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抗旨不杀樊哙: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与生存智慧
2025-11-06 10:18:43 樊伉 樊哙

  公元前195年,西汉王朝的权力中枢暗流涌动。病榻上的汉高祖刘邦听闻樊哙欲在己死后诛杀戚夫人与赵王刘如意怒不可遏,当即下令陈平周勃火速赶往军中,斩杀樊哙并提其首级回京。这道诏令如同一把悬在陈平头顶的利刃——若遵旨,将得罪吕后集团;若抗命,则可能触怒刘邦。然而,陈平最终选择押解樊哙回京而非就地斩杀,这一看似违抗圣旨的举动,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自保术,其背后蕴含着对权力格局的深刻洞察与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拿捏。

  一、刘邦的疑心与樊哙的双重身份:矛盾爆发的根源

  樊哙与刘邦的关系堪称复杂:既是沛县起兵的生死兄弟,又是吕后妹妹吕媭的丈夫。这种双重身份在刘邦晚年愈发敏感。刘邦晚年多疑成性,对吕后势力的扩张极度警惕,而樊哙作为吕后集团的军事支柱,自然成为其眼中钉。当有人进谗言称樊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时,刘邦的愤怒瞬间爆发——他不仅要铲除樊哙,更要通过此举削弱吕后集团的军事实力。

  然而,樊哙的功勋与地位不容小觑:从鸿门宴硬闯项羽大帐救刘邦,到平定臧荼、卢绾叛乱,他始终是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若贸然斩杀,不仅可能引发军中哗变,更会留下“鸟尽弓藏”的骂名。刘邦的诏令,本质是一场试探:他既希望陈平执行命令,又暗含“若事后反悔可推责于陈平”的算计。

image.png

  二、陈平的困境:两难抉择中的生死博弈

  陈平接到诏令时,立即意识到自己被卷入了一场致命漩涡。若遵旨杀樊哙,吕后掌权后必将其视为死敌;若抗命不杀,刘邦可能以“谋反”罪名将其诛杀。更棘手的是,樊哙手中握有平叛大军,若其拒捕反杀,陈平与周勃将死无葬身之地。

  陈平的破局之道,在于将“执行权”转化为“处置权”。他并未直接闯入樊哙军营,而是在数里外筑高台宣诏,以庄重仪式削弱樊哙的戒备心;同时安排周勃暗中接管军权,确保樊哙被捕后军队不生变。这一系列操作既避免了正面冲突,又为后续周旋争取了时间。

  三、押解回京:一场精心设计的“责任转移”

  陈平选择将樊哙押解回京,而非就地斩杀,实则将决策权重新交还刘邦。这一策略包含三层深意:

  留有余地:若刘邦病愈,陈平可辩称“未敢擅杀功臣,愿陛下亲决”;若刘邦驾崩,吕后掌权,樊哙的性命则成为陈平向吕后示好的“投名状”。

  分化矛盾:将“杀樊哙”的罪名转化为刘邦与吕后的私人恩怨,使自己从执行者变为旁观者。

  控制风险:樊哙作为皇亲国戚,其生死牵动多方利益。押解回京可避免军中哗变,同时为各方势力斡旋提供空间。

  四、刘邦驾崩后的绝地反击:抢占政治先机

  当陈平押解樊哙行至荥阳时,刘邦驾崩的消息传来。陈平立即意识到:吕后即将掌权,而樊哙的妻子吕媭必将在吕后面前进谗言。为抢占先机,他做出两个关键举动:

  弃军疾驰:抛下押送队伍,独自快马加鞭赶回长安,抢在吕媭之前向吕后哭诉:“臣不敢擅杀功臣,故押解回京请陛下定夺。”这一举动既表明忠心,又暗示“樊哙未死”的功劳应归吕后。

  贴身护卫:在刘邦灵前痛哭后,陈平主动请求担任吕后近卫,实则监视吕媭,防止其进谗言。吕后见陈平如此“识趣”,不仅未加责难,反而任命其为郎中令,掌管宫中禁军

  五、历史评价:智慧与权谋的双重镜像

  陈平的抗旨之举,在史书中留下争议。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其“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消国家之患”,却也暗指其“盗嫂受金”的道德瑕疵。然而,从政治现实主义的角度看,陈平的选择堪称完美:

  对刘邦:他以“未敢擅杀”为由,保留了刘邦反悔的余地,避免了“诛杀功臣”的骂名;

  对吕后:他通过保全樊哙性命,赢得了吕后集团的信任,为日后诛灭吕氏埋下伏笔;

  对自身:他成功在权力真空期站稳脚跟,最终成为汉文帝时期的核心辅政大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