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来历、习俗及古人的庆祝方式
2024-11-27 11:09:20

除夕,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承载着人们对辞旧迎新的美好期盼。

一、除夕的来历

除夕,又称大年夜,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通常设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为大年三十。这一天在古时候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据史料记载,除夕的日期和庆祝方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而除夕作为岁末的最后一天,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人们庆祝新年、祈求吉祥的重要时刻。

二、除夕的习俗

除夕的习俗丰富多彩,各地因地域和文化的差异而略有不同,但以下习俗在全国范围内较为普遍:

贴春联和门神:在除夕当天,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春联和门神,以祈求新年的平安和吉祥。春联通常用红纸书写,内容多为吉祥如意、恭喜发财等美好祝愿。

吃年夜饭:年夜饭是除夕的重头戏,家人会团聚在一起,享用一顿丰盛的晚餐。年夜饭的菜肴通常寓意吉祥,如鸡寓意吉利,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等。

放鞭炮和烟花:在除夕之夜,人们会放鞭炮和烟花,以驱赶邪灵、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一习俗源于古代人们对火的崇拜和驱邪避祸的愿望。

守岁:守岁是除夕之夜的重要习俗之一。人们会在家中守夜,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守岁的目的是为了辞旧迎新,记住过去的一年,期待未来的一年。

三、古人如何过除夕

古人过除夕的方式同样丰富多彩,且充满诗意和仪式感。

祭祀祖先:在古代,祖先崇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除夕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祖先家庙前,点燃香烛,行香跪拜,向祖先祈求平安和幸福。

吃年夜饭:虽然古人的年夜饭没有现代的火锅和麻辣烫,但同样美味可口。人们会准备一桌丰盛的佳肴,有鱼、肉、蔬菜和各种糕点。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因为“鱼”与“余”谐音,象征着年年有余。

燃放鞭炮:在古代,人们认为鞭炮能驱邪避祸,带来好运。于是,每当除夕的钟声敲响,人们就纷纷点燃鞭炮,让爆竹的巨响震耳欲聋。

守岁:古人的守岁习俗与现代相似。他们会聚在一起,边吃糖果、瓜子,边打牌、聊天,边唱歌、跳舞。大家相互祝福,分享欢乐,一直待到天明。

贴春联和挂灯笼:除了贴春联外,古人还会在家门口挂上灯笼,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五代十国时,人们开始在桃符上写吉利词句挂在门上,据载,后蜀皇帝孟昶自题桃符板:“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般认为这是我国第一副春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夏恽之名的正确读音与历史回响:解码东汉宦官的姓名密码

  在东汉末年的历史长卷中,"夏恽"作为十常侍集团的核心成员,其姓名读音常因"恽"字的生僻性引发争议。结合《新华字典》《百度汉语》等权威工具书及历史文献考证,可明确其标准读音为xià yùn(夏·运),这一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