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文臣风骨与田园诗心的双重交响
2025-10-21 10:27:57 洪迈 胡铨 王彦 胡安国 叶适 岳翻

  在南宋偏安江南的动荡岁月里,范成大以名臣之姿纵横政坛,以诗人之笔描摹世相,更以改革者的魄力推动民生。他的一生跨越了金戈铁马的外交战场、烟火升腾的乡村田园与波谲云诡的朝堂博弈,最终在石湖的梅香中凝成一座文化丰碑。

  一、寒门贵子:从苏州书生到朝堂新锐

  范成大出生于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的寒门士族,自幼聪慧异常,十二岁遍读经史,十四岁初试诗文。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归朝,十六岁的范成大以《献赋颂》惊艳朝堂,其“文辞典雅,志节清高”的特质初露锋芒。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二十八岁的他登进士第,开仕途。

  初入官场的范成大展现出务实品格。任徽州司户参军时,他改革赋税制度,首创“义役法”——按民户贫富分摊役钱购置义田,以田租资助服役者,此法在处州推行后“民皆便之”,成为南宋基层治理的典范。乾道三年(1167年),他升任处州知州,更以“日力、国力、人力”三策直谏宋孝宗,痛陈朝廷奢靡之弊,其“理明辞正”的奏对风格令孝宗动容。

  二、金国惊魂:孤胆使臣的尊严之战

image.png

  乾道六年(1170年),范成大迎来人生最惊险的考验——作为祈请国信使出使金国。此次使命暗藏两大难题:索求北宋徽、钦二帝陵寝之地,争改宋金间“受书礼仪”。当时金国强硬,宋廷主和派却畏缩不前,左相陈俊卿、吏部侍郎陈良祐等因反对遣使遭贬,范成大却慨然受命。

  在金国朝堂上,范成大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当金主完颜雍接受国书时,他突然取出备好的奏章,高声要求更改受书仪式。金臣以手板击打迫其起身,范成大“跪立不动,誓死以献”,甚至引发金国太子杀心,幸得越王阻止才保全身家。虽最终仅争得迁陵寝、归钦宗梓宫的有限成果,但其“不辱君命”的气节震动朝野,陆游赞其“忠义可与日月争光”。

  三、地方治术:从岭南到巴蜀的改革图谱

  归国后的范成大被外放地方,却将改革激情播撒四方。在静江府(今广西桂林)任上,他直面盐利困局——漕司垄断盐利导致县邑加价抑配,百姓苦不堪言。范成大上疏孝宗,强制削减漕司强取数额,使“科卖抑配之弊顿绝”。此举引发广州盐商反弹,然其政策终获朝廷支持,成为南宋盐政改革的重要案例。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转任四川制置使,面对吐蕃、青羌侵扰与边境治理混乱,他提出三策:教练将兵、修筑堡寨、推行团结训练法。在黎州要地,他增兵五千,修十八道栅栏戍守,更以“重赏离间”之计擒杀勾结蛮族的守将王文才,稳定西南边陲。同时,他力阻监司、郡守私役蜀北义士,表彰隐士孙松寿、樊汉广的气节,构建起文武并重的治理体系。

  四、田园牧歌:诗歌革命与文化遗泽

  政坛沉浮间,范成大以诗笔记录时代。《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是其巅峰之作,将梅子金黄、麦花雪白的田园画卷与“昼出耘田夜绩麻”的劳作场景熔铸一炉,开创了南宋田园诗的新境界。其诗语言平易如话,却暗藏机锋——《催租行》揭露催租吏“索酒钱”的丑态,《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借重阳登高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怆,现实主义精神直追白居易、张籍。

  除诗歌外,范成大的文化贡献多元:著《梅谱》详述梅花品种与栽培技艺,开植物谱录先河;《吴船录》《骖鸾录》以游记体例记录地方风物,兼具史料与文学价值;《吴郡志》更成为研究南宋苏州的重要典籍。其书法与张孝祥并称“南宋前期双璧”,墨迹流传至今。

  五、石湖归隐:文穆公的终极精神图腾

  淳熙五年(1178年),范成大拜参知政事,却因直言遭谏官弹劾罢官。此后他历任明州、建康知府,终在绍熙四年(1193年)退居石湖。晚年他经营范村梅园,以“三分之一地种梅”践行文人雅趣,更在《示儿》诗中流露对国家命运的隐忧。去世后获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清初形成“家剑南而户石湖”的盛况。

  范成大的一生,是士大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完美诠释。他在朝堂上敢谏如阳城,在地方上善治似能臣,在诗文中真情若赤子。当今日我们诵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时,不仅能触摸到南宋乡村的脉搏,更能感受到一位文人用生命丈量时代的温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