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唢呐

"

  唢呐拥有其独特的气质与音色,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由哨片(哨子)、气盘、芯子、唢呐杆和唢呐碗五部分构成。

  高音唢呐发音穿透力、感染力强,过去多在民间的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改良,已发展为传统唢呐与加键唢呐,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中、低、倍低音唢呐音色浑厚,多用于民族管弦乐团以及交响乐团合奏。

唢呐

唢呐——中国传统双簧木管乐器

唢呐的厉害之处是什么?唢呐的起源是什么时候?

  你知道唢呐的起源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今天来说一说唢呐。

  对很多人来说,这玩意儿可以说是陌生又熟悉,只知它是一个“不怎么招人待见”的传统乐器,说起,又似乎对它的“形貌”有些概念,甚至能回忆起它那独特的音色。

  唢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长得像喇叭,声音尖锐刺耳,一吹起来甚至有些吵,总的来说,就是又“土”又吵。

  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可能对喇叭印象深刻,不论是婚丧嫁娶,吃宴席的时候,总会听到唢呐声,据说一听见唢呐,最先有两种反应:

  “村上有人结婚”、“谁家在送葬”。

  所以唢呐,总被人称为“红白事专业户”。

  作为一个传统乐器,相比古筝古琴那样的“阳春白雪”,出身平凡的唢呐可很少让人有好感,现在的孩子学乐器,大都选择西洋乐器,哪怕选民乐,也大都是古筝古琴,哪怕是二胡,也几乎轮不到唢呐,学唢呐的人越来越少,一度有唢呐艺人发出后继无人的感叹。

  甚至在某些地方,为了整顿婚丧陋俗,有明令禁止街头吹唢呐,在课堂上少见,在民间又被禁,唢呐的处境可谓是尴尬至极,而更戏谑的是,在山东某地,唢呐刚被纳入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脚就被禁。

  有人说,唢呐终将“沉默”,但从它自己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脾气”来说,它显然不会就此沉默,它不甘于在民间发声,开始走向艺术殿堂。2001年,著名青年唢呐演奏家朱颖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奏一曲《百鸟朝凤》,引起不小轰动。

image.png

  越来越多唢呐演奏家和专业民族乐队甚至是西洋乐团合作,草根乐器完成了逆袭梦想;越来越多的音乐高校开设了唢呐专业,将唢呐推至民乐器王座。

  在乐器教材中说,一支唢呐,能与整个乐队抗衡。

  在民乐器界,唢呐被称为“流氓”。

  还有人说,唢呐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能从你出生吹到送你走。

image.png

  那么说正经的,唢呐究竟厉害在哪儿呢?

  一是嗓门大;据说唢呐的声音频率是钢琴的两倍,八个单簧管的声音挡不住一个唢呐,在声响这方面,恐怕在整个乐器界,也找不到一个可以和唢呐battle的!

  二是音色突出;那不用多说,一支唢呐就能适用于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各个场景,画面感和穿透力那都是无与伦比的存在,强奏气势宏伟,能表现出热烈欢腾的气氛,弱奏又能吹出像萧瑟一般的轻柔优美,除了不能说话,各种情绪都能给整的明明白白的。

  三是变化丰富;听过《百鸟朝凤》的人大概都知道,唢呐的吹奏技法可以说是变化多端,模拟鸟叫人声都不在话下,唢呐一响,其余乐器瞬间暗淡失色。

  唢呐集这三个特质于一身,独奏表现力极强,合奏中又是妥妥的C位,是想低调都没办法的存在。

  在2017年,国产青春片《闪光少女》中,有一场民乐对阵西洋乐的斗琴戏,看的人热血沸腾,钢琴、提琴等组成的西洋乐团奏起《野蜂飞舞》,节奏欢快,而民乐这边随声附和也不甘落后,直到唢呐登场,形势逆转,硬是将《野蜂飞舞》无缝变调至《百鸟朝凤》, 顷刻间,用“百鸟”吹散了“野蜂”,吹出了激情四射的磅礴气势,西洋乐团瞬间傻眼。

