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询简介:汉宣帝刘病已(公元前91年4月7日—公元前48年1月10日),字次卿,西汉第十位皇帝(公元前74年9月10日—公元前48年1月10日在位)。他是汉武帝刘彻嫡曾孙、戾太子刘据孙、史皇孙刘进子。因汉昭帝无子,昌邑王刘贺又被废,所以在公元前74年9月10日(农历元平元年七月庚申日),17岁的刘病已先被上官太后封为阳武侯,一个时辰后即被立为皇帝。公元前64年6月(农历元康二年五月),改名刘询,宣帝改名“询”的理由是“病”、“已”两字太过常用,臣民避讳不易。
宣帝刘询因少遭不幸(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流落民间,察知民间疾苦,所以即位之后,能躬行节俭,多次下令节省开支。刘询为人聪明刚毅,高才好学,为政励精图治,史称“中兴”。然而宣帝刘询从出生到即位,再到亲政,既坎坷多难,又极富传奇色彩。
【身世:迎自民间】
废黜昌邑王刘贺之后,光禄大夫、给事中(内朝官)邴吉,建议把流落民间的汉武帝曾孙刘病已迎入宫中,入继昭帝大统。这时,在汉武帝的后代中,已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邴吉又极力赞扬这位18岁的皇孙“通经术,有美才,行安节和”。大臣会议同意了邴吉的提议,派宗正刘德驾车到长安尚冠里,将这位新君奉迎入未央宫。那么,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为什么同意立刘病已为新皇帝呢?
薄弱的根基
当年戾太子刘据有个妾叫史良娣,生下了皇孙刘进。刘据共有3个儿子,为了加以区别,就以其外祖母家姓称刘进为史皇孙。史皇孙长大成人后,娶妻王翁须,生下了儿子刘病已。数月后,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巫蛊之祸”爆发,戾太子、史良娣、史皇孙、王夫人和这一家族的其他人先后遇害,只有嗷嗷待哺的婴儿刘病已保留了一条活命,被送进了监狱。
因为有人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武帝命令处死所有犯人,典狱官邴吉据理力争,保住了刘病已的性命。第二天武帝就撤销了这道命令。由于他还是个婴儿,邴吉在狱中挑选两位女囚做他的奶娘。刘据一案平反后,在刘病已5岁这年,邴吉再一次把他抱上了自己的车座,送到了鲁国他的祖母史良娣家族寄居。史良娣的母亲贞君对这个可怜的孩子非常疼爱,不顾年老体衰亲自照料他的生活。邴吉还及时将刘病已已被赦免的消息上报给了掖庭宫廷官署。从此,刘病已的名字被记在了宗室的族谱上,他的生活费用也全由朝廷提供。这时的掖庭令张贺,原来曾当过戾太子刘据的家吏,顾念主人的旧恩,对这位皇曾孙关怀备至。他用自家的私钱为刘病已延师受学。
眼看刘病已一天天长大,掖庭令张贺开始为这个落魄皇孙的终身大事着急,为刘病已聘下了掖庭监狱的典狱长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为妻。于是,17岁的落难皇孙刘病已娶了许平君,一年后就有了儿子刘奭(即后来的汉元帝)。没过几个月,刘病已变成了刘询,成了以前做梦也不敢想的皇帝。汉宣帝起自民间,根基薄弱,易于操纵,这是霍光选立他的原因之一。
谶言的出现
谶言,又称谶纬,是流行于两汉之际的宗教神学。所谓“谶”,就是某种有待应验的宗教预言、隐语;而“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衍生成补充儒学经典的意思。“谶”来自于天命所托,又叫“符命”“谶记”等等;“纬”则假借了神化了的孔子的名义。大致说来,谶纬就是根据某些神秘的启示验证人事的言论。谶纬之兴,是经学畸变和社会危机共生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为动荡时事的政治角逐提供了一种便捷有效的舆论工具。
昭帝在世时,人们也许看到他体弱无子,便有一种流言悄悄在朝野上下不胫而走。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正月,传说泰山莱芜山南有数千人看见有块高1丈5尺,长48围的巨石,忽然自己竖立起来,插进地里8尺,下边还有3块小石为足。又据说,皇家上林苑中,有棵大柳树倒地枯死,又自己站起来复活了,上面还有小虫咬食树叶而成的文字:“公孙病已立。”谶言中的“公孙”是何意?“病已”是谁?此事是编造的吗?从西汉至今,两千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论。但至少可以看出,刘据的悲剧已在民间流传开来,博得了广泛的同情,当时的人们思慕着卫太子,对昭帝即位后未能给卫太子平反表示不满,这种不满已形成了一股强烈的社会思潮,冲击着霍光权移主上的现实。霍光是知时务的聪明人,他知道这股思潮是不能抗,只能顺的,拥立刘病已既可上承天意,又可使自己转被动为主动,遂了容易操纵新君的心愿。这是霍光选立刘病已的原因之二。
然而,宣帝也会像昭帝那样服服帖帖吗?霍氏集团能够永握国家的权柄吗?
