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林童话

"

  《格林童话》是由德国语言学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格林童话》里面约有200多个故事,大部分源自民间的口头传说,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等童话故事较为闻名。

  它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影响十分广泛。格林兄弟以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浪漫的童话故事。在国内,日本,中国台湾也有根据《格林童话》创作的故事集。

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

格林童话是谁写的 格林童话的作者介绍

  格林童话是谁写的,格林童话是格林兄弟所写,当时小的时候又很多童话书,像安童生童话,一千零一夜故事等等,很容易被弄混的,我们只要记书名就能够记住,一般他们都是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书中的内容很适合小朋友,而且故事简单易懂,通过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而且童话故事很受小朋友们的喜欢。

2.jpg

网络配图

  作者介绍

  格林兄弟是雅各布·格林(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和威廉·格林(1786年2月24日-1859年12月16日)兄弟两人的合称,他们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民间故事和古老传说的搜集者。两人因经历相似,兴趣相近,合作研究语言学、搜集和整理民间童话与传说,故称“格林兄弟”。他们共同整理了销量仅次于《圣经》的 ”最畅销的德文作品“——《格林童话》。

  格林兄弟生于莱茵河畔的哈瑙,父亲是一名小官吏。他们的青年时代是在拿破仑占领德国时期度过的。当时,德国遭受异族侵略和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他们大学毕业后,埋头研究历史,在德国浪漫派作家阿尔尼姆和布仓塔诺合编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的发下,于1806年开始搜集,整理民间童话和古老传说,并于1814、1815、1822年陆续出版了3卷本的《德国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查看更多

格林童话其实是“黑”童话:充满暴力血腥

  格林童话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影响十分广泛。格林兄弟以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浪漫的童话故事。

  日本女作家桐生操认为初版的格林童话并非如此纯洁无暇,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格林童话其实是经过美化的,真实的格林童话中所描绘的是个扭曲世界,里面充满了谋杀,肢解,食人,弑婴以及乱伦。  

1_副本2.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1812年12月,格林童话第一卷问世,1815年第二卷出版。但初版《格林童话》未能像格林兄弟预期的好评如潮。当时就有批评家指出,“讲述者那粗鲁的口吻被原封不动地照搬了上去⋯⋯而且,由于既想照顾到学者,又想照顾到孩子,结果让哪一方的期待都落空了。”格林童话并非仅为儿童所作,但当出版后中产阶级和他们的孩子成了主要读者,兄弟俩开始考虑迎合时代潮流做出改动。

  首先是剔除过于暴力血腥的故事。比如《孩子们玩屠宰游戏》,整个就是一个黑暗剧本:一帮小孩子玩游戏,角色扮演一个是屠夫,一个是猪。结果一个男孩把他弟弟的喉咙给割了,他妈妈看到后非常愤怒失去理智就拿刀刺中了这个孩子的心脏,但是妈妈又把另一个孩子遗忘在澡盆里,澡盆里的孩子淹死了,妈妈上吊自杀,当她的丈夫回来后发现这一切,伤心而死。整个故事近乎毫无表情的残忍,后来的版本把它永远删掉了。 ...查看更多

格林童话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相关部分作品鉴赏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格林兄弟生活和创作的命运同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期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由法国大革命(1789—1794)催生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18—19世纪之交席卷全欧,最先在德国这片混乱、落后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当时的德国,可谓欧洲最灾难深重的民族国家。自“三十年战争”(1618—1648)后,沦为主要战场的德国,其政治经济都分崩离析,虽然名义上还顶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名号,实质却分裂成由360多个大大小小的公国和自由城市组成的“布头封建帝国”’一个结构松散的混合体,社会发展严重迟缓。1806年,横扫欧洲的拿破仑战争彻底瓦解了神圣罗马帝国,在法国的征服和统治下,德国民众的民族意识被唤醒,要求德意志民族统一强大的渴望空前高涨。在这种状况下,大批知识分子投入到民族解放运动之中。但此时支离破碎的德国社会,诸多林立的公国之间存在的包括语言、文化等在内的差异成为民族统一的障碍,为了消除这一文化上的阻碍,德国知识界开始宣扬文化民族主义,希望借助古老的日耳曼民族文化来促成民族统一,这一时期的德国浪漫派在秉承浪漫主义文化精神的同时,亦将眼光转向民间文化传统领域,整理研究德国民间文学并使之发扬光大。