  哥若在,尔等始终是伴奏。这是唢呐的霸气所在。

image.png

  在很多人印象中,这么霸气的乐器必然是“中国土著”,其实不然,听这“奇怪”名字就可以猜出,它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乐器。

  据资料统计,唢呐流行于亚、非、欧三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名称,甚至在有些国家,唢呐的流行程度并不亚于中国(但将唢呐玩出新高度的还得是中国)。

  关于唢呐的起源,很多专家研究了很久,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论点,以日本学者林谦三在他的著作《东亚乐器考》中的论述为代表,唢呐这个名字极有可能是波斯语zourna(或surnay)的音译,也就是唢呐源于波斯、阿拉伯地区。美国出版的《世界乐器》也讲道:shawm(即唢呐)家族的乐器可追溯到古代中东和欧洲文明。

  第二种观点,以周菁葆1984年所撰《唢呐考》为代表,在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壁画中发现的唢呐图像证明唢呐在新疆地区的使用更早于波斯,surnay可能是突厥语,因此认为唢呐最早产生于新疆,而后由突厥民族传给阿拉伯、印度,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第三种观点,由山东省嘉祥县文化馆贾衍法在1996年撰写的《乐声如潮的唢呐之乡》中提出,认为唢呐在东汉时期已在当地流行,只不过那时不叫唢呐而叫“大笛”,到了明代才吸收采用了波斯语的音译。

image.png

  唢呐究竟源于何处,只能等专家慢慢考究,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最迟在中国明代,唢呐已经广泛出现在民间,不仅有了关于唢呐的文字记载,而且壁画和雕塑中的唢呐图象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写实。

  比如山西汾阳圣母庙壁画中绘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的唢呐,与今日之唢呐十分相近。

  又据《集成》四川卷记载,1982年,重庆市铜梁县发掘了两座明代官员的墓葬,分别为嘉靖和万历时期,墓中各有一组仪仗俑,每组各有两个吹唢呐俑。

  并且,在明代,对于唢呐的历史、形制及功用都有了细致的记述。

  王圻在《三才图会》中对唢呐有详细的描述:

  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时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有言:

  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王磐在《朝天子·咏喇叭》亦有记载:

  喇叭,锁那,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您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image.png

  到了清代,唢呐可以说是到了繁荣时期,这可能与大量地方戏曲的出现有关,从现已搜集到的民间资料来看,家传十几辈的唢呐艺人并不少见,时段正好跨越清代,也正得力于清时期的繁荣发展,唢呐才得以生根开花,枝繁叶茂,成为民间鼓吹乐中的后起之秀

  再到新中国时期,我国涌现出大量的人民艺术家,他们对民间广泛流传的曲目进行改编和重新演绎,并创作出了《一枝花》、《庆丰收》等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唢呐仍处于繁荣时期,并在各地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流派,有粗犷浑厚的东北派、清脆明亮的山东派、热情朴质的河北派、厚重有力的陕北派和柔润风雅的潮州派,无论哪一种流派,唢呐曲子总能能吹到人的骨头缝里。

  虽然,以唢呐为灵魂的民俗活动受到诸多限制,但唢呐并没有因此“沉默”,正如前文所说,唢呐开始走向世界,那首《百鸟朝凤》逐渐成为中国民乐的代表,将中国传统音乐真正推出了国门。

  唢呐没有沉默,唢呐怎会沉默?

  2008年,李克勤在演唱会上邀请到被称为“中国第一吹”“民乐界爱迪生”的唢呐演奏家郭雅志,共同演绎《旧欢如梦》,这首唱尽爱情与悔恨的歌,配合唢悲凉婉转的声调,让人想起刻骨铭心的往事、人生悲欢离合如走马灯般从眼前滚过。

image.png

  2016年,在一个90后聚集的视频网站上,出现了一段唢呐版《数码宝贝》主题曲《Butter-Fly》视频,视频中的小哥分饰两人,一人用唢呐吹主调、一人和音,网友们对唢呐的固有印象被瞬间击碎、震惊得合不拢嘴,这位自称“阿圣”的唢呐小哥又发布了拉丁歌曲《Despacito》、日剧《非自然死亡》主题曲等唢呐翻奏的视频,单个视频最高播放量达239万次。

