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古斯塔海战

"

法荷战争(1672年~1678年)正在进行时,又于1675年爆发了法国与西班牙的战争。为了对付西班牙的地中海舰队,法国将其舰队主力转移到地中海。为了支援西班牙,荷兰也将部分海上兵力调到地中海,并于1676年春与西班牙组成一支联合舰队,由西班牙海军上将德拉切尔达统一指挥。

奥古斯塔海战

奥古斯塔海战——荷兰、西班牙与法国的对战

英荷战争的评价:标志着航海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1648年,荷兰完成独立后,经济发展迅速,造船业尤其兴旺,很快便成为了欧洲的造船中心,得到了“海上马车夫”的称誉,经过一段时间后垄断了海上贸易也就是当时的世界贸易。而英国在内战后,上台的克伦威尔一边壮大陆地和海上军队,一边准备和荷兰争夺海上贸易主导权,终于在1951颁布了打击荷兰的航海条例。  

英荷战争配图

  英荷战争配图

  以上便是第一次英荷战争原因和背景,针锋相对的英荷两国由此展开了三次围绕海上贸易主导权的争夺战。而第二次英荷战争原因和背景则源于英国以胜利者的姿态不断欺压荷兰。本来荷兰在第一次战败后就不服输,便励精图治以重新夺回海上贸易主导权,而英国还得寸进尺,触犯荷兰的领土以及贸易权益,于是忍无可忍,第二次对战爆发,荷兰大胜。第三次英荷战争原因和背景实际上也是承继于上一次的对战结果,1672年荷兰遭遇法国入侵,不得不决堤阻挡法国陆军的步伐,这时候英国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就派遣舰队突袭荷兰,攻其不备,使其两面受敌,只是英国想不到最后还是输给了被荷兰的德·奈特阵营,又灰溜溜地撤退了。综合三次战争一胜两负的结果,英国其实是用兵力和赔款换来了贸易特权。

  到了1780年,觊觎荷兰丰厚物资的英国又找借口对荷兰发动了第四次战争,大败荷兰,结果不但如愿以偿,还因为荷兰战后信用和国力的衰弱,拿到了世界金融的霸权。 ...查看更多

法荷战争是什么时候爆发的?法荷战争的结果及影响

  法荷战争,发生于1672年-1678年,是一场欧洲战争,一方为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瑞典及德意志境内的明斯特主教区、科隆主教区和英国,另一方为荷兰共和国,以及后来加入的奥地利、勃兰登堡和西班牙。战争结束于1678年《尼姆维根条约》的签订。法国获胜,开始独霸欧洲,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被称为"太阳王",号称路易大帝。

image.png

  历史背景

  法王路易十四在1661年亲政后,励精图治希望称霸欧洲。于是他在1667年选择西班牙为用兵对象,发动遗产战争(1667年-1668年)。但是他刚占领大片领土而正打算往东北攻下全部的西属尼德兰(今比利时),却被三十年战争的旧盟友荷兰共和国插手干涉。当时荷兰的政府首脑--商人出生的约翰·德·维特大议长(当时欧洲最有权力的人物),担忧法国领土扩张太多会威胁荷兰的国土安全(西属尼德兰是一直是法荷间的缓冲区),于是德·维特以软硬兼施的手法,联合英国、瑞典成为"三角同盟",要求法国在1668年与西班牙缔和,并归还大量的占领地,否则"三角同盟"就会对法宣战。路易十四因为战争准备不足,被迫接受荷兰的要求而答允和议,但却种下路易十四对约翰·德·维特与荷兰共和国的强烈怨恨。

  正巧当时英王查理二世在第二次英荷战争输给荷兰之后,虽然被迫在1668年与荷兰缔结同盟去向法国施压,但查理二世一直愤恨不平,渴望复仇。于是路易十四在大规模扩军之后,展开外交手腕,破坏荷兰名义上的"三角同盟"。法国天才的外交部长--雨格·李奥纳,操盘了一系列杰出的外交成果:他先收买瑞典国会,得到瑞典放弃三角同盟保持中立的承诺之后;再向英王提议与法国合攻荷兰(由法国提供部分的战费),瓜分其大半国土。一拍即合的两方,于1670年签署多佛秘密条约(secret treaty of Dover),英王查理二世与法王路易十四结盟,计划在两年后联合攻打荷兰。同一时间,法王还收买策动荷兰的邻邦明斯特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答允说一旦法国出兵,他们也会出军并提供法军交通与后勤支援。于是在1672年,法王先向荷兰宣战,英王接着也向荷兰开战,第三次英荷战争爆发。

