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期,北方内战连连,外患并未停止。但自从一个人“问世”后,“胡人”纷纷避其锋芒,很少再犯中原,无论匈奴还是东胡,明显老实下来。
曹操在东汉末年立足北方、尤其是统一北方后,中原外患几乎处于停歇状态。北方各胡人部落,对曹操毕恭毕敬,岁岁来贡“魏王”。连统一的大汉都敢侵犯的匈奴等胡人部落,何以对国家三分之一的主人曹操俯首帖耳、不敢轻慢?
这就必须从东汉末年发生的一起著名征外之战说起,那就是曹操北征乌桓。
熟读三国的人都了解,曹操是在官渡大捷、灭了北方劲敌袁绍主力、追缴其残余势力时征乌桓的,远征乌桓受到众多谋士反对,但唯有一人力主用兵,且要兵贵神速。那就是曹操最器重的谋士的郭嘉。这个曾占据曹操帐中第一谋士座位的智囊与众不同,常有惊人奇谋,曹操对郭嘉言听计从,这一次当然又是一拍即合。
曹操征乌桓采取的是闪电战和血洗战,史载曹操“虚国远征”,可见大张旗鼓、势在必得。这是汉军出塞征战,主动出击的为数不多战例。而且是以骑兵作战为主。
史书对这场恶战多有记录。数万骑兵惨烈混战,“死者被野”。面对游牧民族单兵能力强,曹操骑兵毫不逊色,虎豹骑“获单于蹋顿”,阵前斩首。乌桓群龙无首,三郡主力骑兵先行崩溃,《三国志》记载:“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
白狼山之战曹操大获全胜,曹军乘胜追击,直捣乌桓老巢柳城,一举平定乌桓三郡。
曹操为什么力排众议、执意北征?而且一反汉皇怀柔政策,坚持闪电战和“血洗”呢?
依我看来,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曹操个人性格原因,另一个是天下形势使然。
曹操的性格,有别于“一般中国皇帝”。乌桓之战体现了曹操“圆外狼”的特征,在中国的君王行列中,曹操虽然算不得完整的大君王,但却是凤毛麟角的“霸气”外露者。他内战、外战通吃,尤其在外战方面,雷厉风行,更显王者本色。
征乌桓发生于曹操刚刚成了一点气候之时。一般军阀对外不敢有这样的大动作,而曹操却拿出雄主的胆魄。当时北方第一部落军队,还是匈奴人马。但乌桓也是不可小觑的东胡族的一支生力军。乌桓与匈奴同属于北方游牧民族,与鲜卑同属东胡族。其凶猛彪悍程度不亚于匈奴鲜卑。
与如此彪悍部落军队作战,需要“以刚克刚”。曹操有这个胆量,也有这个资本。曹操的骑兵很厉害,虎豹骑可谓天下无敌,三国部队,曹魏的骑兵最有战斗力,如果赤壁之战玩的不是水,而是骑兵,孙武怎么联合都是根本抗不了曹。曹操的军队,有些草原部落的作风,曹操就是靠虎豹骑打败了东桓骑兵。
至于天下形势,曹操与郭嘉的看法是一直的。如果对袁军残余与胡人联手置之不理,那么就是养虎为患,曹魏北疆将永无宁日。曹操征乌桓的直接目标,是奔着他的北方残敌袁氏兄弟,立志要对袁绍家族“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但是最后取得的客观效果,却比原目标更久远。此役不仅解除了“三郡乌桓”对中国北部的威胁,扫清了袁氏的残余势力,彻底统一河北。并且还有一个意外收获——收编乌桓精骑,增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三郡乌桓骑兵加入自己的军队,“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大大发展了曹军的骑兵部队。
这“意外收获”应该是曹操征乌桓的直接回报,收编乌桓铁骑,汉军与东胡这只彪悍部落实现了融合。乌桓这些铁血兵源,成为三国魏军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虎豹骑加入了“东胡”彪悍,更加勇猛无敌。从三国的最终结局看,魏军不仅是将领中人才辈出,而且士兵也是最有战斗力的。尤其是骑兵,三国之中,魏军始终独占鳌头。
历史上,像曹操这样敢于收编夷兵的中国君主并不多,在三国的战史中,虽然蜀汉也与外族军队合作过,但那是雇佣,不是收编。例如姜维借羌兵。
曹操征讨乌桓后,除部分乌桓人远迁辽东地区外,“其余众万余落,悉徙居中国”。此役可谓完成“横扫”与“融合”双结合最彻底的战例。
总得看来,曹操征乌桓,两得一失。
“两得”是扬威、强兵。乌桓之战,使曹操威名大震。据史书记载,乌桓大捷后,曹操在北方胡人部落中的威望,已经达到了“北方共主”的程度。曹操在北方“夷族”中树立的威风,其实就是征乌桓打出来的。
如果说诸葛亮对外作战继承的是儒家的“怀柔远人”、“尚德抑武”,那么曹操继承的则是蒙恬陈汤的“原生态”汉魂——“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曹操征乌桓从柳城班师,途经碣石,策马上山,遥望渤海,意气风发,写下千古名篇《观沧海》。为两千年之后,“东临碣石,有遗篇,魏武挥鞭”留下出处。此时曹操已经涌上“天下共主”的霸气。
彼时,南匈奴跟曹操主持的“汉朝关系”水乳交融。当南匈奴的呼厨泉单于到邺城来拜贺曹操晋升魏王时,曹操把呼厨泉单于留在邺城,让匈奴的右贤王回去替单于监理国家。
可见曹操的领导派头有多大,各部“胡人”敢不“从命”、唯魏王之首是瞻乎!