  就这样,德国浪漫主义在整理研究德国民间文学中取得的卓越成就,有力推动了德意志民族文学的发展,提升了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格林童话》就诞生在这样的时代氛围和社会环境之中。

  创作过程

  俗称为格林童话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在1812年第1卷出版之前,经历了长达6年的收集工作。而从1812年初版至1857年终版,其间更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修订再版,以及数个不同版本。

  格林童话不都是对口传故事的采录,其中有相当数量的篇幅是来自书面材料。格林童话也不是原汁原味的纯粹的德国民间童话,而是受到法国等欧洲其他国家民间童话的影响,甚至有些童话源于他国。那些口传故事的叙述者,也并非以没有受过教育的乡野村民为主,而是大部分来自出身良好的中产阶级家庭。

  格林兄弟收集、发表这些民间童话,并不企图逐字逐句、机械照搬原材料。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保存所记下来的民间童话故事的本真性特征并把它们的意义和精神表达出来。他们一方面遵循忠实记录的原则,谨慎对待民间口头创作,保留故事的内容、主旨,情节发展的方式和方向,尽力保持童话的原始风貌,保留这些民间故事员天然质朴的一面,“我们力图保持童话的本来的全部纯洁性,其中的任何一个情节既没有捏造,没有渲染,也没有改变,因为我们力图避免对于本来就很丰富的情节根据任何类推法和想当然进行充实的企图。”另一方面格林兄弟又对于从不同的叙述人和记录者那里所得来的全部故事进行校订和语言修辞方面的修饰,以便保持统一的童话体裁、语言风格以及和谐的韵味,但决不做过多的文学加工。最终,格林童话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好像所有的故事都是由一个叙述者讲述的——以一种简单朴累而又生动活泼的民间口头语言的叙述风格。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善恶观

  《格林童话》蕴涵着深刻的道德主题,浓缩了19世纪朴素的善恶观。《格林童话》中的形象粗略地分为三种:非人全兽形象、半人半兽形象和人的伦理形象。儿童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三位一体,是兽类、半人半兽、人类的三位一体,而且这三类形象按时间顺序发展变化。当然凡事旨有例外,它们有时也不按时间顾序而是直接以三位一体示人。儿童身上有原始初民的影子,有动物本真的影子。格林兄弟在处理这些形象时,大都写得善恶分明,好坏黑白,一目了然,没有灰色地带,善恶好坏向两极夸张。这显然在照顾儿童的认知能力。《格林童话》的故事让儿童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故事中主人公不同的人生经历与冒险,而这些奇妙的经历正是儿童在可以独碰的日常环境中难以实现的。这些内容丰富又饱含趣味性的童话故事扩展了儿童的思维世界,在轻松愉说的阅读中总结经验教训,唤起儿童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激发儿童善恶观的形成。

  《格林童话》用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来影射善与恶,将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表达善恶观,让儿童引发对自我的追问,形成正确的善恶观。童话中对童话形象的设置和对话的建构,体现了格林兄弟对儿童的成长和人类自身的关注,《格林童话》遵循了儿童本位,重视JL童的内在需求,关注入的成长,帮助构建儿童正面的伦理观善恶观。其着眼点在于让儿童成长为真正的“人”,教人“扬善避恶”,进行正确的伦理选择。

对“人”的强调、关注和尊重无疑在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中都会吸引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思考。在物质文化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对“人”的再发现变得日益迫切,走出伊甸园太久而迷失了自我和天性的人们寻求着精神上的回归。《格林童话》对人和社会都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还原,使人远离尘嚣,回归人最本真的状态。《格林童话》童话的纯真、原型的灵性为儿童创造了一个伦理的伊甸园,具有精神蒙和文化回归的意义。

