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炽:以德政与清廉赢得百姓世代爱戴
2025-09-18 16:58:35

在北魏至隋朝的动荡岁月中,窦炽以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真正让他成为百姓心中“青天”的,却是他在地方治理中展现出的德政与清廉。这位身高八尺二寸、美须髯的将领,不仅以武力平定乱世,更以仁心温暖民心,其治下的原州成为北朝地方治理的典范。

一、抑豪强、申幽滞:以法治守护公平

西魏废帝元年(552年),窦炽出任原州刺史。当时的原州豪强横行,积压案件如山,百姓苦不堪言。窦炽到任后,以雷霆手段整顿吏治:他“抑挫豪右”,严惩地方豪强欺压百姓的行为,打破世家大族对资源的垄断;同时“申理幽滞”,亲自梳理沉年旧案,为无辜者平反昭雪。据《周书》记载,他在原州任职十年间,“甚有政绩”,州中“甚得民和”,百姓称其“抚导乡里,政通人和”。

这种铁腕治政的背后,是窦炽对法治的坚守。他曾言:“吾在此州,唯当饮水而已。”这句话不仅是对清廉的承诺,更是对权力的约束——他拒绝豪强贿赂,不取民间一物,仅以泉水解渴,用行动诠释“法不阿贵”的为官之道。百姓感念其恩,在他离任后,每至州城北泉畔,必驻足缅怀,称此泉为“清廉泉”。

二、清廉自守:以“饮水”为镜照初心

窦炽的清廉,在北朝官场中堪称异类。当时,地方官员普遍通过盘剥百姓、接受贿赂积累财富,而窦炽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在原州任上,常与僚属在城北泉水旁宴饮,却从不饮酒,而是舀泉水一饮而尽,直言:“吾在此州,唯当饮水而已。”这句话迅速传遍州县,成为百姓口中的“清廉格言”。

这种清廉并非作秀,而是贯穿其一生。据《隋书》记载,窦炽晚年官至太傅,位极人臣,却“家无余财”,子孙“皆布衣素食”。隋文帝杨坚曾欲赐他豪宅,他以“天下未定,不宜劳民”为由婉拒;临终前,他嘱咐子孙:“吾一生清白,勿以财货污名。”这种对清廉的执着,让他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不朽的道德丰碑。

三、政绩卓著:以实干赢得民心

窦炽的治理智慧,不仅体现在清廉与法治上,更在于他对民生细节的关注。在原州任上,他“颇闲政事”,常微服私访,了解百姓疾苦。他鼓励农耕,亲自下田示范耕作技巧;他重视教育,在州中设立学堂,聘请名师授课;他修筑水利,引泉水灌溉农田,使原州成为北朝少有的丰饶之地。

百姓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对他的爱戴:他离任时,数千百姓含泪相送,自发为他立“德政碑”;他去世后,原州百姓在城北泉畔建“清廉祠”,四季祭祀不绝。这种跨越时空的怀念,正是对窦炽实干精神的最高褒奖。

四、历史回响:德政清廉的永恒价值

窦炽的故事,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示意义。他的“抑豪强”彰显了法治精神,“申幽滞”体现了公平正义,“唯饮水”诠释了清廉本色,“重民生”践行了实干担当。这些品质,正是当代官员应有的为政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宣太后与芈月:历史与文学交织下的身份之辨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宣太后与芈月这两个名字常被并置提及,二者是否为同一人?这一疑问不仅困扰着历史爱好者,更折射出历史真实与文学演绎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梳理战国史料与后世文学创作,可明确:宣太后即芈月,二者为同一历史人物,但芈月之名更多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