  战争过程

  战争起始于1672年法王路易十四派遣12万大军进攻荷兰,原本号称"最强防线"的荷兰堡垒,面对法国天才工程师--沃邦将军所研发的新式攻城技术时,居然一触即溃、全面崩盘。法军迅速地占领荷兰大部分的国土(七个省有五个已基本沦陷),造成荷兰的大恐慌与政变,史称"灾难年(Rampjaar)";接着再派六万精兵进攻西班牙的弗朗什孔泰与南尼德兰。

  结果荷兰人的爱国能量爆发,以决堤阻止法军占领阿姆斯特丹,并临危授命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为联省执政,拯救国难(激愤的群众逼使德·维特下台负责,后来更被暴民活活打死)。英王查理二世同时在1672年进攻荷兰,但是荷兰海军上将鲁伊特(Michiel de Ruyter)于四次海战均获得胜利,查理二世被迫停战,后来在国会的压力下,于1674年正式结束第三次英荷战争;同年明斯特大主教与科隆大主教接在英国之后,与荷兰缔结和约。

image.png

  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先与西班牙、奥地利、普鲁士、洛林公国、帕拉蒂纳特公国等结盟,迫使法国分散兵力四处作战。1673年底,在威廉三世出色的作战与盟军的帮助之下,荷军攻下波恩,法国军队全部被赶出国土,威廉三世的威信达到极点,得到了"护国英雄"的称号,但威廉三世与法国的苦战是以战败为收场。之后威廉三世率领新招集的八万荷兰军,对法军继续反击,战局却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

  1674年时,法国用重金拉拢北欧霸主瑞典并与之结盟,诱使瑞典从后方进攻德意志地区,让勃兰登堡与神圣罗马帝国抽回援助荷兰的兵力,回救自己。1675年勃兰登堡选侯腓特烈·威廉击败瑞典军(腓特烈·威廉因为这不可思议的胜利,被誉为"伟大的选侯"),使得一向敌视瑞典的丹麦,趁机与荷兰结盟并向瑞典宣战,发生了斯科讷战争(1675-1679年)。

  因为瑞典从后方进攻反法联盟,1674年后荷兰出现败多胜少的不利情势。首先,路易十四采纳财政大臣与经济天才柯尔贝的计策,大幅提高对荷兰商品的关税,进行关税战,让荷兰商人损失惨重;其次,1676年荷兰"海神"鲁伊特于地中海之西西里岛战役负伤而死,荷兰与西班牙被法国抢去地中海的制海权;最后,荷兰、西班牙与德意志盟国虽大力增兵,组成稍多于法军的联兵,却难挡法国元老级的军事天才蒂雷纳与大孔代(两人屡次以少胜多),德意志的洛林被夺去,西班牙领有的弗朗什孔泰与部分佛兰德也被稳固占领。若非有天才将领--奥地利主帅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与蒂雷纳和大孔代相抗衡,让后两者一死一退休,那么反法同盟会丢失更多领土。

  1677年,威廉三世对英国的外交取得成功,与英国王位继承第二顺位的玛丽公主结婚,向外界显示英国正式加入反法同盟,即将出兵助荷攻法。虽然路易十四以秘密津贴英王查理二世与少数辉格党(英国反对党)权贵的方法,暂时拖延了英国参战的时间,但是他认知到必须趁巨大优势还未丧失前,尽快结束战争。于是他动分化敌人与外交谈判的高明机制,同时在战场奋力一搏,好取得更多和平协约的谈判本钱,顺利地在1678年3月占领南尼德兰的根特与伊珀尔,成功在英国参战之前,就把反法联盟推上谈判桌。

