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与闾丘晓:官职背后的命运迥异
2025-04-17 14:45:33

在唐朝的浩瀚历史长河中,王昌龄闾丘晓这两位人物,虽官职高低不同,却都在历史画卷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他们的人生轨迹因官职而交织,又因各自的品性与抉择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王昌龄:诗才斐然却仕途坎坷

王昌龄(698年 - 757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太原人,是盛唐时期杰出的边塞诗人,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七绝圣手”的美誉。

王昌龄的仕途之路充满坎坷。开元十五年(727年),他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负责校勘整理典籍的官职,虽清贵但品级不高。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他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县尉。县尉主管一县治安捕盗之事,事务繁杂且地位较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他因事被贬谪岭南。次年北返长安,于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县丞是县令的佐官,协助处理县内事务,从八品下,在地方官职体系中处于中下层。在江宁数年后,他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王昌龄在仕途上始终未能得到重用,这与他的性格有关。他为人豪放不羁,不拘小节,这种性格在官场中容易得罪人,从而影响了他的仕途发展。尽管如此,他在诗歌创作上却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边塞诗慷慨豪迈、气势雄浑,如《从军行七首·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展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出塞二首·其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渴望。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传达出自己坚守高洁品格的心志。

闾丘晓:手握兵权却傲慢自负

闾丘晓,生卒年不详,籍贯失考,肃宗至德元年(756年)为濠州刺史,后任谯郡太守(治所在今安徽省亳州市)。

刺史是一州的长官,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地位较为重要。在唐朝,刺史的品级因州的等级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刺史是地方上的高级官员。谯郡太守也是地方要职,负责治理一郡事务,拥有一定的军事和行政权力。闾丘晓能够担任这些官职,说明他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能力和背景。

然而,闾丘晓为人“素愎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性格傲慢自负。安史之乱爆发后,睢阳张巡告急,河南节度使张镐传檄谯郡太守闾丘晓引兵出救,但闾丘晓因畏敌不进,导致睢阳被安禄山属下将领尹子奇攻陷。这一行为充分暴露了他自私、怯懦的本性,他只考虑自己的安危,不顾国家利益和百姓生死。

官职背后的命运转折

王昌龄与闾丘晓,一个虽官职不高但以诗名传世,一个虽手握重权却因品行恶劣而遗臭万年。安史之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后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关于闾丘晓杀害王昌龄的原因,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有说法认为王昌龄“不护细行”,即不拘小节,可能触犯了闾丘晓的“禁忌”,加之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诗才与名气,便痛下杀手。

而闾丘晓的恶行最终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张镐以贻误军机的罪名,下令处死闾丘晓。张镐对闾丘晓行刑时,闾丘晓求饶说家里还有父老,希望得到宽恕。张镐反问:“王昌龄的双亲由谁来赡养?”闾丘晓默然。这一场景,既体现了张镐的嫉恶如仇,也让闾丘晓的恶行更加令人不齿。

王昌龄与闾丘晓,在官职的表象之下,是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王昌龄以诗才和品格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璀璨的光芒,而闾丘晓则因傲慢与自私沦为历史的罪人。他们的故事警示着后人,无论身处何种职位,都应坚守正道,心怀家国,方能在历史中留下美好的印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燕德妃是否有女儿之谜

  在唐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燕德妃虽非最为耀眼的主角,却也以其独特的身份和经历在宫廷舞台上留下了痕迹。关于她是否有女儿这一问题,引发了诸多历史爱好者的好奇与探究。  史料记载中的子女情况  燕德妃(609年—671年),涿郡昌平人,唐太宗李世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