  2017年,歌手谭晶将唢呐带上综艺《歌手》的舞台,演绎了一首《九儿》,赢得网友疯狂点赞。

image.png

  2020年,DouLand线上电音节,民乐博主“唢了个呐-川子”用唢呐吹奏蹦迪神曲《The Spectre》,唢呐声引领着DJ乐、鼓点声,毫不违和,且存在感极强,一度将现场氛围带上放飞自我的道路。

  据某购物网站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1-8月民族乐器销售额同比增长49.5%,其中,唢呐销售额同比增长103.25%、订单量同比增长54.2%。

  可能很多人很难明白,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甚至沉迷于唢呐?

  或许因为唢呐自带的“闹腾感”,又或许与主流音乐形成的巨大反差,这并不重要,年轻人疯狂吹捧唢呐,无论是真爱听,还是跟风凑热闹,都为唢呐带来了力量,将它推入主流、延续生命。

  这一群又一群的后浪,对于各色各样的文化,总是具有让人吃惊的包容度,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而当唢呐一次又一次以更加年轻、更加泛娱乐化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会知道,唢呐永远不会沉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唢呐起源于哪个国家?唢呐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唢呐拥有其独特的气质与音色,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很多传统民间习俗似乎总少不了唢呐助兴,可你是否知道唢呐最初诞生于波斯,有学者认为,从波斯传入中国的数种乐器中,唢呐也许最具特殊意义——不仅是乐器形制本身,而且携带着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进入中原大地。

image.png

  上图为萨珊王朝时期,银器上记载的波斯传统“音乐会”

  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写道,“最早教会居民吹芦笛的,是西风在芦苇空茎中的哨声。”因此,盛产芦苇的地区,多有管乐器出现。波斯西南部及东南部的丘陵湖泊地带,北方里海沿岸诸省,就是多产芦苇的地方。而唢呐就诞生于波斯帝国强盛的阿契美尼德时期(前550-前330年)。波斯史诗《列王纪》中,在描写伊朗与图兰两军交战、鼓角齐鸣时,唢呐也频繁出现。

  吹响唢呐,预示一天结束

  唢呐(Sorna)波斯语写作:sūrnāy,sūr意为强音(strong),nāy意为笛子,是一种多用于聚会宴饮等欢快热闹场合的别种“芦笛”。根据记载,日落时分,遥远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人们在城门或地方行政大楼前吹响唢呐,表示一天结束,颇有“鸣角收兵”的意思。这一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19世纪的英格兰。

  唢呐前身“芦笛”所承载的宗教内涵

  波斯伊斯兰化之后,唢呐的社会功用在宴饮欢庆与军乐之外,还被赋予了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

  《古兰经》中,真主用黏土造人祖阿丹(亚当)。此时,阿丹只是一具泥土躯壳,没有灵魂生命。之后,真主吹注真气于阿丹体内,使之具有灵魂和生命,成为活生生的“人”。因此,“吹气”在伊斯兰教中具有了神圣的意义。从而,芦笛、唢呐、号角之类的吹奏乐器,携带着宗教文化内涵,进入人们的世俗生活。

  阿丹与妻子偷食禁果,被真主逐出乐园。从此,阿丹(人)为了重返乐园,与真主合一,开始了不断的寻觅和追求。芦笛,由芦苇茎秆断离苇丛而制成,声音悠扬婉转,如泣如诉,正好契合了这种寻求重新合一的宗教情感的表达。

  苏非神秘主义的“神爱”理论常把真主视为爱恋对象,用世俗男女的相爱结合,比喻人经过寻寻觅觅之后,最终与真主合一。这样的比喻在苏非情诗中大量存在,乃至积淀为波斯传统文化。这样的宗教文化融进民俗文化之后,婚礼就成为亦宗教亦世俗的“合一”文化的表达。芦笛如怨如诉,适合表达寻觅追求,不适合表达“合一”的热烈喜庆。因此,用于欢快喜庆场合的别种“芦笛”——唢呐,成为波斯民间婚礼上的主奏乐器。

image.png

  鲁米的“笛赋”