  和约与影响

  最后战争结束于1678年的奈梅亨条约(the Treaty of Nijmegen)的签订。荷兰国土恢复并得到低关税的优惠、瑞典也取回战争中失去的西波美拉尼亚,但法国获得巨大胜利。和约确认法国对弗朗什孔泰、佛兰德和埃诺地区部分城市的占领,这些地区一直是西班牙的领土;原本和约也规定法国归还洛林公国给德意志的洛林公爵(但法国保留驻军权),可是因为洛林公爵不愿让法军扎根其领地,拒绝在和约签字,所以洛林继续被法国占领(六角型的法国领土初次形成),直到1697年的赖斯维克和约(结束大同盟战争)才归还给洛林公爵。

  本来威廉三世不愿背弃盟友(西班牙和勃兰登堡)以换取和平,但路易十四用高明的外交技巧与荷兰省商人和联省国务会的要员成功交涉,满足于关税降低的荷兰省就先在条约上签字,迫使威廉接着同意其他各省以共和国全体的名义签约缔和。感觉被荷兰背叛的勃兰登堡选侯腓特烈·威廉,愤而在1681年投向路易十四,帮助法国在1680年代初称霸欧洲。

  战后各国开始承认并敬畏路易十四"太阳王"的称号,太阳王的法国,取代荷兰成为欧洲最有权力的仲裁者。(瑞典国王卡尔十一世愤恨地说:"难以忍受法国人的保护")此后威廉三世成为"太阳王"的终生死敌,决定以毕生的心力去打击法国的天主教霸权,法荷争霸因此成为17世纪后期欧洲政局的主要课题(连带促成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

  法荷战争为之后四十年的国际形势,缔造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刚开始无法预见这样的结局,但是法荷战争预兆了荷兰、西班牙与瑞典三大强权于18世纪初期的中衰:荷兰受限于英、法包夹的地缘政治格局,她卓越的海上霸权最终在1713年转移给英国;瑞典传统的军事优势,无法阻止勃兰登堡的崛起,而西班牙在战争中的表现更是无能,瑞、西两国渐渐失去他们国际上的重要性,最终在18世纪初遭受巨大的失败,除了本土以外,大多数的领土都被列强瓜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奥古斯塔海战什么时候爆发的?奥古斯塔海战的结果

  法荷战争(1672年~1678年)正在进行时,又于1675年爆发了法国与西班牙的战争。为了对付西班牙的地中海舰队,法国将其舰队主力转移到地中海。为了支援西班牙,荷兰也将部分海上兵力调到地中海,并于1676年春与西班牙组成一支联合舰队,由西班牙海军上将德拉切尔达统一指挥。

  双方舰队于1676年4月22日在西西里岛东海岸的奥古斯塔附近海面遭遇。联合舰队的前卫由荷兰的德鲁伊特指挥,后卫由荷兰的哈恩指挥,中军由切尔达亲自掌握。联合舰队的前卫发现敌人后,立即接敌,靠近法国舰队后开始射击,并击伤数艘敌船,但切尔达指

  挥的中军这时还在远处。乘此机会,杜贵斯尼率领法国战船从侧面包围了德鲁特的前卫,并从两面对其进行夹击。幸亏哈恩的后卫及时赶到,对敌进行有力的反击,才使前卫摆脱困境。法国舰队的袭击虽被击退,但德鲁特将军却身负重伤。由于伤势过重,数日后,他在"伊恩德纳赫特"号旗舰上死去。失去这员足智多谋的名将,是荷兰海军的一个重大损失。

image.png

  背景

  在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后,德·鲁伊特的声望达到顶峰。年迈的他被荷兰人尊称为"祖父",而科尔贝尔则称他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海军指挥官"。他的传记开始在敌国印刷流传。而在荷兰舰队内部,他谦逊慈爱,毫不以出身门第待人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全军上下的衷心爱戴。在完成西印度群岛令人失望的航程后,德·鲁伊特返回祖国。1675年,七省政府接到了西班牙派遣舰队支援其地中海作战的请求。西班牙人要求荷兰派出一支较小舰队与其海军联合,但务必要派来德·鲁伊特,作为联合舰队司令。当时,荷兰在东北大西洋已经没有了敌人,遂答应了其请求。但德·鲁伊特本人却不同意这一计划。在海军部会议上,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支小舰队不足以打破法国海军在地中海的巨大优势,除了徒增损失毫无疑义。"我并不这样认为,阁下。"他的看法随即遭到一名傲慢官员的反对:"也许是您的年龄使您丧失了勇气,开始害怕了!"这一年,德·鲁伊特已经68岁了。他愤怒地回应:"不,我没有丧失勇气。我早已准备好为祖国而献出生命。但让我惊讶和痛心的是,你们这些绅士们竟然准备牺牲祖国的旗帜!"他决心捍卫自己的荣誉,终于接受了这一任务。他以悲凉的语气说道:"那些绅士们并不需要来求我。如果他们仅让一艘战舰上升起国旗,我也会率它出海。只要他们还信任这面旗帜,我便会奉献出我的生命。"1675年11月,年迈的海军上将率18艘战舰先期驶向地中海。也许他已经预料到,这将是他最后的远征。

