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简化

"

  汉字简化是中国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1955年1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汉字简化

汉字简化——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废除,简化应保持慎重的态度

  设想有一天有个来自平行宇宙的中二少年给你塞了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这样一行字:

  你是不是懵逼了?这都啥啥啥?

  不要感觉奇怪,他只不过是来自第二次汉字改革成功了的那个宇宙而已。这句话翻译成咱们这个宇宙的文字是这样的:我想请你去看电影,金庸的射雕,看完后再在街上溜达溜达。

  两个宇宙分道扬镳于1986年6月24日,就在那一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语委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请示,正式废止了这批看起来很奇怪的字。

  1986年才废止,那么为什么我们小时候从来没学到过这些字呢?

  那是因为,虽然正式废止是在1986年,但1979年教育部就先暂停在教材中使用这些字了,余生也晚,没有赶上。(啊,幸亏,幸亏)

  中国的汉字简化从五四后就开始了(古代逐渐演变的不算),很多著名人物为此付出过努力。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此后国民政府教育部曾数次颁布简体字谱,到抗日战争爆发后暂停,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产党取得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我们现在使用的这套简化汉字,是1956年颁布后,在《人民日报》上公布,并向全国推行的。公布后又经过一些演变和微调,直到1964年才最终确定。

  但简化汉字的想法并没有停留在这里,有关领导的期待比这要远得多。1072年,郭沫若在《红旗》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怎样看待群众中新流行的简化字》,文中说:“民间对汉字纷纷简化,这正表明汉字必须简化,也正表明汉字必须改革。这是时代潮流,不应禁止。”“国务院所颁布的简化汉字,是应该随时增加的。”第二次汉字简化的方案征集也由此开始。草案出来后,上报国务院,张春桥把方案(草案)拖延了两个月之后,以文字改革的历史不清楚为由,推给了正在身患重病的周恩来总理。周总理说:“此事主席说了那么长时间了,为什么这一次才这么一点?”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文改会对《二简》进行了修订,增加了简化字和简化偏旁的数量。

  1977年12月20日,文改委发表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文章最初使用的那些文字就是这次方案中的一部分。在《二简》发表的当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题目是《加快文字改革工作的步伐》,《光明日报》也发表了社论,题目是《符合群众愿望的一件大事》。

  不过,这次改革引起的反弹意见却非常大。1978年4月21日《光明日报》登载了五封信和一篇学术文章,不同程度地对新简化字表示了批评或保留意见。1978年6月16日,周有光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专栏文章对新简化字进行了一连串的批评,使事情的发展达到了高潮。

  由于反对意见较多,1978年教育部批示,在中小学课本中暂停使用这批汉字。

  1980年起,文改委组织了一系列修订、讨论与意见征集,但各方意见始终不统一,直到1986年,终于停止了第二次简化行动。

  这段今天我们已经不知道了的历史,在当时引起的影响和混乱还是挺严重的,有不少出版物试用了《二简》中的汉字,包括当时出版的《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造成了不少费解和误解,甚至当时有的人起的名字,就是用了《二简》的字,一直使用至今。比如“闫”其实就是二简版的“阎”。

image.png
image.png

  《二简》废止后,国务院关于汉字简化问题在1986年6月24日的《通知》中是这样表述的:“今后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社会应用”。汉字未来如何走,目前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参考文献:《《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当前汉字简化工作仍继续进行,主要任务是稳定现行汉字的字形,以适应汉字信息化的要求,特别是要使汉字便于编码输入电子计算机。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世界各国在使用汉字文献中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广大宣传工作者的愿望。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