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稷下学宫

"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高等学府

为什么齐国会兴盛:拥有学术氛围开放的稷下学宫

  齐国人因为长于经商,屡被各地的人攻击。是的,战国年间的齐人,名声并不很好。从吕尚建国那一天起,齐就以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为发家的秘诀;进而有管仲的改革,降低关税,为商人在旅途上建立接待站,有了这些方便,熙熙攘攘的逐利者,自然归之如流水了。商贸使齐国富饶,也使它受非议。

  除了反感齐国的庸俗,各国还担心齐国成为道德堕落的带头人。孔子对管仲,就持复杂的态度。毕竟,物质太像是容易引导出物质主义—不管怎么样,在邻国嫉妒的注视下,齐国从一个地方百里的小国,慢慢变成了东方唯一的大国。在苏秦以及他人的描述中,临淄在籍的民户为七万,若平均以每家五口之数,就有三十五万人口;加上众多的外国人,这个城市的日常成员可能有四十万至五十万人,这在当时是很大的数目。

  百年前的欧洲人,也都觉得美国是俗气冲天的土财主。但如管仲所说,“国多财则远者来”,欧洲大学里的顶尖人才,很快就纷纷渡海了。

  临淄城内的面积只有六十平方华里,拥挤而热闹,道路上车轮挤撞,行人摩肩接踵。市民喜爱享乐,尽管时有禁令,锦绣制成的漂亮衣服依然流行。更流行的是音乐,人多有技能,或吹竽鼓瑟,或击筑弹琴。赌博也风行,有斗鸡和赛狗会。另外一些今已失传的游戏,如六博和一种古代足球,也为临淄人所爱。作为天下商贾的居停主人,临淄人富裕,因而也志向高扬。奢靡不是他们唯一的特征,在出土的战国文物中,齐器最为精致,证明了对细节的关心是如何从日常生活的乐趣中发展而出的。

  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稷下。中国有过若干辉煌时代,但称得上伟大的,首推稷下时代。开列一下那些光彩四射的名字,翻几页《汉书·艺文志》的著录,就能看出,在精神性成就方面,一个世纪的创造抵得上二十个世纪的因循。

  和稷下同一时代,雅典的吕克昂学园请到亚里士多德来讲学,得以繁盛一时。吕克昂学园设在第奥恰勒斯城门前,相似的是,稷下学宫建立在临淄西南方的稷门之外,某条要道的路边。两千多年前的官道野径,为泥泞、尘土和冰雪交替覆盖,士兵、外交人员、商贾、犯人风尘仆仆地经过。

  与别处不同的是,此处,路边的农人还能看到许多学子,或乘木轮车,或踏麻鞋,从四方赶来。淳于髡、孟轲、田骈、环渊、鲁仲连,名声不那么响的彭蒙、季真、王斗、田巴……还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在一个多世纪里,特别是在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开始的一百年中,空前绝后地辐辏至一个几平方公里大的区域。

  建立学宫和厚待学士,从一开始就带有功利的目的,希望这些有学问的人成为齐国的政治助手。除此之外,对学术的喜爱确实也是田氏的家族传统。厚养学士几乎成了父子祖孙间的竞赛,学术领袖可以得到豪华的住宅、高额的津贴,其来有隆重的迎接,其去有丰富的馈赠。

  他们被赐以上大夫的官号,但只享受其禄米,并不需要在职位上工作,也不承担任何具体事务之责。有官无守,有言无责,论政不合也不被加罪。这种情形非常独特。当时的诸国,虽都有养士之风,却没有一个国家像齐国这样胸怀宽广。

  齐国从中获得了什么回报呢?它曾一度享有非常高的学术声誉,一些学士或在政治或在外交活动中表现卓越,或给这个国家许多建议。但战争消灭了余裕,新的秩序根本来不及产生。齐秦之间的诸国,很难说对两个国家中的哪一个更仇恨一些。即便按人之常情,嫉妒也要占恐惧的上风。最后,在政治或军事上的最后胜利者,是一个野蛮国家,而不是齐国。