【魄力:清除霍氏】
由于汉宣帝生于“巫蛊之祸”中,亲人被诛,本人一直生活于狱中或民间,理解、同情下层人民,又深知宫廷争夺皇位的残酷,所以登上帝位后,小心谨慎、宽厚仁慈,着力团结各种宗派势力,以巩固其地位。
戒急用忍
宣帝采取了和他前任昌邑王刘贺迥然不同的措施,那就是戒急用忍。
即位后,宣帝把朝政都委托给了霍光,唯有一件事情坚持自己作主,那就是册立皇后。大臣们都知道霍光有个小女儿叫霍成君,论辈分还是上官太后的小姨。众臣不谋而合,都把皇后的位置心许给霍光的女儿了。宣帝却难忘相濡以沫的患难妻子许平君(刚入宫时以立为婕妤),有意立她为皇后,但他不向大臣们明说,却下诏寻找一把自己在贫寒时使用过的宝剑。这道寻故剑的旨意情真意切。大臣们心里明白,只得上奏,请立许婕妤为皇后。对此,霍光也只好认同。
公元前74年12月31日(农历元平元年十一月壬子日),许平君成为大汉皇后,依照惯例,皇后的父亲应该加封为列侯。但霍光以许广汉为“刑余之人”作托辞,竟不许封,最后只封个“昌成君”。
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还政于宣帝,宣帝自知势孤,没有霍光的势力作靠山是不行的,遂谦让,使霍光继续任原职而秉国政。汉宣帝论定策功,褒赏以霍光为首的功臣,封邑封侯。这样,汉宣帝不仅稳定了朝臣、将军之心,而且使霍光集团忠心辅佐,皇位得以稳固。
霍光的小女儿成君未能入宫,霍光的妻子霍显气得火冒三丈。做了两年皇后的许平君再次怀孕,到快分娩时,有病召女医淳于衍入宫。霍显指使淳于衍谋害许皇后。本始三年(前71年)许皇后生产后,淳于衍趁机把事先带入宫中的附子粉末掺入丸中。生附子有毒,泡制过的附子也辛、甘、大热,孕产妇绝对禁用。许皇后服药后,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了。不久 霍光像,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终于成为宣帝新的皇后。
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死。霍光执掌国政20年,大权独揽,虽无皇帝之名,已行皇帝之实。但是,霍光正确地执行了汉武帝临终遗诏的基本精神,终于使西汉王朝由社会动荡不安进入到“昭宣中兴”,为西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这一点来看,霍光专政,对西汉王朝的健康发展,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复兴、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夺回皇权
24岁的汉宣帝熟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是一位富有社会经验的青年。他挣脱了辅政大臣的羁绊,开始亲问政事,独揽朝纲,渴望以自己的意志施政,励精图治。霍光在世时,宣帝对其既有一种畏惧感,又背上了一种感恩的包袱。现在霍光虽然病逝了,但霍氏家族仍然紧紧地控制着中朝的军政大权。宣帝不是鲁莽的政治家,表面上继续封赏霍光的子孙,让其享受荣华富贵,自我暴露,再逐渐削夺他们的权力;另一方面却加强外朝的权力,下诏给御史大夫魏相,暗查霍氏隐匿不报的上书,以防壅敝,进而戳穿其阴谋,逼迫其就范、让权,最后达到清除的目的。
可是,颟顸的霍氏集团对皇帝的新动向毫无察觉,反而依仗皇太后、皇后的特殊关系,变本加厉地专横跋扈、奢靡越制。霍光的寡妻霍显及其儿子霍禹不经朝廷许可,私自越制改修霍光的陵墓。规模如同帝王陵墓一样;霍光孙霍云常称病不上朝,却私自外出,派自己的家奴代为上朝谒请;霍显与几位女儿又置宫禁制度于不顾,常常不分白天黑夜地进出太后所居的殿中。
霍显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危险之的漩涡之中,仍然颐指气使。宣帝立刘奭为太子的决定,深深地触怒了霍光的孀妻霍显。她气得不进茶饭,大口大口地吐血,遂教唆女儿霍成君毒死太子刘奭。然而,霍皇后实在找不到下毒的机会,但在态度上却常常对太子横眉冷对了。霍成君的一言一行,都被宣帝看在眼里,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只是暗地里加快了从霍氏家族手中夺回皇权的步伐。
汉宣帝掌握霍氏罪行后,镇定自若,复封霍山为乐平侯,领尚书事。接着宣帝诏令吏民奏事,可以不通过尚书,直奏皇帝,大臣亦可直接参见皇帝,从而把尚书架空,使霍氏掌握的中朝的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之后,汉宣帝又陆续将中朝的霍氏成员调离,并收兵权。网已经布好了,只等收网的那一天了。地节四年(前66年)夏,失去了权势的霍家人深为怨恨,开始密谋发动政变。霍禹、霍山等阴谋设计,杀丞相,废宣帝,立霍禹为皇帝。结果计划泄露,宣帝派兵逮捕霍禹,腰斩于市,霍显、霍云、霍山等自杀,霍皇后被废,居昭台冷宫。霍氏集团被一网打尽。
汉宣帝尽管将霍光全家杀光,但并没有因此抹杀霍光的功绩。宣帝晚年在麒麟阁设置画像,霍光仍然被列为第一功臣。
一代明君汉宣帝诛灭了霍氏集团,却继承并发展了霍光的治国路线。
【功绩:中兴之主】
汉宣帝恢复了几失之于外戚的刘氏天下,研究了有汉有来统治天下的经验教训,在忠实执行汉武帝“轮台诏令”所制订政策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改革。