image.png

  战前准备

  1676年1月1日,荷兰舰队抵达西西里岛以北的斯通伯利岛(Stromboli)。一艘西班牙舰队加入了他们,使荷西联合舰队总兵力达19艘。6日,联军收到情报,一支在迪凯纳护航下的谷物船队正从热那亚驶来。德·鲁伊特令舰队下锚。他将要在此迎击法国舰队。而迪凯纳却不愿在此与荷兰人交战。他熟悉海情,这处水域受潮汐影响大,而风势时常较弱,需要大桨船辅助作战。他的20艘战舰将难以施展战术动作。可在当日黄昏时刻,两支舰队还是相遇了。第二天,迪凯纳决心交战,于是向敌进发。当与荷西舰队接近时,风向为东偏南,德·鲁伊特占据上风。法国军官一致请求迪凯纳不要贸然进攻,仅保持战列队形,进行远程炮战,迪凯纳应许了。荷兰人没有以上风优势位置发起进攻,原因很可能是认为进攻严整的法军战列并不值得。德·鲁伊特知道他的舰队正好处在法国护航舰队与其目的地之间,因此迪凯纳必然要率先进攻,这位防守大师便可在此时寻隙破敌。这一天的作战遂以两条战列线间的零星炮战结束。

  1月8日,风向转为西偏南,法国舰队转而占据上风。迪凯纳遂于上午8时开始全线进攻。他的战术一如之前击溃西班牙人,令舰队右舷迎风,左转45度,全队同时驱前接敌。法国舰队的战术是极为勇敢,乃至有些鲁莽冒进的。处于这一进攻姿态时,接敌速度诚然很快,但会使部分侧舷火力无法发挥,且让数层帆桅在敌弹道上重叠,易于为敌所损。训练有素的荷兰海军绝非一触即溃的西班牙人可比。德·鲁伊特令队形严整的荷西舰队对处于攻击阵位的法国战舰猛烈炮击,将大部分法舰击伤。位于前卫的60炮战舰完美号(Le Parfait) 、中卫前卫舰56炮的圣哲号(Le Sage)以及其后的两艘大型战舰受损严重,航速降低。法军战列队形受其阻滞,前卫与主队分离,中卫也陷入混乱,给荷军以可乘之机。两个小时后,法军才再次整理好战列。之后的战斗在战术方面已经没有太多意义了。两条战列之间平行交火,杂以前卫、中卫、后卫的逐渐分离,但双方都没有寻求决定性的机动。在此阶段,迪凯纳以其炮力优势逐渐扳回局面。下午时分,当时还是一名舰长的图尔维尔请求进行第二次进攻,击溃弱势的荷兰舰队。但此时风势渐弱,德·鲁伊特又发起纵火船攻势。迪凯纳考虑战舰伤势较重,放弃了进攻。傍晚时分,炮战停息。双方的大桨战船部队都赶到战场,将受损严重的船只拖走。此战后,双方都宣称获得了胜利。毫无疑问,荷兰人在战术运用上占了上风。在损失方面,荷兰损失战舰一艘,而就人员而言,双方伤亡分别为240人与超过400人,法军要更大。而且迪凯纳突破荷西舰队封锁、向西西里运输物资的行动也失败了。法军在附近下锚三天修补战舰,对德·鲁伊特实在无机可乘,于1月11日撤退。

