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炎称帝

"

  泰始元年(265年)十二月十一日,司马炎设坛南郊,燔柴告天,逼迫魏帝曹奂退位,自称皇帝。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昭长子,逼迫曹奂退位后,封其为陈留王,改魏为晋,史称西晋,改元泰始,建都洛阳。

司马炎称帝

司马炎称帝——逼迫曹奂退位

司马炎称帝之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分封诸王

  一、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分封诸王?

  人们常常在分封诸王的问题上非议晋武帝司马炎,泪痕以为在进行这种非议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正视一个最基本的历史事实,那就是在当时三四百年间,所有的帝国都是分封诸王的。我们在非议司马炎分封诸王之时,最起码应该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如果说分封诸王是错误的,为什么那三四百年间出现的枭雄、英雄、政治强人都在重复这种错误?如果我们没有正视这种历史事实,如果我们没有心存这种最起码的疑问,那对于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我们就永远只有象盲人摸象一样的去看它;而永远难以真正看清它的全貌。

  即使孤立的去看司马炎分封诸王;司马炎分封诸王存在着众多不得已的因素。首先司马家族成员众多、势力巨大,那是既成事实。这绝不是司马炎造成的,也不是司马炎所能改变的。司马炎几个叔祖、叔父所代表的势力都是巨大的,这种势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是司马家族可以凌驾于众多豪门代表之上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他也会成为司马炎当皇帝的阻力。

  在曹魏帝国里,因为司马家族是帝国的执政家族,所以司马炎几个叔祖、叔父的家庭都拥有着巨大的军事、政治资源。在这种背景下,司马家族就是出了一个皇帝,也很难让他们再拥有更多的利益了。换而言之,司马炎除了给他封王之外,已实在不能给他们更多的利益了。从这层意义上,司马炎想让司马家族支持自己当皇帝,就必须得分封诸王;因为只有大封同姓诸王,司马炎祖父、父亲的各枝成员才会能获得在曹魏帝国中无法获得的利益。否则,司马炎的叔祖、叔叔们,实在没有支持司马炎当皇帝的理由。

  而且从曹魏帝国灭亡的去看,皇族力量的衰弱是它灭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一个高级官员的兄弟、子侄都遍布政府权力机构的年代里,皇帝压制自己家族成员的势力的结果,通常就是会让某个豪门家族能与皇族分庭抗礼,甚至凌驾于皇族之上。这种局面一旦出现,那皇帝再想让那个豪门家族首脑臣服自己就变得越来越难了。在这种背景下,司马家族自然不敢舍弃分封诸王的政策。

  分封诸王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历史也一再证实这种弊端是难以克服的。但司马炎却选择了分封诸王,我们自然有理由嘲笑司马炎的愚蠢。问题是,如果司马炎因此值得我们嘲笑,那司马炎之后的帝国皇帝呢?因为他们看着晋帝国在骨肉相残中覆灭,但他们建立了帝国之后,却显然都在大封同姓诸王;当然了这些帝国普遍的命运也都是在骨肉相残中走向灭亡。

  我们回看历史,总会觉得当事人很愚蠢;但如果我们处于其间,真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吗?显然是很难的。

...查看更多

司马炎之所以能统一三国是因父辈奠定了基础吗

   我们都知道三国有三位主要的君主:枭雄曹操,东吴孙权和皇叔刘备。本来如果是他们三个其中之一,统一了天下,那还说得过去,毕竟人家为了这江山拼命了大半辈子。可谁知这魏蜀吴的天下,最终却落入了司马氏的手中。

  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最后的结局是司马炎统一了天下,建立了西晋。可为什么偏偏是司马炎统一了三国呢?

司马炎.jpg

网络配图

  首先,司马炎有个好老爸司马昭,当然更准确的来说是有个好爷爷司马懿。司马懿先是耗死了蜀国的名相诸葛亮,再是夺取了魏国的军政大权,而司马昭则是进一步掌握了魏国的大权,所以到了司马炎这里,魏国基本上已经是姓司马的了,当然司炎也毫不客气的取曹而代之。

  当然刘禅孙皓的老爸也很给力,给他们留下了西蜀和东吴这么一大片区域,可问题在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来治理。 ...查看更多

晋武帝司马炎是怎样登基为帝的?战争还是禅让

司马炎为曹魏权臣司马昭的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

1.jpg

网络配图

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司马炎继承相国、晋王位,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经过精心准备,同年12月,仿效曹丕代汉的故事,为自己登基做准备。