  结婚母题

  结婚母题具有象征性与隐喻性特点。有关结婚的童话故事主要注重整个事件的叙述过程,尤其是英雄的冒险过程,开端、发展、结局等,而不注重其中个别人物性格的刻画。母题部分地割裂了和现实的联系,不关注现实生活的逻辑,很多故事讲得并不圆满,呈现出来的甚至只是一个片断,难以理解。因而故事中的结婚母题并非为人们提供现实的婚姻状况,它仅仅被当做故事的结局,是获得幸福达到圆满的标志。结婚母题往往表现出弃恶从善的道德意识。

  《格林童话》中的童话往往是十分简单、明晰的故事,品德高尚的主人公最终以结婚作为其幸福生活的开端,歌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轮回观念,童话故事重在于教育孩子们要弃恶从善,提高道德伦理观念。在《格林童话》中,许多故事经常用主人公和反面角色的鲜明对比体现善恶意识,善在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他得到结婚的美好结局是由于他具有善良、乐于助人、品德高尚的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传承了基督教的传统思想一一爱人。如《林中的圣约瑟》中三女儿帮助化成平民的圣约瑟,获得了一大袋金钱而大女儿由于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而被烁蝎和毒蛇咬死。第三是要诚实守信。诚实也是故事中人物的重要美德,这种美好的品德和善良的气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善良的人必然诚实,不欺瞒、不好诈,即使他完全不知道面临的结果,做任何事情都要对上帝负责,否则就失去一切。《灰姑娘》中的灰姑娘得到了仙女的帮助,但要信守承诺,要在午夜12点前离开王子。如果做不到,就什么都得不到了。

  艺术特色

  森林意象

  在《格林童话》中,主人公多受到迫害或驱赶被迫进入森林,获得栖居之所和安全的依靠,这样的意象体现在《格林童话》半数以上的篇章中,例如《灰姑娘》 《杂毛丫头》等。

  守护型的森林形象在《圣母玛利亚的孩子》的故事中如是体现小姑娘由于贫困被圣母玛利亚收养,打开了禁忌之门被圣母驱赶。女孩在森林里度过了无数个夜晚她钻进枯叶堆寻求保暖,采摘野萄子和果子充饥。与其相似的还有《杂毛丫头》: “……她终于走进了一片大森林,因为很疲倦,便夺进一根空树干里,睡着了。”这个树林成为了她的另一个家,带给她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充盈,更是精神绝佳的依靠。森林的神秘感源于人类对森林“未知”的探索,这种神秘印象通过童话传承了下来。《格林童话全集》对于神秘意象的表现有《苗芭姑娘》 《森林中的三个小人儿》《勇敢的小裁缝》等。

image.png

  在《勇敢的小裁缝》故事中,小裁缝在森林打败了危害不法的巨人,独角兽,野猪,赢得了荣誉与半个江山。相同的奇遇在《六好汉走遍天下》和《斯默里山》等故事的森林中,神奇的人和事物层出不穷。人们无法解释森林的迷雾中闪烁的浮光掠影,也无法解读人类走进森林缘何下落不明,出此当森林意象世界在人的审美观照中涌现出来时,也必然带有了人的情感一一对森林的神秘探索。《格林童话》经过威廉·格林的多次润色,“赋予一般的东西以高尚的含义,给普通以神秘的外表,给已知以位置的价值,给有限以无限的表象”。主人公与魔幻世界得到了融合,次元性趋于统一,平行世界变戊了交叉世界。

  人物形象

  《格林童话》中的形象的特征鲜明,价值取向明显,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情弱小,歌颂善良勇敢,讽刺虚伪愚塞,鞭挞贪婪自私,符合人类社会一致的道德价值观,这种善恶观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显现出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理解能力。格林童话中所宣扬的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是非观、善恶观、真伪观、道德观甚至人生现。《格林童话》寄托了人世间最美好的善,也揭示了人本身潜藏的恶。它指引儿童进行正确的伦理选择,形成正确的善恶观,故事的完美结局为儿童构建了充满希望和理想的乌托邦。有学者认为“在童话中,假、恶、丑虽然常常与其、善、美并存于世,并互相发生冲突,但最终的结局基本上都是正面的。

