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9年诺瓦拉战役或比科卡战役(诺瓦拉的比科卡是一个区)是奥地利帝国和撒丁王国之间在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中的一场战斗,时值意大利争取统一的时代。
奥土战争过程也是非常的曲折艰辛,持续了那么长时间的一场战争,单从时间上来说就让人觉得其间一定是有许多的故事可以讲。奥地利为了和土耳其争夺东南欧及中欧的霸权,双方更是闹得不可开交,打起了一场似乎永远不会结束的战争。
奥土战争画像
1683年土耳其军队出兵15万开始对维也纳围攻,波兰军队和奥军全力配合将土耳其驱逐出匈牙利,1684年奥地利、波兰、威尼斯开始学会抱团取暖了,他们组成了一个“神圣同盟”,开始不断反击,但战争却总是出现僵局,所以到了1699年1月的时候,双方签订了一份和约,战事暂时得以消停。
到了1716年的时候,奥军和威尼斯组成的同盟军开始反攻,迫使土耳其签订了一份《贝尔格菜德和约》。1737年奥地利再次对土耳其宣战,之后奥地利又被迫议和。
但到了这个时候其实奥土战争过程并未走完,到了1781年的时候,奥地利和俄国再次结盟,一起攻打土耳其,但中间发生变数,奥地利害怕俄国反过来打自己,所以就私下里和土耳其议和了,1791年,他们签订了一份和议书,使战事得以平息。
奥土战争过程大致就是如此,在交战中,双方是你来我往,各有输赢,每打一次都要歇口气,调整一下,然后接着再打,似乎是永远不知道疲倦。然而对于两国人民来说却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对于土耳其人民来说更是如此。 ...查看更多
奥地利陆军元帅,生于特热布尼采〔今属捷克)。1784年加入陆军。参加过奥土战争和第二次同盟反法战争。1805年以少将军衔在意大利指挥作战,1809年起作为参谋长辅佐卡尔大公在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击退拿破仑,1814年作为联军总司令施瓦岑贝格亲王的参谋长策划了莱比锡战役、发展了重兵集团大规模围攻战术。1831-1847年任驻北意大利奥军总司令。1836年晋升陆军元帅。1848-1849年的年奥意战争中,率部在库斯托扎和诺瓦拉两地击败意军,并镇压了1848年意大利革命,后任伦巴第一威尼斯总督。1858年死于米兰 。著名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即为颂扬他而作。与约西普·耶拉契奇总督和温迪施格雷茨亲王并称拯救奥地利帝国三元勋。
约翰·约瑟夫·文策尔·拉德茨基·冯·拉德茨伯爵(1766.11.02-1858.01.05)波希米亚贵族和奥地利军事将领,民族英雄。拉德茨基元帅在军事生涯逾70年,直到他去世时91岁,他赢得1849年3月23日著名的诺瓦拉战役的胜利。
1784年进入奥地利陆军,曾参加1787-1792年的奥土战争,法国大革命初期在低地国家作战,1796-1797年在意大利战争期间 ,他参与了与拿破仑的战斗,1805年以少将军衔在意大利作战。1809年为奥地利陆军总参谋长,他努力使军队现代化,但因缺乏资金而不得进行。1813年,他在反对拿破仑的盟国会议上,尤其是在部署莱比锡大决战上(莱比锡会战)起过很大作用。1814年3月随盟国君主和显宦进入巴黎,并陪同他们出席维也纳会议。从1815年至1829年,他在威登伯克、隆巴等地任骑兵总司令。1829年退休。1830年再次被征召去意大利服役。1836年成为陆军元帅,1848年最后一次指挥帝国军对撒丁王国作战,时年82岁,1849年2月23日在诺瓦拉大胜。
1850年-1857年,他任伦巴地-威尼斯地区总督,全军上下莫不爱戴,称之为拉德茨基老爹。他以91岁高龄在米兰辞世,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亲自主持葬礼,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哀悼14日。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为他的胜利专门谱写了《拉德斯基进行曲》进行颂扬,成为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节目。
意大利战局
1848年,面对汹涌的北意大利,德高望重的拉德茨基元帅被要求对反叛及撒丁王国的入侵不做任何抵抗,奥地利政府提出将伦巴第割让给撒丁,让威尼斯自治,拉德茨基不打算执行维也纳政治家的命令,打算以武力恢复哈布斯堡帝国。
在立宪会议召开的第三天,拉德斯基元帅在意大利的一次军事行动中击败皮埃蒙特人,帝国政府因此避免了向撒丁国王阿尔贝特寻求和解的命运,也不再需要匈牙利人的支援,甚至驻意大利的奥军还可以抽调一部分来支援其他地区。
一度及其虚弱的奥地利帝国被军队的力量重新塑造成中欧强国,这在哈布斯堡历史上是少见的,两个世纪以前的30年战争期间,叱咤风云的将军华伦斯坦破例成为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但却自行其事,最终被皇帝抛弃,被英国部下刺杀。其波澜壮阔的人生悲剧被席勒写成著名戏剧《华伦斯坦》,从那以后,将军们从没有机会在政治上起过主宰作用。1848年,三位被认为拯救哈布斯堡的军人在奥地利成鼎足之势,其中,拉德茨基一向远离政治,专心于军队事务,是德高望重的民族英雄,他抱怨文迪施格雷茨的政策太反动,而文迪施格雷茨一向关心政治,在取的苏菲太后信任后,连续镇压在布拉格和维也纳的革命。虽然他作为指挥官平庸的很,而且对拉德茨基在意大利库思拖扎取的的决定性胜利很不以为然。
意大利和谈被取消了,撒丁王国对伦巴第的奥地利守军发动了进攻,拉德茨基以一种与其年龄不相称的速度迅速反击,只用了几天功夫就在诺瓦拉战场取的决定性胜利,迫使撒丁国王当晚宣布退位,82岁的老元帅再度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
