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遇春(清朝)

杨遇春(清朝)(1760~1837)

杨遇春(清朝)的资料

本 名:杨遇春

别 称:杨忠武侯、杨胡子

字 号:字时斋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四川崇州

出生时间:1760年

去世时间:1837年

主要作品:《武备制胜编》

主要成就: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平定张格尔叛乱

官 职:陕甘总督

爵 位:一等昭勇侯

追 赠:太子太傅、兵部尚书

谥 号:忠武

最新人物

其他Y开头的人物更多

清朝其它的人物更多

杨遇春——清朝名将

  杨遇春(1760年-1837年4月3日),字时斋,四川崇州人,清朝名将。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杨遇春中武举人。曾随福康安镇压甘肃田五起义、台湾林爽文起义、古州苗民起义,并参与廓尔喀之役,深受其赏识。自嘉庆二年(1797年)起,率军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屡战有功,史称“遇春谋勇俱绝,剧寇半为所歼”。嘉庆十一年(1806年),平定陕西宁陕镇驻兵哗变。嘉庆十八年(1813年),以参赞大臣身份率兵镇压天理教起义及陕西南山厢工起义。道光六年(1826年),以代理陕甘总督之职率军讨平张格尔叛乱,收复南疆西四城。道光八年(1828年),正式担任陕甘总督。张格尔伏诛后,因功绘像紫光阁。

  道光十五年(1835年),以年老辞官返乡,进封一等昭勇侯。道光十七年(1837年),杨遇春病逝,年七十八。追赠太子太傅、兵部尚书,入祀贤良祠,谥号“忠武”,故后世称其为“杨忠武侯”。著有《武备制胜编》十三卷 。

  杨遇春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每遇军务,无不从伍驰驱。一生交战数百次,战法多变,临战常顶石冒矢冲锋陷阵,未曾受伤,被嘉庆帝称为“福将”,与杨芳并称“二杨”。在陕甘总督任上十年,请免梨贡,裁减冗员,裁减军队,组织屯垦,改良马政,加强防务,合并机构以节浮费,为开发西北边疆做出贡献。

  人物生平

  武举勇将

  杨遇春六岁时开始读书,十七岁时因家道中落转而习武。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考中武举人,任四川材官。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朝廷选用其担任督标。后跟随福康安镇压甘肃田五起义、台湾林爽文起义以及贵州、湖南苗民起义,深受福康安的赏识和提拔,接连升任青云把总、千总。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尔喀(即尼泊尔)封建主侵犯清朝西藏地区,攻进日喀则,破坏札什伦布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朝廷派福康安为统兵大臣,进行反击。杨遇春因随福康安出征有功,升任四川城守右营守备。

  乾隆六十年(1795年),古州苗民起义爆发,杨遇春随福康安率军镇压,因功升任广东罗定营副将(一作进阶都司),赏戴花翎,并赐号“劲勇巴图鲁”。

  谋勇兼优

  嘉庆二年(1797年),参与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受到经略大臣额勒登保所倚重。

  嘉庆五年(1800年),以甘州提督身份率军独立作战。起义军著名领袖覃加耀、罗其清、冷天禄、阮正隆、王廷诏等多人先后被其杀害或俘获。旋即因功赐云骑尉世职。

  嘉庆六年(1801年),晋升骑都尉世职。

  嘉庆七年(1802年),升任固原提督,后因其功勋卓著,晋升二等轻车都尉世职。

  嘉庆十一年(1806年)六月,陕西宁陕镇驻兵因减发银两而哗变,变兵攻城劫狱,杀死官员,发展到一万余人,朝廷派德楞泰、杨遇春等人率军平定。

  嘉庆十三年(1808年),杨遇春入朝觐见,兼任乾清门侍卫,仍授固原提督。

  嘉庆十八年(1813年),杨遇春以参赞大臣身份率兵镇压天理教起义,进封二等男爵,并获赐黄马褂

  嘉庆十九年(1814年),率军镇压陕西南山厢工起义,晋封一等男爵。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即位,加杨遇春为太子少保,赐双眼花翎。

  平定张格尔

  道光五年(1825年),担任代理陕甘总督,该职此前很少由汉人承当。

  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叛国者张格尔在英国殖民主义者支持下,勾结浩罕(今乌兹别克共和国东部)、阿富汗等外国势力,煽动喀什噶尔(今喀什)、英吉沙尔(今英吉沙)、叶尔羌(今莎车)、和阗(今和田)南疆四城叛乱。同年八月,伊犁将军长龄上奏朝廷,请求调发大军四万,以五千人分护粮台,以两万五千人进军讨伐。旻宁下旨任命长龄为扬威将军,任命杨遇春与山东巡抚武隆河为参赞大臣,率领陕西、甘肃、吉林、黑龙江、四川五省清军会攻叛军,并调乌里稚苏台以及伊犁牛、驼数干、战马两万军用。同年十月,陕西清军先至阿克苏。提督杨芳攻占阿克苏西南约二百五十里之战略要地柯尔坪(今柯坪),既掩护主力在阿克苏集中,打开西进的通路。十一月,杨遇春与长龄、武隆阿驰往征讨。

