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当局在经历了屯门之战后,已经下令"不准中国人与葡萄牙人接触。反而发布命令,要中国战船一旦遇上悬挂葡萄牙旗帜的船只,就将其击毁"。由于明朝水师求战的坚定与急切,同时哥丁霍在是否开战上犹豫不决,西草湾之战一开始明军就占了上风,经过反复较量,葡萄牙不得不接受失败。
明朝以前,中国一直都在扩张,不论东方还是西方,所有国家都没有侵略中国的能力。到了明朝中后期,东西方一些国家开始强大,胆也越来越肥,于是就有一些蟊贼开始打中国的主意。明朝嘉靖年间,佛朗机(葡萄牙)首先到中国撒野,结果被一位大将打得满地找牙。这位大将打响了抗击列强第一枪,创中国抗击侵略第一捷,但却没有抗倭英雄戚继光名字响亮,很少有人知道他。
汪鋐(1466—1536),明朝御外名将,官至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字宣之,行荣四,号诚斋,徽州婺源大畈人(今属江西)。弘治十五年(1502)登壬戍科殿试二甲,正德六年任广东提刑按察司佥事,后升本司副使。正德十年奉敕巡视广东海道,处理边疆戎务。正德十六年迁广东提刑按察使,其间倡导“师夷制夷”,并指挥了我国与西方殖民主义入侵者的首次战争——屯门海战,打响了驱逐外寇第一枪,歼灭了佛朗机侵略者,取得了中国历史上首次抗击外寇大捷。此后,汪鋐历任广东布政使司右布政使、浙江布政使司右布政使、浙江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钦差提督、刑部右侍郎等职。入京后,汪鋐三次上疏嘉靖帝,推荐朝廷制造佛朗机铳及蜈蚣船。嘉靖帝批准后,兵部尚书李承勋却拖延不办,嘉靖帝免之,命汪鋐继任。嘉靖十三年,汪鋐进勋柱国、太子太保,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有明一朝,六卿之中以吏、兵二部最重,而身兼两部尚书者只有汪鋐一人。
16世纪,西欧部分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开始对海外扩张与掠夺,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佛朗机攻占了满刺加(马来西亚),随即侵犯我东南海面。
正德12年(1517),佛朗机驻满刺加总督卧亚派安达拉率军舰四艘前往中国,随行还有特使皮利司,到达屯门后,留下两艘军舰,其余继续向广州进发。佛朗机一边在屯门等地营建据点,一边贿赂权奸江彬、布政使吴廷举和总督陈西轩,骗得武宗让他们留了下来。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武宗突然病故。随即权奸被处死,皮利司被逐出北京,朝廷命广东按察使汪鋐率军驱逐屯门之佛朗机。汪鋐得令后在南头设立海防前线指挥部,具体部署与佛朗机进行决战。
当时佛朗机势力强悍,船坚炮利。“其船用夹板,长十丈,宽三丈,两旁驾橹四十余杖,周围置铳三十余管,船底尖而面平,不畏风浪,人立之处,用板捍蔽,不畏矢石,每船二百人撑驾,橹多而人众,虽无风可以疾走。各铳举发,弹落如雨,所向无敌,号曰‘蜈蚣船’。”佛朗机铳,人们也称之为“佛朗机。”“其铳管用钢铸造,大者一千余斤,中者五百余斤,小者一百五十斤。每铳一管,用提铳四把,大小量铳管以铁为之,铳弹内用铁外用铅,大者八斤,其火药制法与中国异。其铳举放,远可去百余丈,木石犯之皆碎。”
面对强大的敌人,汪鋐并没有畏惧,首封锁了屯门澳,通知佛朗机离开。佛朗机不予理睬,据险抵抗。初次交锋,明军吃了“佛朗机”的亏。汪鋐采取“师夷制夷”之策,以敌人之器攻击敌人。他秘密部署大量仿造“佛朗机”和“蜈蚣船”,一切准备就绪,汪鋐向佛朗机发动进攻。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明军水陆并进,几乎将佛朗机全歼,取得屯门海战大捷。
这次战斗,是中国抗击列强入侵第一战,捷报朝野倾动。嘉靖元年(1522)九月,汪鋐乘胜追击,将佛郎机残部打得落花流水,生擒首领别都卢,令佛朗机“汪鋐”二字而丧胆。
屯门海战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汪鋐也成中国历史上御外大捷第一将,“师夷制夷”第一人,使佛朗机直到明朝灭亡都不敢再到中国捣乱。汪鋐卫国之功不可没,但因历史原因,他的名字却没有戚继光、郑成功等人的名字响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1521年,也就是明朝正德十六年,时任广东海道副使的汪锐,奉朝廷之命,起兵攻打长期盘踞在澳门、屯门两岛上的葡萄牙海军。可以想象一下,永乐帝时期大明的海军实力那是首屈一指的,到了正德皇帝时期,这种实力还是相当厉害的,在经过几天的激战之后,葡萄牙海军由于粮草军需物资无法及时供应,另加水土不服等原因,在激战数日之后,仓皇而逃。
