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承谟:清初名臣的卓越贡献与忠贞气节
2025-04-15 14:48:27

在清朝初期的历史舞台上,范承谟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卓越的才能、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气节,为国家稳定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一生,是忠诚与担当的写照,是智慧与勇气的象征。

仕途初:才华初绽显锋芒

范承谟出身于名门,其父范文程是清朝开国重臣。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范承谟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为日后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十七岁时便被选为侍卫,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和气质。顺治九年(1652年),范承谟考中进士,选庶吉士,授弘文院编修,从此踏入了仕途。此后,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累迁至秘书院学士,成为康熙帝少时帝师之一。这一时期的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也让他对国家的治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抚浙政绩:兴利除害安民生

康熙七年(1668年),范承谟被任命为浙江巡抚。当时的浙江,历经战乱,民生凋敝,社会秩序亟待恢复。范承谟到任后,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浙江的状况。

在兴利除害方面,他大力惩治贪官污吏,铲除民害。他深知贪官污吏是百姓的蛀虫,只有严厉打击,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因此,他上任后便开始整顿吏治,对于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毫不留情地进行弹劾和罢免,使得浙江的吏治为之一新。同时,他还制止了清统治者滥用逃人法,这一举措稳定了社会秩序,避免了无辜百姓受到牵连。

在赈饥济贫方面,范承谟更是尽心尽力。当时浙江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百姓生活困苦。他拿出布政使库银八万两,到湖广购买米粮,以平抑浙江粮价,救活灾民无数。他还上疏请求“漕米改折,石银一两。明年麦熟,补征白粮,以三年带征。灾重者如例蠲免”,并得到朝廷许可。此外,他还对无田之佃户及穷苦百姓进行救济,减免加耗、白粮分三年带征、漕米折银等措施,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在他的努力下,浙江的社会经济逐渐恢复,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范承谟在浙江的政绩卓著,深受百姓拥戴。当他因病请求解职时,浙江民众纷纷停耕罢市,拥进制府衙门,号泣请留。所上请留文碟竟有一百五十份之多,可见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之高。

督闽风云:坚守气节护统一

康熙十一年(1672年),范承谟被擢升为福建总督。然而,此时的三藩之乱爆发,福建地区局势动荡不安。耿精忠叛变后,范承谟察觉到了他的异志,并上疏朝廷请求暂缓裁兵,准备征调防御。但他的行动尚未实施,耿精忠便已叛变,并声称有海盗犯境,约请范承谟商议。

范承谟深知事情有变,但他毅然前往。面对耿精忠的威胁,他挺身向前,骂不绝口。耿精忠素来忌惮范承谟的威望,害怕杀了他会激怒百姓,便把他囚禁在土室中,并给他戴上刑具。在囚禁期间,范承谟始终坚守臣节,每日头戴圣祖所赐冠帽,身着辞别其母时所穿衣物,每遇朔望日,即悬挂《时宪书》一帙,向北而拜。他还写作诗文,用木炭书于墙壁之上,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耿精忠叛乱的愤慨。

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兵攻克仙霞关,耿精忠准备投降。他怕范承谟暴露其反叛内情,便派人逼范承谟就缢。范承谟临死之时,戴上御赐冠帽,整理衣袍,向着皇宫的方向九叩首,然后从容自尽。他的幕客嵇永仁、王龙光、沈天成,从弟范承谱,以及下属官隶、兵卒,同死者共五十三人。范承谟的忠贞气节,令人动容,他的死,是清朝历史上的一大损失。

文化贡献:诗文翰墨留青史

除了在政治上的卓越贡献外,范承谟在文化领域也有着不俗的成就。他工书法、诗文,著有《吾庐存稿》《百苦吟》《蒙谷自序》《画壁集》等作品。他的诗文风格多样,题材丰富,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也有对百姓生活的同情。他的书法作品也颇具功力,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康熙帝对范承谟的诗文和书法也十分赞赏,曾亲自为他的《画壁集》作序。范承谟的文化贡献,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也为后人了解清朝初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身后哀荣:忠贞之名垂千古

范承谟殉难后,康熙帝极为悲痛,派遣内大臣侍卫出迎其遗骸,并追赠其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谥忠贞,赐其家眷御书碑文。康熙十九年(1680年),耿精忠被处决,范承谟子范时崇分割其肉祭墓。福建民众请求建祠祭祀,以御书“忠贞炳日”扁悬挂门楣之上。其墓至今尚存,在北京市怀柔区城东北11公里,怀北镇怀北庄村北。

范承谟的一生,是忠诚、担当、智慧和勇气的一生。他在浙江的兴利除害、在福建的坚守气节,都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守信念,勇往直前。范承谟,这位清初名臣,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后人所敬仰和传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阖闾为何仅比夫差大9岁:历史迷雾中的真相探寻

  在春秋末期的历史舞台上,吴国因阖闾与夫差父子而声名远扬。然而,令人诧异的是,阖闾与夫差这对父子,年龄差距竟仅有9岁左右,这一现象与人们的常规认知大相径庭,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呢?  史籍记载矛盾:引发年龄疑云  在众多史籍记载中,关于阖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