image.png

  战斗经过

  4月22日,迪凯纳在西西里岛以东的奥古斯特(Augusta)海滩外发现了荷西联合舰队。他带来了比之前更强大的舰队,战舰29艘,火炮记2200门。联军舰队是在3月14日从西班牙驶来的,在4月20日接到法军来袭的消息后在此备战。他们拥有战舰27艘,从整体实力而言势均力敌。其中,德·鲁伊特麾下荷舰17艘,火炮1300门。但是,倨傲而无能的西班牙人要求他们派出的海军上将唐·弗朗西斯科·德·拉·塞达(Don Franciso de la Cerda)担任联军司令,理由只是他的军衔更高。德·鲁伊特毫无怨言,自己亲自率领10艘战舰作为前卫,同时将另外7艘战舰作为舰队后卫。下午四时,两军开始交火。风向正南,联军占据上风,而法军战列未得整理完毕。德·鲁伊特见势,打出进攻信号,率前卫冲向法军,与之近战。但其后拉·塞达率领的10艘西班牙战舰竟无动于衷,反而只与迪凯纳所率的法军中卫进行远距离炮战,也没有让舰队向前运动补上前卫与中卫间的缺口。由荷兰舰队组成的后卫也跟随西班牙人,没有投入作战。迪凯纳见状,一方面继续牵制西班牙中卫与荷军后卫,一方面令法军中卫前队猛攻对应的联军战列,集中兵力使德·鲁伊特的前卫与主队分开,并对其实现两面夹攻。德·鲁伊特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盟友竟在如此关键时刻背叛了自己。他遭到了超过一半的法国战舰围攻,在炮战中被击中右腿,血流如注。在前卫即将被击溃时,荷军后卫终于看清了形势,对法军发起猛攻。由于迪凯纳将主力集中于前部,在后卫便呈现劣势,不得不将战舰调回。重伤的德·鲁伊特被抬到舰尾的小屋中,但他仍不断鼓励军官们奋力突围,与主队会合。七时许,天色变暗,联军遂借助夜色,用桨船拖带受创严重的战舰遁走。法军的追击持续了一小时,也停止了。第二天,海面下起大雾,迪凯纳无法再乘胜追击,只好任由联军撤回锡拉库扎港(Syracuse)。

image.png

  结果

  这是尼德兰战神的最后一战。七天后,1676年4月22日晚9点,17世纪最伟大的海军将领在荷兰舰队旗舰联合号(Eendracht)上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祖国与大海,享年69岁。曾与之为敌的英王查理二世对德·鲁伊特之子说:"你们的官员让我不知说什么才好!他们竟让你的父亲,如此伟大的将军,率领这样一支小舰队开赴西西里!" 德·鲁伊特的遗体被装载于铅棺之中,被联合号载回荷兰。尽管法国正与荷兰交战,但听到德·鲁伊特的死讯后,路易十四令法国海军不要拦截运载铅棺的荷兰船只,并命令沿途港口在船队经过时鸣炮致敬。1677年3月18日,荷兰政府为之举行国葬,随后按照他的遗愿,将遗体火化。德·鲁伊特的墓碑被安放于阿姆斯特丹的一处大教堂中,上面刻着荷兰人民对这位将军漂泊一生的结语:"他,闪耀在无暇的荣誉中。"

  迪凯纳博得了无与伦比的名望,法国海军也借此声威大震。在这几次作战中,经过数次大战历练的法国水兵的战术水准与作战能力已逐步追赶上世界第一的荷兰人--当然,科尔贝尔采用的军官培养制度也发挥了作用。在荷兰上将去世后,地中海里的荷法联合舰队再也无力阻止迪凯纳对墨西拿与西西里的补给,只得终日困居巴勒莫港(Palermo)的锚地中。