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诛灭霍氏集团后,拔除了危乱国家的祸根,为进一步削弱权臣的势力,保证汉王朝的政令畅通,宣帝开始大力整饬吏治。
在中央,调整内、外朝关系。宣帝亲自过问政事,省去了尚书这一中间环节,恢复汉初丞相既有职位又有实权的体制。宣帝规定做丞相的人既要有学识,能为皇帝出谋划策,敢于决断,又要有治国经验,而且政绩突出。
在地方,重视地方长吏的选任。汉宣帝充分认识到,选好郡国守相是搞好吏治的关键。汉代郡国守相不仅管辖范围广阔, 而且在治区内大凡经济、政治、军事、民政、财政、司法、治安、教育、选举,都在其掌握之中。郡国守相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方的安宁与否,也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
郡国介于中央与县之间,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郡国守相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守相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封建国家机器能否正常运转的大问题。对下,涉及能否正确指导和督责县级官吏的工作;对上,事关能否帮助皇帝与中央官吏了解下情,为制定政策,选拔考核官吏,提供可靠依据,从而保证国家权力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郡国守相在安定百姓,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县令虽然与民的关系更为亲密一些,但其管辖地区小,影响了不大。在太守专郡的汉代,“县令听命,反如其臣”。郡县治理的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守相。事实上,宣帝即位时,郡国守相很少有称职的,所以,培养和选拔大批“良二千石”就尤为必要。
正因为上述原因,汉宣帝对郡国守相的选任,十分慎重和严格,规定先由朝中大臣举荐,然后择日亲自召见,询问治国安邦之术。如著名循吏龚遂被任命为渤海太守,就是一例:“渤海左右郡饥荒,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龚)遂可用。”为了考核龚遂的才能,宣帝亲自召见,策问治渤海之术。当宣帝确信龚遂的才干后,便任命他为渤海太守,让其赴任,并给与他“一切便宜行事”的权力。龚遂果然不负众望,在他的治理下,将那些武装反抗地主压迫的农民从“盗贼”中区别开来,不到几年时间,“军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民安土乐业”。
汉宣帝建立了一套对官吏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宣帝多次下诏对二千石(郡守级官吏)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实行五日一听事制度;不定期派使者巡行郡国,对二千石官员的工作进行考察。后来,又继续实行自汉武帝以来,派刺史考察郡国守相的制度。
每年年终,郡国上计吏都要带计薄赴京。宣帝针对武帝后期以来上计不实,计薄形如虚文的情况给予严格纠正,令相关官员核查计薄。对真伪相乱者,严加处罚。根据考核结果,宣帝综合名实,信赏必罚。他颁布诏令说:“有功不赏,有罪不课,虽唐虞犹不能化天下。”因政绩突出而受到奖励的官员很多,如杜延年、黄霸、朱邑、召信臣等人,或以玺书勉励,增秩赐金,或爵关内侯,升任九卿或三公。相反,对那些不称职或有罪的官吏,宣帝则毫不手软,严惩不贷。大司农田延年在尊立宣帝时,作用非凡,“以决疑定策”被宣帝封为阳城侯,但因修建昭帝墓圹,趁雇佣牛车运沙之机,贪污账款3000万而被告发。有的大臣为他说情,认为“春秋之义,以功覆过”,但宣帝没有同意,派使者“召田延年诣廷尉”受审,拟以重罚,致使田延年畏罪自杀。
由于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因而宣帝整顿吏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首先,培养和造就了大批“良吏”,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整个西汉时代的良吏,以汉宣帝时为最多。这些循吏或良吏执法公平,恩威并施,为政宽简。其统治往往显得“合人心”,“所居民富,所去见(被)恩”,得到时人的好评。“循吏”是地主阶级中有远见,懂政策的官吏。
其次,整顿吏治形成的奖励机制,促进了官吏素质的提高,优化了官吏队伍的结构,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器正常、高效的运转。宣帝时有不少官吏,刚做官时文化素养并不高,由于皇帝的提倡和仕途的需要,往往在政务之余,拜师或自学儒学。如邴吉出身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黄霸为吏后,在狱中从夏侯胜学《尚书》等等。宣帝时历任丞相的素质,无论学识,能力,治绩,都大大优于武帝、昭帝时期。他们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研究与决策,举荐考核官吏,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从而彻底改变了武昭时期丞相无所作为的局面。还有许多官吏,或由低级郡吏察廉晋升而来,或因明经而被提拔。