可以想见,如果曹操统一中国,那么“大魏朝”应该是一个外战成绩辉煌的王朝,不会任胡人骑在头上作威作福。
当然,征乌桓亦有“一失”。这“一失”就是郭嘉为这场外战付出了生命。力主远征的郭嘉随曹操出征,不幸在北征中身染重病,一命呜呼。郭嘉的“夭亡”,对曹操来说,犹如刘邦失张良。
血洗乌桓回来,曹操重赏了谏劝者,众人以为他是为用兵而懊悔,其实更大的成分,他是为失去“第一谋士”痛心。
事实证明,曹操征乌桓虽然劳师,但却一劳永逸,“攘夷”一举成功,几十年再无边患。而最大的损失,却是郭嘉的早逝。本来曹操曾多次讲过,自己百年之后要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郭嘉。郭嘉比曹操小15岁,完全可保到曹操孙子做皇帝,可才子“才高命短”,郭嘉死后,曹操一时难寻替身,晚年选择了司马懿做“帝师”,乃至葬送曹魏江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在东汉末年分三国,天下群雄崛起。然而在这个时期,早前被西汉兵马征服的匈奴乌桓部落也趁乱崛起。而曹操执意要亲自出兵讨伐的蹋顿就是此前一直代替汉朝力保北边匈奴各族平静的乌桓部落首领!蹋顿别名叫乌桓王,那么既然蹋顿是部落的首领为何不是被称为单于而是称为乌桓王呢?其实这与他早年统领乌桓部落的起因有关!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在东汉末年时期,统领乌桓部落的单于名为丘力居,然而丘力居单于死后本来应该是他的儿子楼班继承他的位置。
可是当时楼班十分年幼,根本没有任何能力去统领乌桓部落,而丘力居单于临终前认为侄子蹋顿有勇有谋是个可以托付幼主之人,所以暂时由他暂代单于之位。此后蹋顿就一直管理着右北平、渔阳和上谷三大乌桓王部,也因为他的卓越的领袖能力,但是三大部落的臣民们都十分拥戴和信任他!后来楼班成年后,乌桓部落的将领们就拥立了楼班为单于而蹋顿则被尊称为乌桓王,虽然已经规划了单于之位,而蹋顿也从无不臣篡位之心,所以蹋顿仍是乌桓部落的一个地位极高的决策领导人!
那么蹋顿到底是如何威胁到曹操霸主地位,导致曹操要如此坚决的将其歼灭的呢?当年蹋顿有意与军阀袁绍交好,不但派遣使者前来求亲,还发兵援助袁绍讨伐公孙瓒,在公孙瓒战败之后,袁绍这才正式接受了蹋顿的加入,不但有模有样的以朝廷名义赐予蹋顿和他一众部下,如难楼、苏仆延和乌延这些人单于的封号和印绶。后来还履行了蹋顿的求亲事宜与乌桓部落的首领联姻!可惜没多久,袁绍就死于和曹操苦战的官渡之战!而蹋顿则选择了继续与袁绍的后人维持盟友的关系。
袁绍死后,他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为了权利的斗争发起了内战,而狡猾的曹操也利用这点坐收渔翁之利,没多久就趁机将袁谭杀死。袁尚也损失惨重,只能带领残部逃往辽宁一带的幽州,投奔自己的二哥袁熙,但是没多久袁氏兄弟又遭遇了兵变之乱,最后两兄弟只能逃往乌桓部落求助蹋顿!因为袁氏兄弟的带来也为蹋顿带来大批的追随者,此时的乌桓部落在蹋顿的领导下也已经十分强大,所以蹋顿决定是时候在北方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霸权。
据历史记载,当时袁氏兄弟的兵马与蹋顿的兵马强强联合,这支号称北方霸主要收复中原的大军高达30多万人,然而蹋顿的这段崛起的史称“以雄百蛮”。
没多久蹋顿的大军就以收复袁绍领土之名开始屡犯边境进军中原,蹋顿的大军曾经光在辽宁一带的幽州就掠夺了十多万户的百姓的财物,后来蹋顿公然和曹操挑战,带兵攻打了支持曹操的昌乡县侯鲜于辅,曹操忍无可忍,决心要亲自率兵击溃这头来自北方日益强壮的大狼,永绝北部的忧患!
