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读音考辨:从“朓”字溯源看南朝诗人的姓名密码
2025-07-09 14:20:49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南齐诗人谢朓(464—499)以其清新秀丽的山水诗风与“永明体”的开创性贡献,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然而,这位被李白赞为“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诗人,其姓名中的“朓”字却常因字形生僻引发读音争议。

一、“朓”字溯源:从天文术语到人名用字

“朓”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本义指农历月末月亮在西方低空出现的天文现象,即“薄食月”。这一释义揭示了“朓”字的原始语境——与天文观测、历法计算紧密相关。在南朝门阀士族“以名显姓”的文化传统中,陈郡谢氏作为顶级世家,其成员命名常融入天文、地理等宏大意象,如谢灵运之“灵运”(取自“灵验天运”)、谢庄之“庄”(暗合《庄子》哲学),而“朓”字的选择既延续了这一传统,又暗含对家族成员“如月之恒”的期许。

从语音演变看,“朓”字属形声字,从“月”“兆”声。中古汉语中,“兆”字读作“tiǎo”(《广韵》他吊切),故“朓”字亦读作“tiǎo”。这一读音在唐代《经典释文》、宋代《集韵》等韵书中均有明确记载,且与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完全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朓”字在古代文献中偶见“tiào”的误读(如部分方言影响),但主流学术界始终以“tiǎo”为标准读音。

二、历史语境中的读音确认:从南齐官场到唐诗宋词

谢朓的仕途轨迹为其姓名读音提供了历史注脚。据《南齐书·谢朓传》记载,他“字玄晖,斋号高斋”,历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职。在南齐官场中,谢朓以“文章清丽”著称,其诗作常被时人传诵。若“朓”字读作“tiào”,则与“眺”(远望)字同音,易引发“登高远眺”的联想,但这一读音在南朝文献中从未出现。相反,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明确吟诵“中间小谢又清发”,若“朓”读“tiào”,则与“眺”字重复,破坏了诗歌的音韵美感;而读作“tiǎo”,则与“发”(fā)形成平仄相协,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宋代文人对谢朓姓名的读音亦有定论。苏轼在《书李公择惠墨》中提及“谢朓诗云‘余霞散成绮’”,若“朓”读“tiào”,则与“眺”字义近,但苏轼并未作此解释,反而通过引用诗句强调其文学价值,侧面印证了“tiǎo”为标准读音。此外,《宋史·艺文志》著录《谢宣城集》时,亦采用“朓(tiǎo)”字,进一步巩固了这一读音的权威性。

三、文学史中的“朓”字意象:从山水诗到唐代诗风

谢朓的读音争议,本质上是对其文学遗产的重新审视。作为“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与沈约、王融等人共同推动了诗歌声律的规范化,其作品以“清新秀丽、圆美流转”著称。例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以“绮”“练”等意象构建出空灵的意境,而“朓”字本身的天文含义(月亮初现)亦与这种审美追求暗合。若将“朓”读作“tiào”,则割裂了字义与诗境的联系;而读作“tiǎo”,则使“朓”字成为连接天文、诗歌与士族文化的符号,凸显了谢朓作为“山水诗祖”的独特地位。

唐代诗人对谢朓的推崇,进一步强化了“朓(tiǎo)”字的读音。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赞誉,杜甫“谢朓每篇堪讽咏”的感叹,均以“tiǎo”音为前提。若读作“tiào”,则“小谢”与“远眺”的联想会削弱诗歌的文学张力,而“tiǎo”音则通过“月出东方”的意象,暗合了谢朓诗中“澄江静如练”的静谧与“大江流日夜”的壮阔,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审美共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南齐萧宝卷:荒唐帝王的多面人生与王朝覆灭

  在中国古代帝王谱系中,南齐第六任皇帝萧宝卷堪称荒唐的典型代表。这位16岁登基、19岁被杀的短命帝王,以一系列突破伦理与政治底线的行为,将南齐王朝推向覆灭深渊,其荒唐事迹至今仍令人瞠目结舌。  一、荒诞童年:逃学捉鼠的问题太子  萧宝卷的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