  从整体上来看,童话展示的正是一个从冲突走向和谐的过程,从中看到了其对现实社会和谐伦理观的追求”,《格林童话》中非人全兽形象、半人半兽形象、人的伦理形象三个类型代表了儿童理性成熟的三个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格林童话简介 童话里面一共有多少个故事

  《格林童话》是由德国语言学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格林童话》里面约有200多个故事,大部分源自民间的口头传说,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等童话故事较为闻名。

  它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影响十分广泛。格林兄弟以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浪漫的童话故事。在国内,日本,中国台湾也有根据《格林童话》创作的故事集。

  内容简介

  1812年格林童话第一集出版,包含了86篇童话故事,第二集增加了70个故事,内容不断扩充,格林兄弟生前出版(第七版)的故事集有200则,加上圣徒传说多达210则,再加上补遗就有215则。其中以《灰姑娘》、《玫瑰小姐》、《受骗的青蛙》、《雪白和玫瑰红》、《猫和老鼠交朋友》、《聪明的农家女》、《三兄弟》、《月亮》、《熊皮人》、《石竹》、《白雪公主》、《小红帽》、《睡美人》、《糖果屋》、《青蛙王子》、《渔夫和他的妻子》、《野狼和七只小羊》、《大拇指》、《勇敢的小裁缝》、《不莱梅的城市乐手》、《穿靴子的猫》较为闻名。

image.png

  《格林童话》内容广泛,体裁多样,除了童话外,还有民间故事、笑话、寓言等。其中故事大致分三类:一是神魔故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玫瑰公主》、《青蛙王子》、《小矮人与老鞋匠》、《玻璃瓶中的妖怪》等,这些故事情节曲折、惊险奇异、变幻莫测。二是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拟人童话,如《猫和老鼠》、《狼与七只小山羊》、《金鸟》等,这些故事中的动物既富有人情,又具有动物特点,生动可爱。三是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故事,如《快乐的汉斯》、《三兄弟》等,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勤劳质朴、幽默可爱。

image.pn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格林童话是什么样的 其实里面却是很恐怖阴暗的

  利维坦按:个人经验——小时候看格林童话,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没有给自己造成任何心理阴影,反倒留下恐怖印象的是一本小人书,名字已经不记得了,类似《黑楼孤魂》那样的内容。

  说到《白雪公主》的影视版本,那实在是太多了。文中所说1937年的版本无疑非常经典,不过和原著相比,电影版明显“纯净”了很多,比如, 迪士尼经过长期探讨才决定了小矮人的名字,排除掉不少代表阴郁,神经质,肮脏等的名字。迪士尼还修改了格林童话中悲惨结局,童话中恶毒的皇后穿着炙热的铁靴跳舞致死,电影中则忽略皇后的这个结局。

  至于格林童话是否该给孩子看……各位也可以说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斯蒂芬·埃文斯发掘了《格林童话》中的扭曲世界——睡前故事里充满了 谋杀,肢解,食人,弑婴以及乱伦 。

image.png

  封面上是最天真无辜的英文书名“格林童话”,或是200年前发行的德国原版的儿童与家庭童话。写给好孩子的好故事。

  但在这看似安全的名字背后是充满性和暴力的黑暗故事——讲述了谋杀,肢解,食人,弑婴以及乱伦,一位学者说道。这些都是我们如今远不能接受的。如果这些都是视频游戏,早就被禁了。

image.png

  格林兄弟(左为弟弟威廉·格林)

  当年,格林兄弟的写作环境完全不同。他们居住在德国的卡塞尔小镇,学习法律和语言,期间创作了150多个童话,在1812至1814年间发行了两部。

  其中有些童话已经不符合时代了,但有些,像《小红帽》,《灰姑娘》,《奇幻森林历险记》,《白雪公主》却是永恒的经典。它们无数次被改编并搬上了银幕;迪士尼把它们拍成了电影,新的电影制作人和作家也在不断把它们再创作。日本动漫将其改成了情色动漫,格林兄弟的很多童话中的角色都被成人化了。