  波斯四大诗人中,莫拉维.鲁米是苏菲神秘派的代表。他的《玛斯纳维》开篇“笛赋”堪称经典:

  “请听这芦笛讲述些什么,它在把别恨和离愁诉说:自从人们把我断离苇丛,男男女女诉怨于我笛孔;我渴求因离别碎裂的胸,好让我倾诉相思的苦痛;人一旦远离自己的故土,会日夜寻觅自己的归宿……”

  诗人用断离了苇丛的芦笛的呜咽哭诉,象征人因原罪而迷失了方向的灵魂,为回归原初而不断寻觅和追求。

image.png

  唢呐传入中国的道路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中亚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由蒙古西征的大批中亚穆斯林传到中国中原地区。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

  关于唢呐的起源,一说,三世纪新疆拜城柯尔克兹石窟(约265-420)的壁画上已有演奏唢呐的乐伎的形象。另一说,金元时期回回人传入中原,也称“唢叭”、“号笛”。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多用于婚丧喜事的吹打乐队中,也用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

  唢呐史料始见于明代。明·王圻《三才图会》:“锁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清代唢呐在宫廷被列入回部乐,也用于大驾卤簿。因两端都用铜制,又称“金口角”。后衍生出大唢呐、中唢呐和小唢呐等形制

  2006年,唢呐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探索唢呐的基本构造,唢呐有哪些分类?

  唢呐拥有其独特的气质与音色,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基本构造

  唢呐由哨片(哨子)、气盘、芯子、唢呐杆和唢呐碗五部分构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1993年,由著名管乐演奏家郭雅志先生发明了唢呐“活芯”装置,令传统唢呐奏出半音阶、十二音体系,丰富了唢呐的表现力。

  唢呐活芯,其内管连有气牌和气嘴,并有螺栓槽,套上一弹簧,插在外管中,外管侧面有螺纹孔,再套上一个微调套管用螺栓螺母,从套管长孔穿过拧入螺纹孔,再进入内管的螺栓槽,用螺丝螺母调正内管之伸缩距离,嘴唇压缩气嘴以后,使内管缩短其音程,于是每个音孔可吹出半音,增加唢呐之音量范围,可吹奏各种变调乐曲。

  芯子是唢呐的重要部件之一,其上装哨片,下接主体管。传统的芯子为单管式,而活芯为活动套式,可以伸缩改变长度,复位靠弹簧的作用。演奏时,通过双手向上压进活芯,便能奏出临时变化半音或半音阶。如果把活芯推进、卡定,即可做高半音的移调乐器使用,指法不变。推进后所产生的音程关系上的徽小偏差,可通过控制嘴劲儿调整,演奏者很容易适应和进行有效的修正。活芯共有3种规格,由于其伸缩长度可以调节,因此解决了大、中、小各种调子唢呐的应用问题。

image.png

  唢呐分类

  音高分类

  唢呐多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为高音唢呐,在#f~f‘1之间的为中音唢呐,在f以下的为低音唢呐。如筒音为a1的唢呐,就叫D调高音唢呐,筒音为a的唢呐,则叫D调中音唢呐。

  长短分类

  各地的唢呐都不尽相同,有大,有小,有粗犷,有柔和,种类甚多。

  小唢呐:杆长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23厘米的(又称“三吱子”)。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空灵,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并常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唢呐,还用于说唱音乐“唢鼓”的伴奏。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芦苇的,有麦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但吹起来非常软)。

  江西会昌的唢呐,侵子是用银做的,上、下口直径相差特别悬殊,并在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中,装有一个中空管,音响别具一格。与二胡等弦乐器一起合奏,婉转起伏,更为动听。流行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

image.png

  海笛:发音雄壮,高亢冲霄。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

  中唢呐:杆长32~4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37厘米的(又名“黑杆子”)。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音量介于大小唢呐之间,音色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中小唢呐,广泛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北方称之为“南方唢呐”。中唢呐音量不大不小,用在歌舞伴奏中,非常悠扬。