  后人对齐国的命运多加讽刺,因为齐国的政治状况恶化时,自由的学者像候鸟一样离开。这种作风在战国时属正常,被广泛接受,却不会为大一统社会鼓励;更何况稷下学者思想的幅度,早已超出专制帝王所能容忍的范围,后者从秦国尚可学到一点儿经验,而只好视齐国为教训。

  战国时代在后代屡遭正统人士批评,但后代成员的创造力,只在社会结构崩溃时才偶尔焕发一次。这一点,以及稷下学宫的兴盛与齐国之最终不免于灭亡,真是一个讽刺—不过不是对齐国的讽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稷下学宫是什么?稷下学宫始建于哪个国家?

  战国时代,七国争战不休,但却为学术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东方的齐国出现了足以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学院相媲美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集中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者,互相争辩,共同研讨,著书立说。一时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蔚为大观。学宫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因此后世将其命名为“稷下学宫”。它创建于齐桓公(公元前374~公元前357年)在位时期,并在齐宣王(公元前319~公元前301年在位)时期达到鼎盛阶段。一直到秦国灭亡六国,稷下学宫才走向消亡。

  在鼎盛时期,学宫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所有学派,有道、儒、法、名、兵、农、阴阳、纵横诸家,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有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接予、季真、环渊、彭蒙、田巴、鲁仲连、荀子等。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典型。难能可贵的是,齐王对学宫的学者文人优容有加,封其中的著名学者为“上大夫”,赐给上大夫的爵禄,享受优厚的待遇,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因此,稷下学宫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政治顾问团体。

  稷下学宫学术博大精深,荟萃各家各派思想精华。就儒学而言,曾进驻稷下学宫的著名儒学学者,前有孟子,后有荀子。孟子长期居齐,他的思想颇受稷下学者的影响,如孟子关于“养浩然之气”的思想,就有学者认为是受稷下先生尹文等人“气论”的影响。

  荀子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个大师,他立足儒家,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总结,从人性论、认识论、政治理论、天人关系等诸方面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吸取和修正,从而将诸子学术推向**,成为战国诸子学说的总结者。在荀子“礼法结合”的思想催生下,荀子的弟子韩非和李斯等人进一步推动了法家的发展,并对秦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齐威王变法产物 稷下学宫产生的职能是怎样的

  稷下学宫,又被称作稷下之学。齐国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高等学府。它位于齐国的国都临淄稷门附近。齐国稷下学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这齐国稷下学宫吧。  

齐国稷下学宫画像

  先来看看稷下学宫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吧。稷下学宫的“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而“稷下”指的就是齐国国都临淄城的城门附近的意思,“学宫”就是学习的地方。齐国的君主在齐国的国都临淄稷门附近设立了一座学宫,就有了稷下学宫这个名字。稷下学宫也被叫做稷下之学。

  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一所官办的高等学府。但是它并不是在齐国成立之初就存在的。它创建于齐威王初年,是齐威王变法的产物,是他为了巩固田氏政权的统治的一向重大举措。当然,这一举措并不是齐威王自己凭空想出来的,那时候的齐威王受到了魏文侯尊礼子夏建立西河之学的影响,加上想要广开言路,于是就设立了稷下学宫。在稷下学宫中,推行的官学乃是黄老之学,因为其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当时的稷下学宫几乎容纳了“诸子百家”的所有门派,为之后的“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稷下学宫的开设,大大的增强了人们的学习热情,大量学术著作相继问世,大大地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查看更多

齐国的稷下学宫 齐国稷下学宫灭亡的根本原因

  稷下学宫,又被称作稷下之学。齐国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高等学府。它位于齐国的国都临淄稷门附近。齐国稷下学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这齐国稷下学宫吧。

