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选官新视角:相貌亦成衡量标准
2024-11-20 14:22:05

在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历经多次变革,从夏、商、周的“世卿世禄制”,到秦朝的军功爵制,再到两汉的察举制和征辟制,每一次变革都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统治者对人才选拔标准的调整。到了唐朝,科举制度达到鼎盛,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然而,在这一看似公平的选拔机制背后,还有一个不为人注意的选拔标准——相貌。

一、科举制度:才学为主,公平选拔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渠道。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其中常科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考生需经过层层选拔,通过乡试、省试、殿试等关卡,才能最终获得官职。这一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壁垒,使得有才学的平民子弟也有了进入官场的机会,体现了社会公平和进步。

二、吏部选官:“身言书判”,相貌为先

然而,即便通过了科举考试,考生也并不能直接获得官职。他们还需经过吏部的进一步选拔,这一环节被称为“释褐试”。吏部选官的主要标准包括“身言书判”四个方面,其中“身”即指相貌。唐朝统治者认为,官员代表着朝廷的威仪,因此对官员的身材相貌要求颇为严格。身材高大、相貌堂堂者更容易获得青睐,而相貌不佳者则可能因此失去晋升机会。

三、相貌标准:历史背景下的合理考量

将相貌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在唐朝并非个例。在更早的时代,如汉朝,也有“相人术”的存在,通过观察人的相貌来预测其命运和性格。在唐朝,这一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统治者希望通过选拔相貌端庄的官员,来提升朝廷的形象和威仪。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形象和气质的重视。

四、科举与相貌:才学与外貌的双重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相貌在唐朝选官中占据了一定地位,但它并非唯一标准。科举考试仍然是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才学依然是衡量官员能力的重要标准。只有那些既具备才学又相貌出众者,才能在唐朝官场中脱颖而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张廷玉之死:乾隆朝下的君臣嫌隙

  在中国清朝历史中,张廷玉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长期的朝廷服务,成为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重要大臣。然而,这位三朝元老最终却在乾隆皇帝的猜忌与压力下,度过了凄凉晚景,引发了后世对其死因及与乾隆关系不和的诸多猜测。本文旨在探讨张廷玉的死因以及他与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