战争虽然胜利,明朝也发现自己的弱点,虽然火器对北方蒙古有着绝对优势,但对西方人就是小巫见大巫,山寨的火炮就是大名鼎鼎的佛郎机,在万历三大征的抗倭令人印象深刻。
1523年,明葡在西草湾爆发了第二次战争,这次明军有了屯门之战的经验和明朝引进了先进火器,使开战之初,明军便占上风,葡军以失败而归。至于第一次明军以多打少还惨胜主要是由于明朝与葡萄牙之间火器的差距,葡军的弗朗机火铳、大炮和战船都比明军先进。其次是明军对葡军不熟悉和葡萄牙所筑工事的防御力强,守卫的地势险恶。
这场战争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件,明朝在东南沿海与欧洲殖民者进行的一系列小规模战斗,使大航海时代初期的欧洲人意识到征服中国只是愚蠢的想法,与中国搞好关系谋求经济利益才是正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明葡战争指1521年爆发的明军与葡萄牙军的战争,1523年明军胜利。双方参战兵力明军10000人,葡萄牙军700-800人,明军主要指挥官为汪鋐。
正德年间的一场明葡战争,虽然明朝获胜,但还是为明朝统治者和士大夫敲响了警钟,开始大力发展火器事业,增加军事实力,为后期的明日战争的胜利以及西学东渐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背景:
西草湾之战是发生在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在广东西草湾明水师与佛朗机海军的一场海战。1511年,葡萄牙已经有海员越过非洲到达满剌加,并对当时的大明广东布政使司的屯门军镇(今香港的屯门一带)虎视眈眈,渴求占领该地,并向大明宣战,以明水师胜利告终,葡人逐渐放弃武力侵略屯门之野心。
过程:
实际上,早在葡萄牙人抵达中国海岸线之前就已经接触到了出海经商的中国人。1511年,葡萄牙名将阿尔布柯尔克带领一支由17艘战船和1800人组成的远征军,进攻位于南洋地区的贸易重镇马六甲。马六甲本地统治者一贯偏袒穆斯林商人而对中国商队严加盘剥,并且企图利用战乱打劫当时停泊在马六甲港的中国商船。
这些船上的华商主动联络葡萄牙军队,表示愿意提供帮助。虽然此次联手对敌最终未能实现,但熟悉当地情况的华人也将马六甲城内的情况及守军情报透露给了这些新来的西方人。双方的初次接触都给对方留下了不错的印象。这些南下经商的华人并非私自出海的普通商贾。由于明朝已经严守海禁政策达半个世纪,普通人是无法期望自发出海进行贸易活动的。
有了这两次印象不错的碰面,葡萄牙人很快就开始计划继续从海陆探索中国沿海,寻找传说中的秦人。由于历史上,《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的巨大影响力,此时西方人脑中幻想的中国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富庶宝地,所以到中国进行贸易往往成为了一个非常高大上的目标。
1520年1月,驻华大使皮雷斯通过多方贿赂,终于获准带着自己的中国翻译火者亚三及若干随从由广州出发,并于5月赶到了大明王朝的陪都南京。当时的明朝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刚刚在江西平定了宁王叛乱。留在珠江口的葡萄牙人已经由安德拉德的兄弟西蒙.安德拉德接替指挥,他为了防御中国沿海频繁出没的海盗而在屯门岛上建立了小规模的防御工事。这些事情在明朝中央看来,更加难以接受。
随后,几艘带有葡萄牙人的泰国船陆续从南洋赶来,又被明朝地方官拒之门外,双方的冲突已经到了激化的边缘。新继位的明世宗嘉靖皇帝年纪虽小,却是一个非常信奉传统礼教的皇帝。在满朝愤怒大臣的怂恿下,新皇帝下令驱逐葡萄牙人,禁止他们继续来华贸易,并要求他们退出马六甲。
战争结果:
1523年,一支由5艘桨帆船和1艘中国式帆船组成的葡萄牙船队在末儿丁的指挥下来打广州,意在与明朝政府重新交涉。在遭到广州地方官的拒绝后,船队经过屯门,一路来打西草湾。早就严阵以待的96艘明朝战舰一路上不停的尾随与挑衅。直到夜里,明朝水师再次以火船为先锋,对葡人的船队进行保卫与突袭。双方才再次爆发了著名的西草湾之战。葡萄牙人在损失了2艘船后,再次突围而去。末儿丁等42人被杀或被俘,明朝守军以海盗罪的罪名将俘虏悉数绞死。