  水晶棺材里的白雪公主,Theodor Hosemann1852年绘

  但就算是在原版中,这些故事也远算不上甜美,哈佛大学研究日耳曼民间故事和童话的教授玛丽亚·塔塔尔教授这么认为:“这些童话在政治上很不正确,里面充斥着性和暴力。《白雪公主》里,继母想要得到小女孩的肺和内脏。她只有7岁,却被猎人带到了树林里。这其实很恐怖。”

  “接着,这位邪恶的继母要穿着炙热的铁鞋跳舞。在《灰姑娘》里,你会看到姐姐们被砍掉了脚后跟和脚趾。”

  成人主题

  这些有关流血和性爱的童话——被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称之为幼年的情色小说——有愈演愈烈之势。“我已经记不清《白雪公主》出了多少个版本了,” 塔塔尔教授说。“并不都是迪士尼出品——很多电影制片人都把童话拍成了成人版,将其中扭曲的性爱放大抽离了出来。”

  从左到右:《白雪公主》(1916),《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1937),《黑炭公主与塞本小矮人》(1943),《魔镜,魔镜》(2012)

  这些童话对错参半。其中有些明显的道德标准也得到了突出——欺骗和谎言要受到惩罚;诚实和勤劳会得到奖励;承诺必须兑现;对陌生人保持警惕——尤其是在森林里。

  但这些不可能永远有卖点。说教从来都不能娱乐观众——但悬疑重重的残酷童话却不一样了。它们永远都有追随者。正如塔塔尔教授所说的那样,“这些故事给了我们‘要是如果’的脚本——要是如果我能想象到的最可怕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但是这些故事发生的背景都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将要把这个故事说给你听,会告诉你主人公们是怎样逃脱出来的。”而且不仅仅只是活了下来,他们还会“永远幸福”。

image.png

  有些家长不愿意给孩子读《金叔》(Rumpelstiltskin),因为这故事牵涉到拐卖和死刑。

  显然,很多孩子都很喜欢残酷这个卖点。但是很多家长却明显不喜欢。去年的某项调查发现,很多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在看到小红帽的悲惨遭遇之后留下了眼泪。有些家长不愿意给孩子读《金叔》,因为这故事牵涉到拐卖和死刑。还有很多家长觉得《灰姑娘》对女儿们的影响很不好,因为她终日都在做家务。

  还有很多家长觉得《灰姑娘》对女儿们的影响很不好,因为她终日都在做家务。

  现在的一些流行版本为故事不那么美好的一面裹上了糖衣。的确,1950年迪士尼版的《灰姑娘》是个次品——歌曲的名字(《梦想是心中许下的愿望》,《魔咒歌》以及《歌唱吧!甜美夜莺》)为故事增添了情趣。但迪士尼早期的《格林童话》的动画版本都十分阴暗。

  “1937年版的《白雪公主》里,” 塔塔尔教授说,“邪恶的皇后走到地下室里,去制作毒药把苹果变得剧毒无比,地下室里到处都是乌鸦 , 骷髅,还有积满灰尘的神秘书籍。”

  “接着她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丑陋的老太婆。从最美的变成了最丑的。”

  “我觉得那一刻其实反映的是我们成 年 人的焦虑,我们害怕变老。首先是她的声音变了,接着手也发生了变化,就这样,她变成了一个老太婆。”

  “我觉得迪士尼是将童话中可怕的地方提炼出来,好同时吸引小孩和成年人”。

  邪恶思想

  在当时,德国小镇卡塞尔的这些夹杂着废话的辩论读起来挺有味道。那里是两兄弟成长和居住的地方(在同一间屋子里,威廉·格林同 丽埃塔·多萝西娅·维尔德 结了婚,而雅各布·格林孤独终老)。植物园和激发人思维的市政文献展厅中就有一些童话的展品。那里展出了两兄弟创作的童话原版,字典以及其他作品。

