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斯战靴到时尚宠儿,高跟鞋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2018-01-11 22:14:25

  洛可可风格的高跟鞋

  18世纪是高跟鞋在男女性别中变化的分水岭。

  如果说先前的高跟鞋只是体现了不同性别的差异,那么高跟鞋完全退出男性生活舞台、成为女性的专属之物,则要从十八世纪的蒙运动说起。

  启蒙运动给人们带来了理性化与实用化的全新思维视角。男性时尚也紧随启蒙运动的步伐。男性开始放弃佩戴珠宝,不再穿着颜色明快的、极具炫耀性面料的服装;取而代之的是深色的、朴素的、体现男性特质的衣着。

  男性着装已不作为区分阶层的标志,但其对性别差异的体现却越来越明显。这即是所谓的男性大放弃时代。

  这个时期,男性被定义为理性的、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而女性则意味着感性、敏感和受教育程度低。

  这种对女性时尚的非理性界定重构了女性的需求,高跟鞋则是女性着装缺乏实用性的典型。它与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和实用性截然相反。于是,高跟鞋成为愚蠢和娘娘腔的代名词。

  1740年,男性完全放弃穿着高跟鞋。在某种程度上,高跟鞋同女性的特殊联系玷污了作为地位象征的男性权力。可以说,男性的退出,而不是女性的争取,使高跟鞋从18世纪开始完全成为女性特有的着装方式。这种转变体现了一种显著的社会性别区分;同时也说明,男性为了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与权力而放弃了高跟鞋,女性也就自然落在了男性之后。

高跟鞋

网络配图

  高跟鞋与女性特质结合紧密

  高跟鞋的性内涵和男性视野自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发生巧妙的变化,鞋子与女性特质结合地更为紧密。尽管后来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会影响鞋子的高度,高跟鞋却再也没有离开过女性群体。

  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约1837—1901年),大脚是女性的苦恼,它总是跟缺乏女性气质的老处女联系在一起;而挺拔的小脚才是人们所喜爱的。高跟鞋恰恰使女性的足部显得小巧而精致。

  不受欢迎的老处女由于缺乏女性的吸引力而令男性敬而远之,于是女性便纷纷通过给自己的身体附着高跟鞋这一器具来提升自己的吸引力。

  同时,高跟鞋里弯曲而高挺的脚面是女性美的典型标志,也象征着卓越的贵族阶层和欧洲人身份,非洲人和美国人是没有高挺的脚面的。鞋跟越高,脚面越发高挺,女性就越具有高贵优雅的气质。因而高跟鞋在身体的性感与精神的优雅两个层面上同时吸引着男性。

  反过来说,穿着高跟鞋的女性身体才是迷人的、高雅的和有品位的。小巧挺拔的女性足部既凸显了女性的曲线美,又可从形象气质上使女性跻身上流社会(哪怕只是在想象中)。

  而这一切的界定,不单是由于欧洲的经济与文明程度超前,更是由于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赋予高跟鞋的特殊内涵。事实上,女性特质愈明显,女性与男性的区分也就愈显著,这种区分是男权社会建构的产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