历史小问题:为什么明朝不愿意和葡萄牙开展贸易?正是朝贡思维与海禁政策,让中央反对民间与海外进行贸易。而地方上又往往出于自己的利益,不得不纵容海商与海盗进行走私贸易。当明朝中央朝廷在嘉靖朝不断紧缩海禁政策,这些人又不得不与葡萄牙人合作,最后甚至发展到与日本浪人抱团,形成了祸害沿海地区几十年的倭寇风暴。明朝政府不但不能依靠贸易获得税收,反而需要耗费无数来弹压沿海的倭寇势力。十四年后的1567年,明朝政府终于同意在今天的福建海澄开关,进行对外贸易,史称隆庆开海。通过这一渠道被吸纳进中国的大量白银,成为了大明王朝继续维持统治近一个世纪的重要资本。
缴获武器:明朝嘉靖元年(1521年),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中,从缴获的两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西洋火绳枪。1548年,又在缴捕侵扰我国沿海双屿的倭寇时,缴获了日本的火绳枪(铁炮)。明王朝的兵仗局,很重视仿制火绳枪,制成了鸟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明葡战争指1521年迸发的明军与葡萄牙军的战争,1523年明军成功。两边参战兵力明军10000人,葡萄牙军700-800人,明军首要唆使官为汪鋐。正德年间的一场明葡战争,当然明朝获胜,但照样为明朝统治者和士大年夜大年夜夫敲响了警钟,末尾大年夜大年夜力发展火器事业,增加军抱负力,为前期的明日战争的成功和西学东渐的到来铺平了路子。
16世纪初大航海时代刚刚拉开帷幕,但欧洲海上列强着坚船利炮已打到中国门口了。此刻正是有名的荒唐君主明武宗四处游玩的时代,明朝还是处在生命的中期,但已开始显露出暮态。明朝第一次接触西方船只,是在正德九年(1504)最先抵达广东屯门岛的葡萄牙人的商船。当时的欧洲商船都备有大炮,亦商亦军。葡人到中国南方沿海后,一方面力图占据广东沿海屯门一带为据点,做为推行商业贸易和殖民活动的根据地;另一方面,又派使节入北京,要示与明朝建立关系,从政治、经济上打开中国的大门。正德十二年,葡驻满刺加总督派安特拉德与特使托梅·皮雷斯等人率船队驶抵广州,“放铳声如雷”,震动全广州。因事前本国朝贡入明港口均无鸣炮行动,且葡萄牙又不属明朝法则的朝贡国度,处所官员回绝葡人上岸。
葡人终究靠中国翻译火者亚三交结上了正德皇帝,得以滞留广东沿海,实践上一末尾葡人船队用蕃货贿赂了本地官员,又和本地殷商贸易,两边的关系还算可以;1518年载皮雷斯来华的船队司令啡瑙·安德拉德的兄弟西芒·安德拉德(Simon Perez de Andrade)代替了司令职位,西芒与中国官员交往时,粗犷无礼,贫乏计谋,不像他兄长那样谦恭有礼;他的妄为因为他在中国沿海的背法掳掠和海盗行动而登峰造极。是以明朝官员都恳求摈除葡人,但因为火者亚三有正德皇帝宠幸,葡萄牙使者有了明武宗为后台,所以正德年间葡人仍在屯门容身脚根。但武宗去世后,火者亚三被处去世,比莱斯也被押到广州关押。随即明军预备进攻屯门摈除葡人。
关于屯门之战,很多史料都提到明军从收兵到成功花了近一年工夫,比如《东莞县志》:“是役也,于正德辛已(1521年)班师,嘉靖壬午(1522年)凯还”。此战明军唆使者为广东提刑按察司、海道副使汪鋐,他能调动的兵力为广东沿海卫所的军队,总计罕见万人。而葡萄牙人的兵力,《澳门史》和葡人回想录等资料曾记录:“然则一五一八年,他的兄弟西门·特·安剌德(Simon de Andrade)率大年夜大年夜船一艘和划子三只达到圣约翰岛”,而在这之前,西芒的哥哥在“1518年9月末,费尔南多·伯列士·德·安德拉吉再率全队启航,满载名誉和财贿进入马六甲港”,所以我们知道了葡萄牙人在屯门的兵力最多不过700-800人。中西第一次武装矛盾的过程有多种说法,综合《广东通志》、《东莞县志》、《明史》和本国史料的阐述,可以看到这场理应明朝大年夜大年夜军轻而易举成功的战争其实不顺利。
概括中外多种说法,我们知道汪鋐带领明军击溃葡萄牙人,是经过多个回合反复战争得来的。一末尾汪鋐其实不知道西磷寸器的威力,葡萄牙人仰仗手中兵器据险而战,使明军在交兵初期克服。以后汪鋐在优势设备前提下,依托兵力雄厚和外乡作战优势改速决战为经久战,经久围困将近一年以待敌疲。以后,明军应用台风或暴风雨的卑劣气候,在火铳威力不轻易发扬之际,全线反击打败了敌手。广东当局在经历了屯门之战后,曾号令"不准中国人与葡萄牙人接触。反而颁布发表敕令,要中国战船一旦赶上吊挂葡萄牙旗号的船只,就将其击毁"。因为明朝水兵求战的果断与孔殷,同时哥丁霍在可否寝兵上迟疑不决,西草湾之战一末尾明军就占了优势,经过反复较劲,葡萄牙不克不及不采取掉落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正德年间的一场明葡战争,虽然明朝获胜,但还是为明朝统治者和士大夫敲响了警钟,开始大力发展火器事业,增加军事实力,为后期的明日战争的胜利以及西学东渐的到来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