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商:忠直之臣的陨落与西汉外戚专权的暗影
2025-10-14 17:18:51

王商(?—前25年),字子威,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人,西汉晚期著名政治家、外戚。他出身皇室姻亲,以刚正忠直著称,却在权臣王凤的倾轧下含冤而死,其人生轨迹折射出西汉后期皇权与外戚势力的激烈博弈。

一、显赫家世与仕途起点:外戚身份的双重性

王商出身于西汉外戚集团,其姑母王翁须是汉宣帝生母,父亲王武因宣帝舅舅的身份被封为乐昌侯。凭借家族背景,王商少年时以“任子”身份入仕,任太子中庶子,辅佐皇太子刘奭(后为汉元帝)。他为人正派、处事威严,在父丧期间尽显孝道,分家产时慷慨待人,赢得朝野赞誉,由此被擢升为诸曹、侍中、中郎将等职,逐步跻身权力核心。

二、护储定策:元帝朝的权力保卫战

汉元帝晚年,次子山阳王刘康受宠,太子刘骜地位岌岌可危。王商作为外戚重臣,坚定支持刘骜,多次在朝堂上力排众议,最终助其顺利继位(即汉成帝)。此举不仅巩固了刘骜的储位,更奠定了王商在成帝朝的政治根基。成帝即位后,对王商极为敬重,先后任命其为左将军、丞相,封邑增至千户,使其权势达到顶峰。

三、止讹安民:刚直性格的典型事件

王商的刚正性格在“长安洪水谣言”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建始三年(前30年),长安盛传大水将至,百姓恐慌逃亡,朝臣王凤提议登城墙避难。王商独排众议,指出“自古无道之国亦无水淹都城之事”,力主调查谣言源头、安抚民心。最终谣言不攻自破,长安秩序恢复。此事不仅展现了王商的理性与胆识,更使其威望大增,连匈奴单于朝见时亦因他的威严而俯首称臣。

四、与王凤的权力之争:忠直与专权的碰撞

王商的悲剧源于他与权臣王凤的矛盾。王凤作为成帝舅舅,掌大司马大将军之职,专权跋扈。王商对其骄横行径屡有不满,二人渐生龃龉。河平四年(前25年),王凤姻亲琅琊太守杨肜治下灾祸频发,王商依法弹劾,却遭王凤阻挠。王凤遂指使耿定诬告王商“与父奴婢通奸”“唆使奴仆杀人”,并联合太中大夫张匡以“日食”为名,将王商描绘为“奸臣祸国”。成帝虽识破诬告,但迫于王凤压力,最终下诏切责王商,免其丞相之职。

五、含冤而死:忠臣的末路与历史的回响

王商被免相后,愤懑难抑,三日后呕血而亡,谥号“戾”(意为“不悔前过、不思顺受”),这一恶谥成为政治上的最终否定。其死后,家族势力遭彻底清洗,子弟被调离要职,仅长子王安因成帝“一丝愧疚”得以袭爵。京兆尹王章曾为王商鸣冤,弹劾王凤“专权蔽主”,却反被王凤陷害致死。直至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年),王莽掌权,乐昌侯国因王安自杀而被除。

六、历史评价:忠直之臣的悲剧象征

后世对王商的评价多聚焦于其忠直与悲剧命运。《汉书》称其“有刚毅节,废黜以忧死,非其罪也”;曹操更直言“王凤擅权,谷永比之申伯;王商忠议,张匡谓之左道”,痛斥王凤集团“以白为黑,欺天罔君”。王商之死,不仅是个人命运的终结,更是西汉外戚专权达到顶峰的标志——当权臣能公然挑战皇权、以“莫须有”罪名诛杀丞相时,王朝的根基已悄然动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丙吉:仁厚为舟载帝业,谦默作桥连古今

  西汉名臣丙吉的一生,犹如一幅由仁厚、智慧与谦逊交织而成的历史长卷。他以狱吏之身守护皇曾孙刘询,以丞相之位辅佐汉宣帝中兴,更以不言功的品格成为后世官员的道德标杆。他与刘询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折射出西汉政治中人性光辉与制度智慧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