  但这里也设计了一些有趣的展品供人们思考。有些视频讲的是容光焕发的小红帽用诱人的香水吸引了大灰狼一路跟随。 也有一个区域标有“未成年人不得进入”,在厚厚的帘布后面,你可以通过墙壁裂缝读到童话中最暴力的片段节选。

  作为馆长之一的路易莎·丹奇说,这些片段节选很好地表现了邪不压正,恶有恶报。选择是十分明显的。“其中有好有坏,而你毫无疑问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对儿童来讲也是十分容易理解的。很明显,好人永远都会胜利。这很重要。”

image.png

  《费切尔的怪鸟》,英国插画师 亚瑟·拉克姆绘

  她认为永恒的秘诀就是给人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一个人的性格是固定的,对于自己可以有无尽的想象,”她说。“如果有人读给你听,那么你的脑中会自动产生画面。这就是神奇之所在。”

  这种神奇是建立在幻想之上的,也保护了很多童话免受父母严苛的愤怒之害。儿童——有些儿童——的确看起来更偏好恐怖黑暗,但也许这只是因为这些故事都不是太真实的缘故。有些家长觉得有些情节过于危险,儿童故事里讲孩子的手被切断(《没有手的姑娘》)或是有人从楼梯上被推了下来(《傻小子学害怕》)——但好在今天年轻的读者们知道这些都是虚构的。

image.png

  《没有手的姑娘》

  这些故事中幻想出的黑暗面,也许保护了今天一些游戏免受严苛法律的责难。两年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就驳回了地方法院有关要求禁止相关电子游戏的提案。法官斯卡利亚判定对暴力的描绘不会受到限制。这涉及到了《白雪公主》,《灰姑娘》以及《奇幻森林历险记》里的很多残酷情节。

  的确是很阴暗。但是,也的确让两百年来数代儿童和成人为之兴奋——也许还会再影响两百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有关于格林童话的作者格林兄弟是什么样的 他们又是什么样的

  有这么一个德国哥们,叫雅各布·格林,提到这人很多人应该都不知道,他和他弟弟威廉都十分酷爱法学,于是一起在马尔堡大学攻读法律,在那里他们对“历史法学派”产生了极大兴趣,进而成为法学领域小有名气的学者。

  然而那个时候的所谓德国,其实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个国家,本身就是一个各自为政搞个山头就称王的松散联邦——“神圣罗马帝国”,这个时候隔壁法国的神人拿破仑正是混的风生水起,痛打这个联邦。

image.png

  1806年,也就是这雅各布·格林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拿破仑正式占领这个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雅各布·格林也算是个爱国青年,他热心的投入到拯救德意志民族落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内忧外患中(雾),雅各布·格林非常坚持法学的“历史主义”,他善于比较各个时代法律的发展,比起罗马法对日耳曼习惯法的影响,他也很倡导日耳曼学,逐渐成为一个民族主义法学派的领导者, 不久之后他出版了《法的内在的魅力》、《德意志法古事志》、四卷本《习惯法判告录》等一系列在德国法学建成中极其重要的著作。

  也正是他出版这几本书的时候,敲黑板,他成功的成为了卡塞尔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可以说这个职业算是十分高级了。不久后他弟弟也跟着成为了管理员,两人开始对德国的历史以及语言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此同时他们发现,哥俩的副业好像要搞出一个大新闻了,不过至于这个成就我们之后去说。

  总之没多久之后,雅各布和威廉全都成为了德国哥廷根大学的教授,而雅各布更是首席图书管理员(21_21)。 后来的雅各布和弟弟因为联名5位教授,反对学校所在地的汉诺威的国王所钦定的所谓——国家基本法,国王表示你这样子搞是不行的,于是直接把哥俩开除,说你们不要再想连任了 。后来德国为了纪念这七位,称呼他们为“哥廷根七君子”并塑造了雕像。

image.png

  下萨克森州的“哥廷根七君子”雕像。

  然而此时在整个混乱的德意志里,一个边缘小邦“普鲁士”逐渐强大,普鲁士国王广收人才,把雅各布和他弟弟一同邀往柏林。我们也知道,普鲁士也就是统一德国,发动一战的那个所在了。

