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忍则安

"

  古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因为习重的关系而不是不可改。若是有智慧,有用功什么习性都可以化消。不良的习性统统修完了才能超六道了生死。是故习性不是固定的也不是不可改,须靠智慧去照破,须靠用功把它消灭,即天下就太平超出轮回得大自在了。

能忍则安

能忍则安——佛教典故

古代故事:能忍自安为善最乐

  几个惊人的古代故事是关于忍和善的,很实在,只要想做,谁都能做的到,做到后才能知道它的妙处所在。

  能忍自安 为善最乐

  唐朝时代有个叫张公艺的人,家里九代人都同住一块儿,没有分家,并且大家都非常友爱和睦。

  唐高宗十分惊奇,便问张公艺:「你们家有何特别的治家之道?」

blob.png

  张公艺便请求拿纸笔写答案。待人拿来纸笔,只见张公艺只写了一个字「忍」。继而又将忍字重复写了一百来个,便将这「答案」上呈给高宗。人们便也明白,原来张公艺九代同居而不分家,和睦友爱之道就在于一「忍」字呀。

  宗族所以不和睦,皆是由「不忍」而遭致呀!

  一大家子人在一起,长幼尊卑很多,免不了有不均、不备之处,若互相责备争吵,不能相互忍让宽容,哪能九代同住一起而不起纷争呢?

  李文耕评论说:处家之道,当然也不是单一个「忍」就能一字道尽的。但忍则是基本,一切争端、憎嫌,起初往往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常常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忍,慢慢便发展得大了,嫌隙便深了,所以若人人都能忍,则一切不快、不当,都泯灭于萌芽中了。

  古代有一联语:「能忍自安;为善最乐!」真是金言呀!

  靠善心中状元

  五代时代,有个叫张士选的人,年幼时就没了父母,与叔叔住在一起。他的祖父遗留下不少家产,还没分,等到张士选十七岁时,他的叔叔就说:「你已成年,可以不用我抚养了,我们把你祖父的家产一分为二吧,我们两家平均,各分得一份。」

  没想到,十七岁的张士选却这样回答叔叔说:「叔叔您有七个儿子,那么,我们该把家产分做八份才好。」叔叔觉得不好意思这样做,但张士选却坚持要分为八份,张士选只要一份。没法,叔叔只好听从了。

  当时,十七岁的张士选常在书馆认真读书,有个相面的人偶尔经过书馆,看到张士选的面相,便对书馆的先生说:「这个人满脸仁厚之气,是个有善心、有主意的人,以后会高中状元的。」后来张士选果然中了状元。

  人们以为能够中状元,是因为那人最有学问,其实是因为那人最有善心,因而得到神明所赐。当然,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地追求行善,却不去读书求学,甚至于逃学、当个「学混子」;那么,这人一定考不上状元,因为他也算不上是好人。

  司马光 做弟弟的典范

  宋朝的司马温公,即司马光,是个友孝忠信的人,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儒贤相。他和哥哥司马旦十分友爱情深,感情很好。

  司马旦八十岁的时候,司马光也是一个老人了。但他对待哥哥,就像对待父亲一样敬重,又像对待小婴孩一样关怀备至。每餐吃饭若稍稍迟了点,他就赶紧去问哥哥:「你饿了吗?」天气稍稍冷一些,他又赶紧试一试哥哥的背部,问他:「哥哥的衣服够不够?」

  李文耕评论说:「司马光真是一代贤人。孝行友道出自于天性。他对待哥哥像父亲般,那是极敬;如婴儿般关怀,那是极爱。又敬又爱,那就是友悌的典范了。」

  《孝经》云: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试观乌鸟反哺,羔羊跪乳,禽兽尚知孝,可以人而反不如乎?

