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新政

"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

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改革范围比戊戌变法还大

  为什么后世总是抬高戊戌变法,而无视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

  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屡次入侵,大清帝国屡战屡败,有国无防,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统治危机,陷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乱局”。

  在内忧外患之下,中国的统治阶层,也没有束手待毙,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前后连续三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功,拉开了近代中国民族解放的序幕。

  这三者,洋务运动较早,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专注于引进西方先进军工体系、武器装备,以及近代军队制度,对清朝军队,自上而下,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大换装。但因为只重皮毛,而忽视实质,清军武器装备虽然提升,战斗力却无明显改变,甲午一战,洋务画皮被戳穿,曾左李胡所主导的军事改革,自此破产。

  之后,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以前不问世事的读书人,也加入了在改革的行列,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导的维新派,先“公车上书”,再“维新变法”,闹得轰轰烈烈。但是,康梁等人目光短浅,毫无远略,支持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最终失利。更重要的是,变法步子太快,幅度太大,一下子涉及到了几乎所有因循守旧的方面,引起了守旧人士的强烈反弹,也刺激到了慈禧的底线。于是乎!慈禧一声令下,维新派人头落地,戊戌变法,又告破产!

  3年后,中国再次拉开改革的大幕,这次主导改革的,却是慈禧,连清廷内典型的守旧势力的总头目,都坐不住了,要自己主导一场自上而下的大改革,以挽救油尽灯枯的大清帝国。

  传统意义上,慈禧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顽固派,也是最大的卖国贼,这是定案,早已论定,我也不想去翻,再次!我只是陈述一下事实。

  1901年,回到北京后的慈禧,开始颁布上谕,进行改革,具体内容涉及到:筹集资金、训练新军;振商兴业,发展经济;废八股,废科举,建立新式学堂,派遣公费留学生;改官制,整吏治;学习西方法律制度,废黜枭兽、族诛、凌迟等酷刑,等等。

  这些改革措施,可谓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等方方面面,蔚为大观,改革范围很广泛,幅度也超过之前,似乎给满清王朝打了一剂强心针,使1901年之后的中国,进入了20世纪前期难得的和平时期。

  但是,1908年慈禧死后,形势急转直下,上位的摄政王载沣,年轻气盛,而又狂妄无知,一边树立满洲亲贵,一边打压汉族士人,导致自康乾盛世以来,已消弭了百年之久的满汉畛域,再度成为危机的中心。

  之后,强权人物袁世凯,取得军权,成为满清的实权人物,掌握了满清王朝的命脉。1911年,武昌首义,旬日之间,天下响应,16省份宣布独立,脱离清王朝统治,清朝在中国内地267年的统治,自此土崩瓦解

  1912年,袁世凯威逼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清王朝宣告终结。

    令人一直疑惑的一个问题是,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变法幅度、改革力度,都远超以往,可以说是戊戌变法的延续,而又在诸多方面,超越戊戌变法。

  但是,慈禧一手镇压戊戌变法,仅仅3年,当慈禧也开始一手准备大改革时,历史却不再给清王朝机会了,改革之后仅仅10年,满清就灭亡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之间有何种联系

  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是清政府在最后几近灭亡的时候一次失败的自救运动。而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的关系只是先后的关系,先是慈禧在几分斟酌之下决定新政,之后在综合所有因素决定进行立宪运动。  

立宪运动照片

  立宪运动照片

  当时帝国列强侵华之后,清朝的整个形式岌岌可危。之后在义和团的加入之下,帝国主义的侵华计划破灭,所以说在当时算是义和团救了清政府。但是之后因为其过度排外,引起了列强的不满。开始加紧对清政府施压,而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也让慈禧支撑不下去,所以决定进行新政改革。

  而恰巧此时一个日本小国战胜了俄罗斯大国的消息震惊了整个清朝廷。在清政府的人看来,这不仅仅是日本的胜利,更是因为日本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所以能战胜专制的俄罗斯。而当时清朝各个阶层的人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支持进行立宪运动。当时的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吸收了不少新潮思想,在他看来中国急需自由平等,所以他也在不断的推进立宪运动。而在之后梁启超就受到孙中山那一派人的攻击。对于当时快支撑不下去的慈禧来说,这么一个好的选择放在面前,于是她派出五位大臣出国学习。而这五位大臣带回来的情报全部再说立宪制度的好处,所以慈禧开始了立宪运动。