再次,整顿吏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成就了中兴大业。整顿后的郡国守相多由良吏担任。他们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是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当然,宣帝时的吏治仍有不少弊端。有些官吏执法不公,草菅人命;敲诈勒索,繁兴徭役;弄虚作假,沽名钓誉;应付差事,敷衍塞责等等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官吏虽无大过,但平庸无能,不称其职。就连宣帝本人在执行中也带有较大的感情色彩,出现了冤案,错案,以及后期重用宦官等。尽管如此,从整体上看,宣帝整顿吏治是成功的,是应予肯定的。
召开会议,整理经典
宣帝继昭帝召开盐铁会议之后,又在甘露三年(前51年),在石渠阁召开了盛大的儒家经学会议,讲论“五经”同异问题。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经书就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具有法典的性质。但是,学术界,思想界对儒家经书的理解存在分歧,所以召开这次大讨论。萧望之等大臣参加评论,汉宣帝亲临会场,随时对争论问题作出裁决。经过这次讨论之后,原属民间的学派如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和谷梁《春秋》也进入官学。这种现象只有在宽松的政治条件下才有可能,而且为加强思想的进一步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昭宣时期,以“轮台诏令”为基本依据,昭帝、霍光和宣帝认真总结了武帝时期推行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大刀阔斧地进 行调整政策,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整顿官营,调整工商
武帝时期工商业官营政策暴露出诸多弊端,昭帝时期就引起了较大非议。在始元六年(前81年)召开的盐铁会议上,众臣对这些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导致了“罢郡国榷沽”的结果,但其他各项仍未罢除。宣帝亲政后,继续整顿这些政策,曾于地节四年(前66年)九月下诏:“吏或营私烦扰,不顾厥咎,朕甚闵(悯)之。盐,民之食,而贾咸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由此可见,工商官营政策在昭宣时期虽然仍在执行,但经过整顿,这些政策的一些弊端,如官吏徇私枉法,贪污腐败等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有效抑制,这有利于百姓的“休养生息”。
轻徭薄赋,劝民农桑
汉宣帝继续奉行昭帝时期的轻徭薄赋方针,对遭受自然灾害地区的抚恤更多。本始元年(前73年),宣帝即位不久,即免除当年租税。后又对遭受旱灾、地震、残疾的地区,都免除三年的租赋。五凤三年(前55年),诏令减天下口钱。甘露三年(前52年),令减收算赋钱,1算减30钱。甘露三年(前51年),又诏令免除当年田租。
在徭役方面,也尽量减省。宣帝时,漕运所消耗的人力很多,仅从关东向京师运谷400万斛,每年就需用6万人的劳力。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建议在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等郡买粮,足以供给京师所用,可以减省关东多一半的漕卒。宣帝采纳了这一建议,果然使漕运力役大省。
为了减轻农民转漕和徭役不息之苦,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宣帝还有计划地在西北地区进行大规模屯田。地节、元康年间(前69年—前61年),赵冲国击破先零羌,乃罢骑兵,留步兵屯田,这样就可以满足击羌“吏士马牛食,月用粮谷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之需。
抚恤流民,抑制兼并
昭宣继武帝之后,“百姓流离”的状况一直未见好转。这是导致统治秩序不稳的社会因素,汉朝统治者无一例外的对它倍加重视。汉武帝晚年所表示的忏悔,就是这股可以“覆舟”的潜在力量冲击的结果。作为继承大统的昭、宣两朝皇帝,也诚惶诚恐,并寻求各种解决的途径。
昭帝时,对贫民多次实行赈济的办法,重在安抚。或派官员救济,或借给粮食和粮种,甚至在元凤三年(前78年),又将荥阳的中牟苑分给贫民耕种。
宣帝时期,对流民的抚恤措施更加具体化。如地节三年(前71年)十月,诏令:凡回归原籍的流民,由政府分给公田耕种;借给粮食及粮种;免除纳算赋和徭役等。这是自武帝以来,抚恤流民条件最优惠、措施最具体的一项诏令。
