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故居:千年文脉中的孝义丰碑
2025-09-19 15:32:54

在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珠玑镇珠玑古巷内,一座青砖黛瓦的四合院建筑静立于时光长河中,这就是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张昌故居。作为广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珠玑古巷被誉为“中华文化驿站”,而张昌故居则是镶嵌在这条文化长廊中的一颗明珠,见证着中原移民与岭南文明交融的壮阔史诗。

一、千年古巷的文化基因

珠玑古巷的起源可追溯至唐宋时期的中原南迁浪潮。据《直隶南雄州志》记载,为避战乱与灾荒,中原氏族经梅关古道南下,在珠玑巷驻足休整。这里北倚梅岭,南接珠江三角洲,成为南北移民的“中转站”。张昌故居所在的珠玑古巷,至今仍保留着唐宋风貌:青石板路蜿蜒伸展,三座清代门楼巍然矗立,南门楼“珠玑古巷”的碑刻与“祖宗故居”的民国题字交相辉映,诉说着“七百年前桑梓乡”的集体记忆。

作为广府文化的源头,珠玑巷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图腾。每年,数以万计的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与珠三角居民在此寻根问祖,触摸刻有姓氏的宗祠门楣,在张昌故居的祖训碑前驻足沉思。这种文化认同,在故居门口的楹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愿天下翁姑舍三分爱女之情而爱媳,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这副传承千年的祖训,将孝义精神融入日常伦理,成为广府人家风传承的典范。

二、张昌故居:孝义文化的物质载体

张昌故居的建筑本身即是一部立体史书。这座始建于唐代、宋初重建的四合院,历经1992年华南理工大学邓其生教授主持的修复,现以仿唐宋风格重现历史风貌。675平方米的院落中,前门、中堂、后厅与南北回廊构成严谨的空间秩序,后院假山与古木掩映,展现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意境。

建筑细节处暗藏文化密码:中堂悬挂的张九龄画像,提醒着访客张氏家族与唐代名相的血脉联系;回廊墙壁上镌刻的《张氏族谱》,记录着自张君政(张九龄曾祖父)南迁曲江以来,家族七世同居的传奇。据《韶关文明网》报道,故居内保存的族谱即将付印3000册,用于世界张氏恳亲大会,让全球后裔得以溯源血脉。

三、张昌其人:孝义精神的典范

张昌(生卒年不详)是唐代名相张九龄的直系后裔,其家族以“孝义门”闻名乡里。据《觚賸·石言》记载,张氏家族七世同居,和睦无间,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朝廷特赐珠玑绦环以彰其德。为避敬宗庙谥,原称“敬宗巷”的街巷更名为“珠玑巷”,这一历史事件被镌刻在故居门楼的碑记中,成为广府地区“孝治天下”的生动注脚。

张昌的孝义精神,在梅关古道的修建中亦可见一斑。其先祖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后,这条“广东古代第一条高速公路”不仅缩短了中原与岭南的距离,更推动了珠玑巷的繁荣。张昌后裔沿古道南迁,在新会、开平等地开枝散叶,形成庞大的张氏宗族网络。如今,每年梅关古道梅花盛开时,张氏后人仍会循着先祖足迹,在故居举行祭祖仪式,将孝义精神代代相传。

四、文化传承:从古巷到世界的对话

张昌故居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历史建筑属性,更在于它作为文化符号的当代激活。2013年,张九龄文化研究会南雄分会副会长张发炎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故居修复后成为书法文化长廊,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与当代书法家的作品在此交相辉映。这种动态传承模式,让千年古宅焕发新生

在数字化时代,张昌故居的文化传播突破地理界限。南通博物苑等机构通过举办“寻根家源”微型展览,将珠玑巷的故事带到长三角;短视频平台上,年轻人用镜头记录故居的飞檐斗拱与祖训碑文,让传统文化在Z世代中破圈传播。正如故居回廊中那句“斯时一唱众和,其名亦可相传于两粤、两京”,张昌故居正以开放姿态,构建着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皇权阴影下的血色悲歌:高湛与高孝琬的权力绞杀

  在北齐王朝的权力漩涡中,武成帝高湛与河间王高孝琬的叔侄对决,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触目惊心的皇室相残案例之一。这场悲剧以高湛的暴虐与高孝琬的惨死为注脚,深刻揭示了封建皇权对人性的异化与扭曲。  一、权力焦虑:高湛的猜忌与暴虐  高湛的统治始终笼罩在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