  法国大桨舰队统帅维欧尼伯爵决心彻底消除这处隐患。1676年6月1日,迪凯纳率法国舰队29艘战舰来到巴勒莫港外。年轻的图尔维尔驾小艇勘察了港湾地形与法荷舰队下锚情况,拟定了详尽的攻击计划。他以法国战舰前卫的9艘战舰布置于港口东北,一俟风起,便杀入港内,以炮火与纵火船袭击下锚于东侧的联军舰艇。法国舰队主力则居于港外进行支援,兼以拦截逃出的敌舰。第二天,袭击开始了。前卫舰队司令是迪凯纳中将,图尔维尔则与维欧尼伯爵一道在港外静静等待。战斗的过程与英国上将纳尔逊在1798年的尼罗河口之战极为类似。9艘法舰冲入港口,随后迅速插入到其泊位与海岸之间,在极近的距离上开火并放出纵火船。联军战舰匆忙起锚,但西班牙与荷兰人的旗舰不久便相继被纵火船点燃爆沉,继任不久的荷军司令遇难。数艘荷兰战舰冒死突出,但在出港处遭到维欧尼伯爵所率主力的迎头痛击。科尔贝尔重建的海军第一次取得压倒性的大胜:3艘荷兰战舰与5艘西班牙战舰被烧毁,另有4艘战舰因重伤被迫抢滩,才避免沉没。而法军甚至连人员损失也很轻微。联合舰队完全崩溃了。不久后,残存的荷兰分舰队返回国内,而西班牙人再也没有勇气与迪凯纳交战。

  热衷于华丽渲染的在法国人看来,东方舰队竟然击败了荷兰,而迪凯纳竟然杀死了荷兰战神,并迅速的杀死了他的继任者。法国舰队被说成是世界上最精锐的海军,迪凯纳被说成了超越德·鲁伊特的天才将领。就事实而言,这不免夸张,但法国海军的迅速崛起确实让列强感到恐惧,让国民感到骄傲。路易十四的陆军已经所向披靡,而法国舰队的"软实力"正不断扩充着,让科尔贝尔为之打造的强大躯壳发挥出越发强大的威力。法国不再仅是欧洲大陆上的危险,守护海峡的英格兰也感受到了太阳王锐不可当的光辉。查理二世甚至与威廉三世结订密约,共同遏制法国海上势力。1678年,路易十四与各国签订系列《奈梅亨条约》(Treaties of Nijmegen),宣告他在法荷战争中的全面胜利,法兰西王国的国势达到了顶峰。踩着英荷两国水兵们的鲜血,踏过德·鲁伊特的尸首,法国海军的全盛期到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荷兰历史上著名且最优秀的海军上将:米歇尔·阿德里安松·德·勒伊特

  米歇尔·阿德里安松·德·勒伊特(Michiel Adriaanszoon de Ruyter,1607年3月24日 –1676年4月29日),又简称米歇尔·德·勒伊特,是荷兰历史上著名且最优秀的海军上将,英荷战争中的灵魂人物,他同英国人和法国人作战,赢得过多场胜利,并从1672年的灾难年中拯救了国家。

  他最成功且知名的战役,大概要数1667年的突袭泰晤士河口麦德威了(此战给予英国重大打击,接受荷兰的条件以结束第二次英荷战争)。而他死后,荷兰海军便迅速衰败下去。

image.png

  此君乃荷兰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海上杀手",也是最令英国佬闻风丧胆的"恐怖者"。他10岁出海,28岁成长为商船船长,后加入荷兰海军,从此于波涛之中"大开杀戒"。他生性勇猛顽强,用兵凶悍狡诈,在与西班牙舰队、英格兰舰队、瑞典舰队及海盗军团的N次海上厮杀中,他屡屡得手,表现出超凡的战术才华,1665年成为荷兰海军总司令。在三次英荷战争和法荷战争中,他指挥荷兰舰队多次将英国舰队和法国舰队打得稀里哗啦(如1666年四天海战、1672年索尔湾海战、1673年特赛尔海战等),1667年他杀入泰晤士河,一路狂飙突进,直接威胁伦敦,吓得英国人胆战心惊!勒伊特取得的海战胜利毁灭了英法军的海上入侵计划,确保了荷兰共和国的生存,尽显"海上马车夫"的风采,他的大名也威震欧洲各国,成为"英国海军之魂"纳尔逊出世之前近代欧洲最出色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海战顶级

