕国,但其嫡系子孙可世袭"周公""召公"爵号。共和年间的周定公,虽在传世文献中事迹寥寥,但作为周公家族的代表,其存在符合西周"世卿世禄"的体制。召穆公召虎则是历史明确记载的人物,他曾劝谏厉王"弭谤",并在国人暴动中保护太子静,其政治影响力不容小觑。

image.png

  2. 别史与考古说:共伯和的"独相摄政"

  另一种观点认为,共和行政的实际执掌者是共伯和——一位受封于共地(今河南卫辉)的伯爵贵族。据《竹书纪年》《世本》等别史记载,共伯和在厉王逃亡后,"摄行天子事",代行王政长达十四年。这一说法得到青铜器铭文的佐证:如《元年师兑簋》铭文中的"师和父",被学者认定为共伯和;而《师晨鼎》《师俞簋》等器物记载的"司马共",则显示其曾担任西周军职。此外,战国文献《吕氏春秋》《庄子》等均提及共伯和执政事,清华简《系年》的出土更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说法的可信度。

  三、周公身份的争议:周定公与共伯和的关联

  1. 周定公:虚构人物还是历史真实?

  若采纳"二相共和"说,周定公作为周公旦的后代,其身份符合西周宗法制度。然而,传世文献与青铜铭文中均缺乏其具体事迹的记载,导致部分学者质疑其存在真实性。清代学者梁玉绳曾指出:"周定公之名,仅见于《今本竹书纪年》,疑为后人附会。"这种质疑反映了传统史观与考古证据之间的张力。

  2. 共伯和:卫武公的可能性

  共伯和的另一重身份争议,涉及其与卫武公的关系。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卫釐侯去世后,太子共伯余即位,其弟"和"发动政变,共伯逃入父墓自杀,"和"遂继位为卫武公。若此说成立,共伯和即卫武公,其执政共和行政的背景便与卫国势力介入周王室政治密切相关。考古发现显示,共伯和在西周厉王初年已担任"司马"一职,执掌军权,这为其在国人暴动后掌控政权提供了军事基础。

  四、共和行政的影响:历史纪年的起点与王权观念的变迁

  无论共和行政的实际执掌者是周定公与召穆公,还是共伯和,这一事件均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确切纪年的开端: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现存史料中第一个有确切年份记载的历史节点,自此延续至今,从未间断。

  王权观念的转变:晁福林教授指出,共和行政前后,周王的威信大幅下降。西周前期诸王被视为"在帝左右"的天神化身,而共和之后,天子已从"天上"降至"人间",成为可被抨击与替代的政治符号。

  贵族政治的强化:共和行政期间,周王室虚悬十四年,诸侯与贵族通过联合执政维持统治,这种模式为春秋时期的"霸政"埋下了伏笔。卫武公以诸侯身份入主王政,更预示着周王室权威的衰落与地方势力的崛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