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权臣任得敬:从降臣到分国逆臣的跌宕人生

  任得敬原为北宋西安州通判,在宋夏战争的动荡中,他选择了一条极具争议的生存之道。1126年西夏攻占西安州时,任得敬率全城军民投降,为表忠心,他将年仅17岁的女儿献给年过五旬的西夏崇宗李乾顺。这一政治投机迅速见效:女儿因端庄贤淑被立为妃,任得敬则从地方官员跃升为静州防御使,完成从宋臣到夏臣的身份转换。

  其女任氏的晋升之路更显任得敬的权谋手腕。1138年,通过贿赂御史大夫芭里祖仁等权臣,任得敬成功推动女儿被立为皇后。这一步不仅巩固了他在夏廷的地位,更使其从外戚身份获得政治资本,为后续专权埋下伏笔。

  军功奠基:平叛与镇压的双重积累

  任得敬的权势攀升始终与军功绑定。1140年夏州统军萧合达叛乱时,他主动请缨,利用对叛军虚实的了解,采用"安抚与突袭结合"的策略:先遣使招降叛军中的契丹部众,再率五千精骑直取夏州城,俘获叛将家属,最终在盐州之战中彻底击溃萧合达。此役后,他被擢升为翔庆军都统军,封西平公,掌控西夏东部军事要地。

  1143年威州、定州等地爆发饥民起义时,任得敬再次展现铁腕手段。他率军镇压,斩杀首领哆讹,通过赈济与威慑并举的策略快速平定动乱。这些军事成就使其在仁宗李仁孝继位后,成为朝廷倚重的武将代表。

  专权之路:外戚集团的膨胀与失控

image.png

  任得敬的权力扩张呈现系统性布局。1149年通过重金贿赂晋王察哥,他得以入朝任尚书令,次年升中书令。1156年察哥去世后,他迅速填补权力真空,出任国相,并安排弟弟任得聪为殿前太尉、任得恭为兴庆府尹,形成"一门三相"的家族垄断格局。

  其专权手段包括:

  排斥异己:弹劾秘书监王举等反对派,逼迫热辣公济等老臣致仕

  控制舆论:1160年以"中国之法难行夏国"为由,要求废除学校、科举,试图垄断官僚选拔

  僭越礼制:1165年晋封楚王后,其仪仗规格与皇帝无异,甚至在西平府修建可与兴庆府媲美的宫殿群

  这种越界行为引发朝野不满。御史中丞热辣公济曾上书痛斥:"身为皇亲,擅权恃宠,作威作福,只考虑自身利益",但任得敬通过控制仁宗生母任太后(实为养母)进一步巩固地位,使反对声音逐渐消弭。

  分国阴谋:金夏博弈下的败亡

  1165年任得敬动分国计划,以"盛夏溽暑"为由,征发十万民夫扩建西平府。1170年他胁迫仁宗签署分国诏书,划定西南路及灵州罗庞岭等地为"楚国"领土,并迫使仁宗派使臣向金国请求册封。

  金世宗完颜雍识破阴谋,以"有国之主岂肯无故分国"为由拒绝,并退还所有贡物。任得敬转而联络南宋,约定夹攻金国,但密使被夏兵捕获,阴谋彻底暴露。在金国支持下,仁宗于1170年八月发动突袭,诛杀任得敬及其党羽,终结了这场持续五年的权力危机。

  历史镜鉴:专权者的必然结局

  任得敬的悲剧源于三大矛盾:

  外戚与皇权的结构性冲突:作为非皇族成员,其权力合法性始终脆弱

  武将集团与文官体系的路线之争:他反对尊崇儒学、废除科举的举措,暴露出军事贵族对文治体系的排斥

  地缘政治的博弈失衡:同时挑衅金、宋两大强邻,违背西夏"依附强国求生存"的外交传统

  其分国失败标志着西夏贵族政治的衰落,也印证了《金史·西夏传》的评价:"任得敬以降臣窃国,终为乱阶"。这位权臣的跌宕人生,成为研究12世纪中国西北政治生态的典型案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