  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初六日,清军主力由阿克苏西进。二月十四日,至巴尔楚(今巴楚),留兵三千人,防叛军迂回后方。二月二十二日,至大河拐,叛军三千人夜袭清营,被击败。次日,抵达浑阿巴特(今伽师东),叛军两万据山岗防守,阵地长五六里。长龄、杨遇春率主力由正面,杨芳由右翼、武隆阿由左翼三路进攻。叛军多次由山岗上向下反击,均被击退,终于不支溃退,辎重牲畜尽为清军所获。二月二十五日,至沙布都尔(今伽师西),叛军数万据河渠堤坝防守,利用苇湖决水淤地制造水障,以阻止清军骑兵冲击;阵地后方并部署有预备队。清军以步兵由正面越水障强攻,而以骑兵由两翼迂回,实施侧击。适叛军带火药爆炸,清军乘机猛攻,歼敌万余,叛军溃逃。

  二月二十七日,清军至河瓦巴特,叛军数万占据山岗阻击。清军当夜派吉林劲骑一千,分两路由左右间道秘密迂回至叛军阵后埋伏。次日拂晓,部署步兵由正面,骑兵由两翼进攻。叛军佯退,企图诱清军登岗,俟登至半坡时实施合击。清军步兵使用迭射、相互以火力掩护逐次接敌,至半坡时,跟随于火器手后、身着虎皮彩衣的滕牌兵跃出冲锋,叛军战马受惊混乱,据岗力战。埋伏于阵后的骑兵,由背后发起突袭,叛军大败,被歼过半。清军乘胜追击,于二月二十八日进抵浑河(今博罗和硕河)北岸。张格尔叛军十万沿北岸筑垒防守,绵亘二十余里。清军整夜以小分队进行袭扰,疲惫叛军。次夜大风,飞沙障目。长龄以敌众我寡,惧叛军乘机反击,欲退军十里,俟风停再攻。杨遇春认为天气昏暗,叛军难辨我兵力多少,更不利我军渡河,正宜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机不可失,于是派黑龙江索伦骑兵一千在下游渡河牵制,而以主力乘昏暗由上游急渡,占据上风。天拂晓时,全军皆渡,集中炮火轰击叛军营垒。叛军遭突袭大乱溃逃,清军乘胜追击至喀什噶尔城下。张格尔率少数残部由木吉(今布伦库勒西北)经乌孜别里山口逃布鲁特达尔瓦斯山(今塔吉克斯坦国境内)地区,清军取得浑河之战的胜利。三月初一日,清军收复喀什噶尔城,生擒安集延军首领推立汗及萨木汗以下叛军四千人。三月初五日,杨遇春收复英吉沙尔;三月十六日,收复叶尔羌。五月,杨芳在昆拉(今和田西)击败叛军五千人,擒斩其首领玉努斯,收复和阗。至此,被张格尔叛军占据一年的南疆西四城,全部为清军收复。杨遇春因功加太子太保,张格尔逃走后,旻宁命杨遇春先行入关。

  道光八年(1828年)正月,杨芳于铁盖山擒获张格尔。捷报传至北京后,适逢杨遇春入朝觐见旻宁,旻宁论功行赏,正式授杨遇春为陕甘总督,并命人绘其画像存于紫光阁。

  功名两全

  道光十年(1830年),张格尔的兄长玉素普纠结布鲁特、安集延数千人马,进入边防卡伦侵扰。杨遇春再次作为钦差大臣,带领本标将士驻扎肃调度,最终平定喀什噶尔等处的叛乱,再次维护清朝的统一。

  道光十五年(1835年),杨遇春以年老辞官返乡。杨遇春辞归前,旻宁命缓程来京觐见,进封一等昭勇侯,在籍支食全俸。并赠以御制紫光阁画像一轴。

  道光十六年(1836年)冬,四川总督鄂山前往北京谒见旻宁。旻宁特地书写“福、寿”二字,并拿出内府十两人参,命鄂山带回四川赏赐杨遇春。

  八旬而薨

  道光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1837年4月3日),杨遇春病逝于成都南门外“望禾亭”别墅,终年七十八岁。逝世后,旻宁追赠其为太子太傅、兵部尚书,入祀贤良祠、乡贤祠,谥号忠武,故后世又称杨遇春为“杨忠武侯”。

  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月十六日,葬于崇庆州西山上,后移葬崇庆州娘娘岗祖茔。

杨遇春(清朝)相关的历史人物

杨遇春(清朝)简介

杨遇春(清朝)生平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民国 世界 近代 现代 影视小说 美国 日本 五胡十六国 巴尔干 南美洲 北欧三国 俄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西班牙 奥匈帝国 土耳其 非洲 朝鲜

热门明星索引: 全部 内地 港台 日韩 欧美 歌手 演员 体育 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