搜狗截图16年12月09日0931_29.jpg

  齐国稷下学宫画像

  先来看看稷下学宫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吧。稷下学宫的“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而“稷下”指的就是齐国国都临淄城的城门附近的意思,“学宫”就是学习的地方。齐国的君主在齐国的国都临淄稷门附近设立了一座学宫,就有了稷下学宫这个名字。稷下学宫也被叫做稷下之学。

  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一所官办的高等学府。但是它并不是在齐国成立之初就存在的。它创建于齐威王初年,是齐威王变法的产物,是他为了巩固田氏政权的统治的一向重大举措。当然,这一举措并不是齐威王自己凭空想出来的,那时候的齐威王受到了魏文侯尊礼子夏建立西河之学的影响,加上想要广开言路,于是就设立了稷下学宫。在稷下学宫中,推行的官学乃是黄老之学,因为其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当时的稷下学宫几乎容纳了“诸子百家”的所有门派,为之后的“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稷下学宫的开设,大大的增强了人们的学习热情,大量学术著作相继问世,大大地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查看更多

稷下学宫的齐地学术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稷下学宫,或者说,齐地中央学术研究院,是随着田齐政权兴盛而诞生的。稷下学宫鼎盛的时候,是当时国际学术文化圣地。儒家、变异儒家(法家)、道家、名家、阴阳家等等诸子百家都在稷下学宫有活动。儒家的圣人孟子和荀子,都曾经名列稷下学宫。荀子更是做了稷下学宫祭酒,就是院长。更不要说阴阳家邹衍,儒家变异学派(法家)申不害他们,也是稷下学宫的大咖。诸子百家在这个研究院里辩论、交锋、攻讦、融合。稷下学宫或许是百家争鸣的中心吧?

image.png

  图 稷下学宫 百家争鸣

  按理来说,有这么一帮理论家的齐国应该非常鼎盛才对……可惜,齐国高层建立稷下学宫,就是为了给自己博得一个好名声。田齐取代姜齐,怕别人戳他们脊梁骨,为显示自己的宽容和好学,这才建立了稷下学宫。本质上说,齐王是想养一群闲人,而不是真想招纳贤才。至于稷下学宫的学术成果,齐国是没继承多少的。而后齐国自己被燕国的乐毅揍了半死,从绝境复国。之后,基本退出当时的天下争霸舞台了。

  当此之时,西方霸权主义国家秦国已经变成了一个超级巨无霸。之后秦国横扫六合,文化高压,稷下学宫学者作鸟兽散。但是稷下学宫的人虽然散了,但是他们的思想保留了下来,在民间或通过具体典籍,或通过口耳相传,并没有彻底断绝。还有少数一些人继承了从稷下学宫传出的学术,成为秦帝国的官方博士,不过根本无力影响秦朝政局。

  值此学术黑暗之际,大秦帝国也遇到了大麻烦。在统一全国之后,秦政府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所有敌人已经被消灭,但国家仍然跟坐在火山口上一样。各地传来的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秦国的法治传统冲突的消息,让秦国上下很伤脑筋。楚地文化天真烂漫,燕赵人士慷慨悲歌,齐鲁大地学术盛行,都跟秦法相龃龉。而秦政府变本加厉,根本不愿做妥协,更加激化了关东地区的文化和秦地的法治传统的冲突。“天下苦秦久矣!”苦的是秦法,来源于关东人长久以来的文化和秦国法治传统的冲突。陈胜吴广的一个火星,直接引爆了一个火药仓库。秦国的灭亡,实质上是关东的文化对于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法治传统的反抗。