  高手。1676年4月,勒伊特被派往地中海援助西班牙与法军作战,激战中突然中弹,不久身亡,终年69岁。后世英国海军界把他与二战时期的"狼群教父"、德国潜艇高手邓尼茨海军元帅并称为英国历史上最危险的敌人。荷兰海军统帅,海军上将。出生在西南省一位老水手家庭。11岁就跟随父亲在船上当实习水手。后来凭着足智多谋的本事,被逐级提升。在英西战争中,曾多次同海盗船、私掠船作战。1652~1654年第一次英荷战争期间,作为海军上将马顿·特罗普手下的一员猛将,多次在海上与英国海军交锋,屡建战功。1665年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后,勒伊特作为特罗普的继任者,担任了荷兰海军的新统帅,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他出任荷兰海军舰队司令后,总结几十年的海战经验,认为单凭护航是不能打败英国人的,必须首先集中海军主力打败英国海军舰队,才能赢得这场战争。为此,他利用冬季来临暂时休战的时机,励精图治,训练水兵,重建舰队,使荷兰海军又重新迅速崛起。

image.png

  1666年 6月,英荷舰队首战英吉利海峡佛兰德附近海域。6月11日,勒伊特统率经过整顿的荷兰舰队(85艘军舰)直趋英伦海岸。当舰队行至佛兰德附近海域时,迎头碰上了由阿尔比马尔公爵乔治·蒙克率领的英国舰队(56艘战舰)。荷兰战舰在勒伊特精心指挥下,立即勇猛杀向英国舰队。经过四日海战,大败英国舰队,使包括"太子"号在内的 17艘英舰沉人海底,多达 8000名官兵阵亡或被俘,勒伊特因此成了荷兰人的英雄。为了给英国以更沉重的打击,勒伊特悉心拟定了偷袭泰晤士河的作战计划。1667年 6月中下旬,荷兰舰队在赖特率领下,以惊人的胆识,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英国家门----泰晤士河。随后溯河而上,炮击并占领了希尔内斯炮台,冲进查塔姆基地,焚毁英舰 8艘,然后带回一艘"皇家查理"号作为战利品返航。勒伊特这次成功的偷袭,震动了英国朝野,也促使英荷双方于 1667年 7月 21日签订了《布雷达和约》,从而结束了第二次英荷战争。荷兰政府为表彰勒伊特的功绩,决定赐给他一个价值 2.5万千盾的金杯。

  《布雷达和约》只给英荷之间带来 5年的宁静。1672年3月,英王查理二世与法国结盟,发动了第三次英荷战争。在法国陆军占领荷兰部分领土的同时,英法又组成联合舰队,准备从海上进攻荷兰。为了保卫祖国,勒伊特以 65岁高龄重新出任荷兰舰队司令。他决心乘敌人准备尚未就绪之机,首先发起攻击,并把强大的英国海军作为打击的重点。1672年6月7日,勒伊特率领一支庞大的荷兰舰队,直扑位于英格兰东南的索尔湾锚地,袭击集结在这一地带的英法联合舰队。勒伊特以一部分兵力紧紧钳制任法国舰队,集中主力猛攻英舰。经过一天激战, 4艘英舰连同 2500多名官兵葬身海底。勒伊特"先发制人"的突然一击,挫败了英法舰队的海上进攻计划,在关键时刻挽救了自己的祖国。一年以后,勒伊特又指挥了 3次海上重大会战,不仅粉碎了英法企图在特塞尔登陆、占领荷兰本土的计划,也促使英国与荷兰于 1674年 2月签订了第二个《威斯敏斯特和约》,宣布英荷之间的战争结束。

  1675年 12月,勒伊特率领荷兰舰队进入地中海,准备与法国决一雌雄。1676年 1月 8日,勒伊特指挥荷兰舰队与法国地中海舰队首次交锋,未分胜负。4月 22日,双方列阵再战。在激战中,勒伊特率领前卫舰队猛冲猛打,孤军深入,突遭数量众多的法舰包围。赖特在突围中不幸身负重伤,几天后,69岁的老将勒伊特在荷兰旗舰"伊恩德纳赫德"号上溘然长逝,英勇战死。

  人物评价

  勒伊特从军几十年,运筹帷幄,足智多谋,勇冠三军,体恤士卒,对荷兰海军的迅速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是荷兰海军的灵魂和象征。在第二、第三两次英荷战争中,先后挂帅出征,屡挫英国舰队,为祖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勒伊特死后,荷兰海军迅速走向衰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法国舰队的袭击虽被击退,但德鲁特将军却身负重伤。由于伤势过重,数日后,他在"伊恩德纳赫特"号旗舰上死去。失去这员足智多谋的名将,是荷兰海军的一个重大损失。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