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山之围:赵云脱困的传奇与智慧
2025-11-03 14:22:59

在三国纷争的烽火岁月里,赵云以“常胜将军”之名威震四方,其勇猛与忠诚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然而,在诸葛亮首次北伐的凤鸣山之战中,这位年逾七旬的老将却遭遇了职业生涯中最凶险的围困。面对魏军六万大军的层层包围,赵云如何从绝境中突围,成为三国史上一段扣人心弦的传奇。

一、战前背景:老将出征的豪情与隐忧

诸葛亮首次北伐初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南安、安定二郡,直逼天水。为震慑魏军,诸葛亮决定派遣老将赵云作为先锋,率军攻打凤鸣山。此时的赵云虽已年过古稀,但“浑身是胆”的豪情未减,主动请缨出战,誓要再立战功。然而,诸葛亮深知赵云年事已高,虽勇猛不减当年,但体力与反应已非巅峰状态,因此暗中安排关兴、张苞各率五千精兵随后接应,以防不测。

二、初战告捷:赵云力斩韩氏五将

赵云率军抵达凤鸣山后,与魏军先锋韩德展开对决。韩德乃西凉猛将,麾下四子皆精通武艺,弓马过人。面对魏军挑衅,赵云挺枪纵马,单搦韩德交战。长子韩瑛率先出阵,战不三合便被赵云一枪刺死;次子韩瑶挥刀来战,亦非赵云敌手;三子韩琼、四子韩琪见状,双双抡兵器夹攻赵云,却被赵云枪挑剑砍,相继落马。韩德见四子皆丧于赵云之手,肝胆俱裂,败逃而去。此战赵云以一己之力斩杀韩氏五将,魏军士气大挫,蜀军士气大振。

三、中计被围:程武的智谋与赵云的困境

韩德败逃后,向魏军主帅夏侯楙哭诉战况。夏侯楙深知赵云勇猛,难以力敌,遂采纳参军程武之计,设下重重伏兵。程武乃曹魏谋士程昱之子,他建议夏侯楙先以少量兵力诱敌深入,再以伏兵四面围攻,同时夏侯楙亲自登高指挥,确保赵云无处突围。

次日,赵云率军追击魏将潘遂,不料陷入魏军伏击圈。魏军八员将领轮番上阵,诈败引诱赵云深入。赵云追击至凤鸣山脚下,突然四面喊声大震,魏军从左右两侧杀出,将赵云军团团围住。夏侯楙则登上山顶,指挥魏军从四面八方涌来,箭石如雨点般落下。赵云虽奋力冲杀,但魏军人数众多,且夏侯楙居高临下指挥若定,赵云始终无法突围。

四、绝境中的坚守:从辰时至酉时的生死搏斗

从辰时至酉时,赵云率军在凤鸣山下与魏军展开殊死搏斗。他手持长枪,左冲右突,所到之处魏军纷纷倒退。然而,魏军人数众多,且夏侯楙不断调整战术,将赵云军团团围住,使其无法突围。赵云虽勇猛无比,但毕竟年事已高,体力逐渐不支。他下马稍歇,准备待月明再战,却突然听到四面火光冲天,鼓声大震,魏军趁夜发起总攻。赵云急忙上马迎敌,但四面军马渐渐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人马皆不能向前。

此时,赵云深知自己已陷入绝境,不禁长叹道:“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然而,就在他几乎绝望之际,远处突然传来喊杀声,两支蜀军如神兵天降般杀入重围。

五、援军抵达:关兴、张苞的及时救援

原来,诸葛亮早已预见到赵云可能遭遇危险,因此提前派遣关兴、张苞各率五千精兵随后接应。关兴、张苞得知赵云被困后,立即率军赶往凤鸣山。他们分两路杀入魏军阵中,与赵云里应外合,成功打破魏军包围圈。

关兴手持青龙偃月刀,一路砍杀魏军将领;张苞则挥舞丈八点钢矛,所向披靡。二人杀入重围后,与赵云会合。赵云见援军已到,精神大振,重新振作起来,与关兴、张苞一起反击魏军。魏军见蜀军援军已到,且士气正盛,纷纷败逃。夏侯楙见大势已去,只得弃城而逃。

六、脱困后的反击:赵云与关兴、张苞的胜利

赵云脱困后,与关兴、张苞一起乘胜追击魏军。他们一路杀至南安郡城下,将夏侯楙围困在城中。夏侯楙见无路可逃,只得紧闭城门坚守不出。赵云、关兴、张苞三面攻打南安郡,一连围了十日,却始终无法攻下。

此时,诸葛亮亲率大军赶到。他观察城池地形后,认为南安郡壕深城峻,不易攻打。于是,他决定采用调虎离山之计,引诱魏军出城决战。诸葛亮派人运柴草堆于城下,口称烧城。魏军闻知后皆大笑不惧。然而,诸葛亮却趁机派魏延、关兴、张苞等将领分别袭击天水、安定二郡,成功夺取了两座城池。夏侯楙见大势已去,只得弃城而逃。

七、历史示:智勇双全的典范

凤鸣山之战是赵云职业生涯中最凶险的一战,也是他智勇双全的生动体现。面对魏军六万大军的层层包围,赵云虽年事已高,但依然奋勇杀敌,展现了老将的忠诚与勇气。然而,他最终能够脱困,离不开诸葛亮的精心布局和关兴、张苞的及时救援。

这场战役告诉我们,在战争中,智勇双全、团结协作是取得胜利的关键。赵云虽勇猛无比,但若无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和关兴、张苞的鼎力相助,恐怕难以从绝境中突围。因此,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既要发扬勇往直前的精神,也要注重团结协作、智取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王旦轶事典故与后世评价:一代贤相的德行风范

  北宋真宗朝的宰相王旦,以"全德元老"之名载入史册,其十二载宰辅生涯中,既留下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千古佳话,也因"天书封禅"的妥协留下历史争议。这位出身山东莘县官宦世家的政治家,用一生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