公元207年的五月间,曹操正式出兵讨伐蹋顿。但是曹操此次出征的运气似乎不太好,因为当时正直夏初,连日大雨不断,让行军的道路变得异常泥泞难以行走,而且蹋顿又派兵死守各大交通要塞曹操对此很是担忧,这时他身边的谋士田畴建议大军假意从这条进攻的必经之路撤退,让他们疏于防备,在另寻蹊径突袭他们防守空虚的地方,活捉蹋顿希望很大!曹操同意,在撤退的时候还故意留下了“现天气炎热、道路难走,留待秋冬之际再攻打。”的信息,蹋顿真的开始疏于防范,被曹操的军队投降发起猛攻,而蹋顿最后的结局至今仍是谜团,一个说法是其被张辽斩杀,一个说法是死于曹纯的刀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曹操征乌桓时间
曹操征乌桓时间据历史记载是在建安十二年的夏天。曹操征乌桓这件战事是发生于在曹操于官渡打败袁绍之后。那时候的袁尚和袁熙便投奔于北方的乌桓部落,在建安时间的夏季乌桓在獷平攻击鲜于辅,在秋天的时候曹操才赶来救援,并且将乌桓赶出塞外。
张辽雕像
在建安十一年的四月曹操攻破壶关,在八月的时候他东征海贼管承,彻底解除了关内的忧患。就在这时候曹操开始为北征乌桓做着准备,那时候的曹操征乌桓时间已经可以初步断定在建安十二年的五月份。在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了,于是他的儿子自知无法抵御曹操,便去投奔了当时的乌桓,企图借乌桓之力再次东山再起。但是曹操并没有给袁尚和袁熙机会。他为了消灭袁氏剩下的余孽,顺便肃清北方的残余势力,安定北方,便准备北征乌桓。
曹操为了北征乌桓做了许许多多的准备。他让董昭负责去开凿两条漕运:平虏渠和泉州渠。直到到了原本计划好的建安十二年五月,他才开始下定决心要彻底解决关外的威胁,于是曹操率领了大军到达无终这个地方,着手准备出塞作战的事宜。但是由于无终当地夏秋季节多是阴雨天气的影响,导致前往辽西的滨海道路泥泞不堪无法通行。于是大军的行程被耽搁了,直到两个月后,在让田畴为向导后,避开了滨海道后,长途奔袭,曹操大破乌桓,占据了柳城。 ...查看更多
建安十一年的时候,也就是刚刚平定冀州过去一年不到,曹操命令董昭修建了两条漕运:一是“平虏渠”,一是“泉州渠”,因为乌桓腹地离邺城甚远,运粮极其不便,所以就开辟了这两条渠以来运输粮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段动荡的岁月。
网络配图
《董昭传》【患军粮难致,凿平虏、泉州二渠入海通运,昭所建也。】
这次开辟的两条渠,在后世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东北经济军事商业的发展,日后两晋时期还有人从此进军,到了唐代仍然可以使用。
为了确保此战的胜利,曹操带了一大批的能臣猛将,其中谋臣就有辅佐他平定河北的郭嘉,武将更是有张辽、徐晃、张郃、张绣、韩浩、史涣、鲜于辅、阎柔、曹纯;牵招等名将,还带来了曹操手底下最最精锐的虎豹骑由他的族弟曹纯率领,可见曹操对于此战的重视。 ...查看更多
曹操征乌桓时间据历史记载是在建安十二年的夏天。曹操征乌桓这件战事是发生于在曹操于官渡打败袁绍之后。那时候的袁尚和袁熙便投奔于北方的乌桓部落,在建安时间的夏季乌桓在獷平攻击鲜于辅,在秋天的时候曹操才赶来救援,并且将乌桓赶出塞外。
张辽雕像
在建安十一年的四月曹操攻破壶关,在八月的时候他东征海贼管承,彻底解除了关内的忧患。就在这时候曹操开始为北征乌桓做着准备,那时候的曹操征乌桓时间已经可以初步断定在建安十二年的五月份。在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了,于是他的儿子自知无法抵御曹操,便去投奔了当时的乌桓,企图借乌桓之力再次东山再起。但是曹操并没有给袁尚和袁熙机会。他为了消灭袁氏剩下的余孽,顺便肃清北方的残余势力,安定北方,便准备北征乌桓。
曹操为了北征乌桓做了许许多多的准备。他让董昭负责去开凿两条漕运:平虏渠和泉州渠。直到到了原本计划好的建安十二年五月,他才开始下定决心要彻底解决关外的威胁,于是曹操率领了大军到达无终这个地方,着手准备出塞作战的事宜。但是由于无终当地夏秋季节多是阴雨天气的影响,导致前往辽西的滨海道路泥泞不堪无法通行。于是大军的行程被耽搁了,直到两个月后,在让田畴为向导后,避开了滨海道后,长途奔袭,曹操大破乌桓,占据了柳城。 ...查看更多
曹操攻乌桓的胜利,为尔后南攻西征解除了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