  因此,对于帝国而言,如何把关东的文化和秦地的法治传统的分歧弥合,在文化层面实现整合统一,是能否建立真正大一统帝国的关键。

  秦灭楚兴,旋即楚亡汉兴。在领导阶层是丰沛故人的基础上,刘邦全面继承了秦地的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所谓约法三章只存在于刘邦初入关中到项羽入关。秦地的制度的严苛,以及和东方地区的水土不服,仍然存在。在击灭项羽之后,刘邦选择了搁置这个问题。他选择了回到秦灭六国前的态势,进而奉行黄老之学。汉国的直辖土地基本退缩到秦灭六国之前的范围,在旧秦地内实行旧秦法律和制度。进而,汉帝国奉行黄老无为的政策,对东方同姓诸侯实行消极政策。汉初,在郡国并行并且黄老无为的政策之下,天下得到了关中法治传统和东方文化的暂时和平。

  但是这样,只是暂时的休战,不是和平。汉政府不可能不对名为君臣实同敌国的东方各国抱有戒心。文景之间,汉帝国渐渐收回了诸侯的国的立法权,高级官吏任命权。吴楚发动七国之乱,东方再一次决定性地败给了关中政权。至此,关中再一次君临东方。

  然而,此时又回到了原来那个问题。东方文化仍然不认同源自关中的法治传统。齐鲁的学术和伦理,楚地的天真烂漫的风俗,跟冰冷严苛的汉法(继承秦法)格格不入。强大如秦,都在这种反抗中灰飞烟灭。汉政府又该怎么办呢?

image.png

  这种时候,继承当年稷下学宫的思想的学术大咖们又活跃起来了。在汉武帝之前,已经有荀子后学贾谊和申公不断鼓吹儒家。汉武帝之时,儒家公羊学派的董仲舒横空出世。他把原有的儒家之义和阴阳家的思想融合起来,向汉武帝进献天人三策。董仲舒的思想,近于孟子,吸收了一些阴阳家的说法。不能说董仲舒直接师承于稷下学宫,但是董仲舒口里的儒家,恐怕不能说没有受到当年稷下学宫的影响。

  在关于君权和所谓“汉德”的问题上董仲舒就是在语“怪力乱神”,但于此同时,董仲舒也主张用“春秋之义”改造汉法,用源自关东的儒家作为汉帝国的意识形态,对外要积极出击实现“大一统”。这些东西每一条都切中汉帝国的实际需要。用儒家改造汉法,尊崇儒家,让关东的民间学术主张成为整个帝国的意识形态,解决关东关中的文化冲突。对外主动出击,解决外部的匈奴的压力。

  看到儒家公羊学派的方案,实实在在能够解决内部关东关中的文化分歧,并为对外战争提供理论依据,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张,开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汉武帝并不是单纯的儒家学术票友,他只是接受了儒家作为帝国的意识形态,政令法律都要依靠儒家学说来解释。但是中央集权的体制,并没有因为儒家的推广而被削弱。反而任用赵禹、张汤等文法酷吏,任用商人后代桑宏羊大搞国营经济,中央集权的体制反而更加牢固。而这种外儒内法的作风,到汉宣帝时代,成为名言: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

  霸王道杂之,就是关中原有的中央集权体制不变,但是不以冷酷的法治传统作为意识形态,改变为关东儒家作为意识形态。从此,儒家成为了帝国的官方意识形态,这一“官方”,就到了民国初年的“三民主义”。

  某种意义上,关中——秦地——中央集权制度,关东——稷下学宫——以儒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秦汉帝国就是在他们两个博弈中建立起来的。制度层面乃中央集权体制,意识形态层面是儒家,社会基层组织保持小自耕农,帝国政府(而不是诸侯王)掌握军队。这几条线索共同构建了2000多年前被后人称为“第一帝国”的秦汉帝国。稷下学宫的学术成果,至此,成了这个帝国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之后屡经变革,一直伴随了天朝2000年帝国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在此期间,学术著作相继问世。有《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今已亡佚。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之编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参与。由于不少人是善于把学术和政治结合起来游说当权者的能手,故在宣王时受上大夫称号之稷下士多达七十六人。稷下学宫的存在,曾为当时百家争鸣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