  「悌者,所以事长也。无论伯叔、姑姊、兄嫂、师友,凡长于我者,皆应敬以事之,而友爱若弟、若妹。」

  「是悌也者,在家则谓善于事兄,出外则谓善于事长。举凡年长于我,分长于我,职长于我者,固无论已;推之,德行长于我,学问长于我,皆长也。」

  章溢 舍身救侄

  元朝顺帝至正年间,黄州地方经常有一帮匪寇,从福建过来骚扰、祸害百姓。章溢带着他的侄子章存仁避乱山中,但章存仁还是不小心被匪寇抓去了。章溢心想:「我哥哥就只留下这个儿子,我怎能让哥哥无后代啊!」

  于是章溢不顾自身安危,便跑到匪寇那里说:「章存仁还是个小孩,无知无识,你们杀了他也没有什么意义,我愿意代替他被你们杀。」

  匪寇不理会他,章溢便苦苦哀求,号啕大哭,又说章存仁是自己的亲侄儿,而自己的哥哥只有这一根独苗留在世上,看在这孩子可怜的份上,请放了他。如此这般,匪寇终于被他感动了,于是便把他们俩人都释放了。

  在处变之时,最是能检验一个人的真情真意。章溢对兄长侄儿的深情笃志,可以算得上是烈士大丈夫的所作所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佛教典故——能忍则安简介

  能忍则安,读作:néng rěn zì ān。该词的意思是能够忍耐,心情自然平静。

blob.png

  佛教典故

  从前有一只野狐和一只野鹿,同住在一颗大树下。树因风吹嫩枝被折断而打在野狐和野鹿的背上。野鹿没有感觉到什么,因为风吹而树枝折断乃是平常的事。可是野狐就忍耐不住了,打算迁到别处去。临走的时候野鹿说:‘这颗大树能为我们挡风遮雨,更供给我们甜美的果实,你为什么要到别处呢?’‘不,我忍耐不住了,你认为好那你就住在这里好了。’野狐头也不回就走了。

  野狐到了一个旷野,白天气候很热,到了晚上气候又变冷,它感觉到忽冷忽热很难受,住了几天便挨不下去了。当它要走的时候,另一只野鹿说:‘狐兄,你为什么要走?这里虽气候差些,但没有虎狼出没不是很安全么?’‘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到什么地方都有不愉快的事情,你还是安心的住下来罢。’‘不,这种忽冷忽热我已经忍受不了,我还是到别的地方去。’

  野狐又到了一处翠绿的山坡上,这里气候好,环境优美就决定住在这里,住了没有几天,又想这里又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了,因为这里有凶猛的狮子,也有阴险的豺狼,时时都听到他们吼叫的声音,使它心惊肉跳,可是贪著这里环境优美,勉强的住下来,有一天出去觅食时,给野狼抓住了才懊悔为什么不听朋友的劝告,才有今天的下场。

  详细解释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环境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地方,这就叫娑婆世界。世界有寒带与热带,出生在那里,自然适应在那里的气候与生活。各个民族有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习惯即生自然,应受多少苦,多少快乐皆有过去的业因。

  各人有各人的个性,智识好欲和生活习惯不同,互相忍让即可以同住。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和嗜好,必须顺从来顺从去,才能够相处下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希望,而将来也有每个人的成就不同。每个人都希望他人事事皆顺从我,所以才有相争之事,若是人人都顺从他人即没有是非和斗争了。

  人人都有贪嗔痴,种种恶习气。也有慈悲喜舍种种的善良习惯,何者为多,即成何者的习性。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性清净何时去惹著尘埃呢?皆因慢慢习染而来,已然染习抑不是自性,不是实在的,人人都可以改变不良的习性,只是肯不肯而已。

  古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因为习重的关系而不是不可改。若是有智慧,有用功什么习性都可以化消。不良的习性统统修完了才能超六道了生死。是故习性不是固定的也不是不可改,须靠智慧去照破,须靠用功把它消灭,即天下就太平超出轮回得大自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是故习性不是固定的也不是不可改,须靠智慧去照破,须靠用功把它消灭,即天下就太平超出轮回得大自在了。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