在抚恤贫民的同时,宣帝还极力制止土地兼并:一是迁豪。汉代允许自由买卖土地,因而引起官僚、豪强地主、富商大贾的大肆兼并,出现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宣帝先后三次诏令把“赀百万者”徙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后将其土地或充为公田,或假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二是假民公田。把国家苑囿或郡国的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使他们尽可能地摆脱地主的控制,重新变为国家的编户。据记载,宣帝曾先后四次颁布这样的诏令。
软硬兼施,建功边事
汉宣帝时,汉朝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则软硬皆施。汉宣帝派兵击灭西羌,袭破车师,进一步加强汉朝对西域的影响。与此同时,随之汉朝国力的增强,匈奴力量一再削弱,汉匈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发生内乱,呼韩邪单于于甘露三年(前51年)亲至五原塞上请求入朝称臣,成了汉朝的藩属,宣帝又得以完成武帝倾全国之力用兵而未竟的功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作为唯一的女皇帝,其传奇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与谜团。她不仅以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狄仁杰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名臣,其形象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春申君黄歇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显赫的地位,成为了战国时期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帝王将相因其行为或政策而背负了千古骂名,商纣王便是其中极详情
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民间信仰中,姜子牙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不仅是《封神演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众多历史人物的名字背后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深层的含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商朝时期的妲己以其独特的身份和传奇故事,成为了后世文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商朝末代君主纣王(帝辛)常常被后人视为暴政的代名词。详情
宋高宗赵构,宋朝的第十位皇帝,同时也是南宋的开国皇帝,他的在位时间长达三十五年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谢道韫是一位备受赞誉的才女,她不仅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著称于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闯王李自成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领导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唐伯虎(唐寅)以其卓越的绘画技艺、不羁的性格和传说中的风流韵详情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受读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郑成功是一位备受敬仰的民族英雄,他以其坚定的抗清立场和收复台湾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运气,被誉为“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四大美女”的称谓流传甚广,她们分别是西施、王昭君、貂蝉和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侠女这一形象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西汉王朝以其辉煌的成就和复杂的政治斗争而著称。其中,详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与苏辙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们不仅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更是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战国时期的信陵君魏无忌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高尚的道德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商鞅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以其推行的“商鞅变详情
