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母戊鼎

"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 ),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为何更名“后母戊鼎”?

  2011年3月中上旬,网上和报上先后报道了“司母戊鼎”将正式更名“后母戊鼎”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的人赞赏,有的人持异议。有的人认为既然司母戊鼎的名字叫了几十年,载入了国家教科书,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又曾上报了联合国,今天就没有必要再改了。有的人说,既然司母戊鼎的叫法也能讲通,就不必再改了。还有的人说,既然两种叫法都可以,改名的意义不大。这里,我想谈一下自己的认识,附带还想谈谈后母戊鼎是商代三十一位王中,哪位王时铸造的这一大鼎,后母戊是谁的母亲。

  (一)

  关于司母戊鼎的名字,20世纪70年代就有争议。关键是在对“司”字的释读上。这个字属金文。

  在汉字发展阶段中,人们一般认为分五个阶段: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但是,文字的发展阶段,不是截然划分的。金文在甲骨文通行的年代,已经产生了。司母戊鼎上的金文是最早的金文,是与甲骨文同时期的文字。

  甲骨文中有正反并存的现象,就是说,一个字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正写反写都可以。例如:

  一个字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这种正反并存的现象,是早期汉字的特点。甲骨文是这样,金文也是这样。在商代的金文中,“司”字与“后”字也像上边举的甲骨文中的例子一样:

  懂得上面的道理,来看司母戊鼎上的“司”字,就可以理解:此字读“司”,还是读“后”,原来是都可以的。

  在现代汉字中,“司”与“后”两个字是不容许混同的,而在金文和甲骨文中却是正反都是一个字。这样,司母戊鼎上的“司”字,说它是“司”字可以,说它是“后”字也可以。这就是正反并存的道理。

  (二)

  司母戊鼎上的“母”字是母亲的意思。商代人的名字,用甲、乙、丙、丁命名,司母戊鼎上的“戊”字就是母亲的名字叫“戊”。

  过去叫司母戊鼎,“司”是祭祀的意思。司母戊就是祭祀名“戊”的母亲。司母戊三个字从语法结构上分析,是个动宾结构的词组。如下图:

  这个词组的性质是动词性词组。

  现在改为后母戊,“后”是王后、母后的意思。后母戊的“后”是指身份,在这里是指先王的王后,即时王的母后。后母戊三个字意思是王后母亲名戊的。从语法结构上分析,三个字是同位关系构成的词组。如下图:

  所谓同位关系是指两个词指同一人或事物,又作同一句子成分。

  上面词组的性质是名词性词组。

  如果孤立起来讲,司母戊和后母戊都可以讲通。

...查看更多

中国历史上10大著名的青铜器国宝!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文物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一时期古人创造出了极其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 商代 最重的青铜器

QQ截图20160318152233.png

  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四羊方尊 商代

QQ截图20160318152250.png

  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青铜大立人像 青铜纵目人神像 三星堆出土 商代

QQ截图20160318152319.png

  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雕像系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制作之精美细腻,迄今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绝无仅有。

  青铜纵目人像,宽138、高66厘米,出自二号祭祀坑,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要算青铜纵目面具。

...查看更多

我国出土最大的青铜鼎,建造难度相当大,现如今禁止出境

  青铜器,这是一个文明的时代。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我国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就已经出现,到了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可以说,青铜器在古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青铜器本不叫青铜器也不是绿色,而是土黄色;是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

blob.png

  对于广大人民来说,熟知的青铜器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种类别就是“鼎”,鼎分为四足方形以及三足圆形。无论是方还是圆鼎,都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

blob.png

  在古代鼎的作用有很多,其中主要是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其次还是祭祀之物;更重要的是鼎还是一个国家的代表,九鼎就代表这九州,也代表着中国。

  目前出土最大的青铜鼎也是最珍贵的青铜鼎“后母戊鼎”重达1600多斤。1923年在寿县楚王墓,一件重达800多斤,距今24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鼎被盗出土。

blob.png

  这个青铜鼎被考古家命名为楚大鼎或者铸客大铜鼎。该鼎出土时内有牛骨残存,证明当时是用来煮牛的。这么大的鼎,古人是怎么造出来的呢?从局部痕迹推测,这件鼎的蹄足是与鼎身是分别铸造之后,然后再铸接或焊接在一起的。

blob.png

  这件楚大鼎目前藏于安徽省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同时是国家文物局2002年规定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换句话说,这件文物是中国目前最为珍贵的64件文物之一,老外要是想参观这件文物还得来中国并交门票费。

  1958年,毛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看到这个大鼎,赞叹不已,说:“好大一个鼎,可煮一头牛哇!”这是毛主席一生唯一赞叹过的文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