  大唢呐:杆长42~57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50厘米的(又名“大杆子”)。流行于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哨片多呈口袋状,吹起来声音雄壮宏大,常用来吹奏大型乐曲。

  加键唢呐:20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杆上的音孔按十二平均律开列,健全了半音,转调方便。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四种,较传统唢呐音色丰富、音量增大,并扩展了音域,分为中音唢呐和低音唢呐。

image.png

  地域分类

  客家唢呐

  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客家唢呐分悲调和喜调,喜调轻快、欢乐,吹奏时激昂雄浑、和谐悦耳;悲调委婉幽怨。在民间,唢呐有着深厚的根基,一般百姓家举办婚丧寿庆、乔迁新居、过年过节时都要请几个唢呐手来庆贺热闹一番,发展到今天,送子参军,开张剪彩也要请唢呐乐队。 

  周家班唢呐

  周家班即周家吹打班,民间又称周家唢呐班、周家鼓乐班、菠林喇叭,是以落户在安徽灵璧尹集菠林村的中国管乐大师周正玉等周氏族人为乐手成员的中国民间乐班。周家班自清末创始以来,已传承家族六代,历经100多年沧桑。男女老幼乐手共计100余人,横跨苏鲁皖浙,享誉民间海外。

  子长唢呐

  子长唢呐主指杆长尺三、尺二五的大唢呐。它是陕北唢呐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唢呐曲牌若以速度分,有慢板、中板、快板三种。慢板包括慢板、原板(也叫抢板),均为4/4拍,原板比慢板稍快。中板与快板均为2/4拍,吹奏时快板比中板再快些。中板包括流水板、垛板;快板包括二流水板和熬头牌子。吹奏基本遵循慢起、中续、快结尾的板式连接规律。每种板式连接都要有过渡音乐,俗称“过鼓”或“叫板”、“换板”。同板式换曲牌也要加“过鼓”。

image.png

  闽西大唢呐

  通常两支一起合吹列奏,称为“公吹”和“嫲吹”,构造相同,但长度和粗细有别,“公”长“嫲”短,“公”粗“嫲”细,“公吹”的音色雄壮,“嫲吹”的发音空灵。

  沁阳唢呐

  河南焦作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音量大,音质雄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调。

  1606年,沁阳人乐圣朱载堉用科学的方法阐明了十二平均律,解决了历代众说纷纭的“旋相为宫”难题,并改良了唢呐的发音位置,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三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朱载堉还担当沁阳唢呐演奏的领班人,他在九峰寺创建了“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在朱载堉的影响下,怀庆府一带的唢呐班逐渐增多,明末清初时的“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的“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在当地影响很大。沁阳流传着“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闺姑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的俗语。沁阳境内的唢呐整体上可分为四大家两大派。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两派演奏风格各有不同。

  大竹竹唢呐

  大竹竹唢呐,为川东大竹县月华乡独有的竹唢呐,以其雄浑、动听的音韵载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百年前,唢呐传入巴蜀,大竹人就地取材,用本地的竹子制作了唢呐。经过发展,竹唢呐制作工艺日臻精熟。竹唢呐由哨、天心、杆子和喇叭4部分构成。哨由大竹县当地燕麦秆做成,杆子采用大竹县特产的罗汉竹制作,喇叭则由当地产的黄竹篾丝编织成形后,再刮灰涂上土漆,套于杆下端,可活动和装卸;如今的大竹竹唢呐为6孔,五音阶定音,其演奏形式多种多样、音韵传神,为民俗瑰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唢呐的音色雄壮,管身多由花梨木、檀木制成,呈圆锥形,顶端装有芦苇制成的双簧片通过铜质或银质的芯子与木管身连接,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碗,加键唢呐还有半音键和高音键,拓展了音域增加了乐器表现力。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