在中国佛教史上,鸠摩罗什以其卓越的佛经翻译成就和深厚的佛学造诣,被誉为“中国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秦朝的统一战争无疑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然而,在这场详情
在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战事频仍,其中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详情
长平之战,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其影响深远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战役以其独特的战略意义、惊心动魄的战斗过程和深远的历详情
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战火纷飞,其中邯郸之战无疑是这一系列战争中最为震撼的篇章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争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而在众多战争中,牧野之战无疑详情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些事件因其复杂性和争议性而被历史学家们避而不谈。怛罗斯详情
在三国时期,汉中之战是蜀汉与曹魏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然而,尽管这场战役的规模详情
怛罗斯之战是公元751年发生在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一场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战详情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战役以其出人意料的结果而闻名于世。其中,以少胜多的战役尤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场战争以惨烈著称,却在最绝望的时刻上演了逆转的奇迹——那详情
在科学的世界里,有一种细胞被赋予了“不死”的名号,这就是海拉细胞。这种细胞源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详情
古印度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其影响详情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卉。这种花通常盛开在秋季,其鲜红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详情
王勃,唐代初期的杰出诗人,以其才华横溢和短暂而传奇的一生著称。在他的众多诗作详情
《射雕英雄传》作为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世说新语》以其独特的魅力记录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详情
在道教传奇与神话故事中,赤脚大仙这一角色的形象虽短暂却极为鲜明,他在《西游记详情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宝库中,“斯斯文文”这个词汇常被人们所提及。但是,它究竟是不详情
你知道“时时刻刻”这个成语吗?它不仅仅是描述时间的连续,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详情
在汉语成语的宝库中,“攘攘熙熙”以其形象生动的描绘,捕捉了人类社会繁忙混杂的详情
你是否曾在某个深夜,对着窗外的月光陷入沉思?又或者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感受详情
冬至,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一个重要节气,也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内涵详情
在汉语的成语宝库中,“离离矗矗”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成语,但它独特的形象和寓意让详情
在汉语的丰富宝库中,“两两三三”这个短语可能会让人产生一丝疑问——它是否是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