匈牙利投降半个月后,威尼斯共和国弹尽粮绝,也向拉德茨基元帅投降,相对而言,意大利人是幸运的,年高德劭的元帅并没有向任何一个城市复仇。在维也纳,元帅成为万众瞩目的偶像,霍夫堡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老约翰施特劳斯上一年谱写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已经成为最流行的的旋律,人们期待他为庆祝再谱新曲,但是,46岁的作曲家被突如其来的猩红热袭倒,三天后便去世了,于是《拉德茨基进行曲》被人一遍遍演奏,百听不厌,成为老施特劳斯进行曲中最受人喜爱的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1849年诺瓦拉战役或比科卡战役(诺瓦拉的比科卡是一个区)是奥地利帝国和撒丁王国之间在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中的一场战斗,时值意大利争取统一的时代。
约翰·约瑟夫·文策尔·拉德茨基·冯·拉德茨伯爵( 1766.11.02-1858.01.05) 波希米亚贵族和奥地利军事将领,民族英雄。拉德茨基元帅在军事生涯逾70年,直到他去世时91岁,他赢得1849年3月23日著名的诺瓦拉战役的胜利。
1784年进入奥地利陆军,曾参加1787-1792年的奥土战争,法国大革命初期在低地国家作战,1796-1797年在意大利战争期间 ,他
参与了与拿破仑的战斗,1805年以少将军衔在意大利作战。1809年为奥地利陆军总参谋长,他努力使军队现代化,但因缺乏资金而不得进行。1813年,他在反对拿破仑的盟国会议上,尤其是在部署莱比锡大决战上(莱比锡会战)起过很大作用。1814年3月随盟国君主和显宦进入巴黎,并陪同他们出席维也纳会议。从1815年至1829年,他在威登伯克、隆巴等地任骑兵总司令。1829年退休。1830年再次被征召去意大利服役。1836年成为陆军元帅,1848年最后一次指挥帝国军对撒丁王国作战,时年82岁,1849年2月23日在诺瓦拉大胜。
1850年-1857年,他任伦巴地-威尼斯地区总督,全军上下莫不爱戴,称之为拉德茨基老爹。他以91岁高龄在米兰辞世,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亲自主持葬礼,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哀悼14日。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为他的胜利专门谱写了《拉德斯基进行曲》进行颂扬,成为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节目。
战争背景
诺瓦拉战役或比科卡战役(诺瓦拉的比科卡是一个区)是奥地利帝国和撒丁王国之间在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中的一场战斗,时值意大利争取统一的时代。1848年3月,威尼斯等地人民发动了反对奥地利压迫的起义,在皮埃蒙特人民的压力下,国王卡洛·阿尔贝托被迫对奥宣战。但在皮埃蒙特军队吃了几次败仗后,他却于1848年8月同奥签订了停战协定。
战争过程
3月12日,卡洛·阿尔贝托决定重新对奥开战。1849年3月23日意奥双方在意大利北部的诺瓦拉进行会战。
战争结果
在会战中,因奥军统帅拉德斯基指挥有方,利用皮蒙特统帅在指挥战斗中的怯懦和军队过于分散的弱点,采取各个击破战术,以7万奥军大败8.5万皮蒙特军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卡洛·阿尔贝托(意大利语:Carlo Alberto,1798年~1849年)英语翻译为查理·阿尔贝特(Charles Albert),意大利萨丁岛-皮埃蒙特国王(1831~1849)。在谋求意大利统一的复兴运动时期政治上摇摆不定,成为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萨伏依王朝旁系,在巴黎和日内瓦长大,受到法国大革命思想的熏陶,1810年由拿破仑封为伯爵。1821年3月,维克托·伊曼纽尔一世逊位,他成为摄政,迅速颁布了一部开明宪法。但卡洛·腓力切继位后废除宪法并把他打入大牢。1831年卡洛·费利切去世,由他继位。他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1841年由于革命思想的散播,他不得不批准法令设置代议制政府。在庇护九世当选教皇和奥地利侵占费拉拉后,他企图领导意大利的民族解放运动。1848年对奥地利帝国宣战,结果被奥地利老将拉德斯基打的惨败;1849年反攻,再次败于诺瓦拉战役,随后宣布退位以利儿子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即位,后流亡葡萄牙。
萨伏依王朝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王朝,曾统治萨伏依公国、撒丁王国,也是1861年~1946年统治意大利王国的皇室。
萨伏依王朝的建立者为拥有萨伏依、莱茵河以东及日内瓦湖南部地区的亨伯特一世(卒于1048年)。中世纪时期,他的继承人,包括阿梅迪奥六世在内,将法国、意大利和瑞士交界的阿尔卑斯山西部并入了版图。1416年该王室被提升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公爵,但此后直到16世纪晚期一直处于衰败的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在会战中,因奥军统帅拉德斯基指挥有方,利用皮蒙特统帅在指挥战斗中的怯懦和军队过于分散的弱点,采取各个击破战术,以7万奥军大败8.5万皮蒙特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