  这个时候的兄弟俩,终于找到了自己最需要做的事业——语言学,其实从他们研究法学的时候开始,他们就开始研究大量的拉丁、希腊以至于日耳曼词语之间的联系,并且找到了一个在语言学上地位极高的法则——格林法则。 这个法则,可以说是为当时人们提出的假说“日耳曼语言(包括英语、德语等)、拉丁语言(包括意大利语、法语等)、希腊语、波斯语、梵语”拥有一个共同祖先“原始印欧语”的假说。

  格林法则又称为“第一次子音推移”,这两位在比对大量语言后总结出,梵语的bh-、dh-、gh-等音往往对应了拉丁语的ph-、th-、kh-,而日耳曼语言就成了b-、d-,g-。在这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更直白的规律——希腊语、拉丁语等的b-、d-、g-对应了日耳曼语言的p-,t-,k-。希腊语、拉丁语的p-,t-,k-对应日耳曼语言的f-、th-、h-。

  当然,我们有个更好记的方式,那就是相比于印欧语系其他语言,日耳曼诸语言的辅音总有这么个规律——

  b>p>f ; g>k>h ; d>t>th

  其实读一下,你会发现除了那个th,其他都很像汉语拼音声母表顺序不是?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对原始印欧语“你”的构拟是*tū07,而在古拉丁语里也有tū表示“你”,进入原始日耳曼语就变成了*thu,而到了古英语里就变成了thou,虽然现在英语里你已经被you取代,但是在一些古典文书我们还是能看见这个残留,这就是一个从t到——th的变化。

  我们接下来,可以看到个更好玩的东西(带*的为后来构拟的原始印欧语“PIE”)——

  *ped-/*pod-(脚)——拉丁pēs——英 foot

  (其中 p变为f;d变为t)

  *duwo(二)——拉丁duo——英 two

  (其中d 变为 t)

  * treies(三)——拉丁trēs ——英three

  (其中t 变为th )

  所以格林法则使得我们对英语和其他印欧语族语言的关系变得突然清晰了许多,当然就包括英语里极其常见的“Pro”这个表示“向前”“深入”的来自拉丁、希腊语的前缀,其实和英语本身大致意思相同的“for”(如forward)这个词根也是同源的,其中同样有p变为f这个特征。

  总之这个法则,奠定了雅各布、威廉在语言学上的重要地位,也成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大师,他俩被开除定居在柏林时,最大的愿望就是编纂一本能够完全总结德语以及德国文化的辞典—— 《德语大辞典》 (Deutsches W02rterbuch)(插一句,细心点你会发现后面那个词其实就是 word book,同族的英语反倒用了拉丁系词源“dictionary”)。

  别看这名字特别土,实际上这个巨著基本等于《牛津大词典》对于英语,直到现在都是研究德语的一个集大成者和宝库,你可以通过这个辞典查到各个时期德语词汇的来源以及记载, 然而因为工作量过于巨大,直到这两位去世这本辞典也没编纂完成,至此之后这项工程开始被政府接手完成。

  然而到了这里你应该发现了,集结了《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睡美人》、《青蛙王子》等故事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也就是大名鼎鼎的 《格林童话》,就是这两位在研究历史语言的时候的一个好玩的副产品 ,雅各布·格林去民间调查,搜集了大量类似的故事进行整理,威廉·格林进行解构与重构,只是这两位好像对后妈这种生物有着异常的仇恨,说法也就颇多了。

  白雪公主。

  其实从《格林童话》里,你也能看到当时德意志那种诸侯林立一个村长都能当国王的状态,所以王子公主满天飞,最后给了我们不少浪漫的幻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1812年,这些故事结集成《儿童和家庭童话集》的第一卷,于圣诞节前夕在柏林问世,大受欢迎。此后直到1857年,格林兄弟不断补充故事,并一再修订,共推出七个版次。第七版后来成为在各国流传的原著版本,已译成数十种语言,许多故事都广为流传。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