  虽然最后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失败了,但是多少还是起到了积极影响。 ...查看更多

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比戊戌变法还彻底为何仍挽救不清朝

  为什么后世总是抬高戊戌变法,而无视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屡次入侵,大清帝国屡战屡败,有国无防,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统治危机,陷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乱局”。清政府内部是分为很多集团的,像其最高的核心领导集团,也就是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满洲贵族集团,肯定是不希望清政府垮台的。同样的一部分先汉族官僚今天我们称之为守旧派,其实也就是和外部资本主义国家联系比较少的人也是不希望清政府垮台的。但问题是,这两个集团已经没有多少影响力。在八国联军侵华以后,这个集团的力量已经十分衰弱。清政府内部占主导地位的是与外国密切联系的新官僚,也就是洋务派官僚。这些人往往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能够对清政府取而代之。因此清末新政的内容普遍对清政府不利,确实是有内部人想架空清政府,最终打倒清政府。。

blob.png

网络配图

  在内忧外患之下,中国的统治阶层,也没有束手待毙,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前后连续三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功,拉开了近代历史的序幕。

  这三者,洋务运动较早,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专注于引进西方先进军工体系、武器装备,以及近代军队制度,对清朝军队,自上而下,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大换装。但因为只重皮毛,而忽视实质,清军武器装备虽然提升,战斗力却无明显改变,甲午一战,洋务画皮被戳穿,曾左李胡所主导的军事改革,自此破产。

  之后,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以前不问世事的读书人,也加入了在改革的行列,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导的维新派,先“公车上书”,再“维新变法”,闹得轰轰烈烈。但是,康梁等人目光短浅,毫无远略,支持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最终失利。更重要的是,变法步子太快,幅度太大,一下子涉及到了几乎所有因循守旧的方面,引起了守旧人士的强烈反弹,也刺激到了慈禧的底线。于是乎!慈禧一声令下,维新派人头落地,戊戌变法,又告破产! ...查看更多

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为何仍挽救不清朝

  为什么后世总是抬高戊戌变法,而无视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屡次入侵,大清帝国屡战屡败,有国无防,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统治危机,陷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乱局”。

  清政府内部是分为很多集团的,像其最高的核心领导集团,也就是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满洲贵族集团,肯定是不希望清政府垮台的。同样的一部分先汉族官僚今天我们称之为守旧派,其实也就是和外部资本主义国家联系比较少的人也是不希望清政府垮台的。但问题是,这两个集团已经没有多少影响力。在八国联军侵华以后,这个集团的力量已经十分衰弱。清政府内部占主导地位的是与外国密切联系的新官僚,也就是洋务派官僚。这些人往往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能够对清政府取而代之。因此清末新政的内容普遍对清政府不利,确实是有内部人想架空清政府,最终打倒清政府。。

慈禧

网络配图

  在内忧外患之下,中国的统治阶层,也没有束手待毙,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前后连续三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功,拉开了近代历史的序幕。

  这三者,洋务运动较早,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专注于引进西方先进军工体系、武器装备,以及近代军队制度,对清朝军队,自上而下,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大换装。但因为只重皮毛,而忽视实质,清军武器装备虽然提升,战斗力却无明显改变,甲午一战,洋务画皮被戳穿,曾左李胡所主导的军事改革,自此破产。

  之后,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以前不问世事的读书人,也加入了在改革的行列,以康有为、梁超为主导的维新派,先“公车上书”,再“维新变法”,闹得轰轰烈烈。但是,康梁等人目光短浅,毫无远略,支持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最终失利。更重要的是,变法步子太快,幅度太大,一下子涉及到了几乎所有因循守旧的方面,引起了守旧人士的强烈反弹,也刺激到了慈禧的底线。于是乎!慈禧一声令下,维新派人头落地,戊戌变法,又告破产! ...查看更多

结语

为了实行新政,清政府必须想方设法筹集经费,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中国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贫困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为了筹款,清政府不得不向下摊派,这是清末新政经费的最主要来源。如1903年12月24日清政府发布的两个上谕,就向各省派款每年达960万两。清政府向下派款,而这些款项,各地方政府又通过提高部分商品物价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