在司马炎接任相国后,就有一些人受司马炎指使劝说魏帝曹奂早点让位,不久,曹奂下诏书说:“晋王,你家世代辅佐皇帝,功勋高过上天,四海蒙受司马家族的恩泽,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让给你,请顺应天命,不要推辞!” ...查看更多

司马炎称帝后,对三国的末代君王是怎么处置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乱世,在这乱世之中原本统一思想的政权被一分为三,天下被划分为魏、蜀、吴三个政权。

image.png

  不过俗话说得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争斗不休,但是最终却没有争出一个谁胜谁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天下最终在司马家手里得到了统一。

  这个乱世最终被司马家族的司马炎统一,不过在司马炎统一之后要面对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如何对待三国的末代皇帝。

  实际上尽管魏国看起来实力最强,但是在高平陵政变之后魏国的皇帝就无异于是傀儡皇帝,作为魏国最后一位皇帝曹奂,其结局也让人出乎意料。

image.png

  一般来说大家都会以为司马炎会对曹奂刀剑相向,但实际上司马炎将曹奂封为陈留王并将其宫室安排在邺城,食邑万户。

  而对于蜀汉的末代君主而言其结局也让他说出了“乐不思蜀”,刘禅的投降最终使他换来了苟活并被封为安乐公,有食俸无实权。

  最后一位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在东吴灭亡时他选择了投降,投降后的孙皓也同样被押至西晋都城洛阳,最终在洛阳四年后病逝。

image.png

  从这三位末代皇帝的结局来看他们算得上是都得到了善终,可以看的出来司马炎虽然称帝但是对这三位皇帝的处决还是非常仁慈的!

  不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三位末代皇帝都没了实权,对司马炎造成不了什么实际的伤害,若是司马炎还狠心将他们杀害,难保会落下一个残暴的骂名,所以说司马炎此举也是考虑得十分周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司马炎篡魏一人反对,司马炎不敢杀,还得叫他“爷爷”

  266年1月,又是一个改朝换代的的日子,魏主曹奂禅位于司马懿孙子司马炎,西晋王朝就此建立。禅位大典结束后,魏主曹奂被贬为陈留王迁居金墉城。临行前有一位老臣前往拜辞,他紧握着曹奂的手,流涕歔欷,不能自胜,哽咽着说道:“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

  公开向前朝皇帝道别,而且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难道此人不怕死么?其实这人非但不怕死,而且司马炎也不敢杀他,因为新皇帝还得尊称这位老臣为“爷爷”呢!此人到底是谁呢?且看趣历史小编一一道来!

blob.png

  此人名叫司马孚,可以说是大有来历。司马孚的父亲名叫司马防,此人共有八子,依次为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司马馗、司马恂、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时称“司马八达”。也就是说司马孚是司马懿的三弟,也就是司马炎的叔爷爷,这身份还得了!

  司马孚与二哥司马懿不一样,他为人温厚廉让,以贞白自立。司马孚出仕较晚,最初担任曹植属下的文学掾,后来升迁为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220年,曹操病死,群臣相聚号哭,无复行列,司马孚在朝堂上厉声吼道:“今大行晏驾,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海内,而但哭邪!”在司马孚的组织安排下,曹丕得以顺利继位。

blob.png

  不过司马孚受到重用,是在曹叡在位期间。曹叡想启用司马孚,便问身边的人:“司马孚可有他兄长的风范?”身边的人回答:“和他的兄长很相似。”曹叡说:“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司马孚在内政、军事上均有一定的作为。

  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夺取政权,但司马孚依然守身正己,并未积极参与,性格谨慎的他,在二哥司马懿执政之际,他有意避免过多地参与政事,而后司马氏几次废立皇帝,他也未参与谋划。司马师司马昭因司马孚是长辈,也不敢奈何这位三叔。

blob.png

  260年,魏主曹髦因不满司马昭专政,率宫人讨伐司马昭,结果被杀。百官均不敢奔丧,唯有司马孚前往。须发皆白的司马孚首枕其股,失声痛哭道:“杀陛下者臣之罪!”还上奏要求缉拿凶手。搞的司马昭只好把直接行凶者成济、成倅兄弟当作替死鬼。

  266年,司马炎称帝建晋,才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之后司马炎封司马孚为安平王,食邑四万户,进拜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每次宴会时,司马炎都让司马孚乘车上殿,自己则降阶相迎。就座后,司马炎亲自献酒祝寿,以家人之礼对待。司马孚可谓尊宠至极,但却不以为荣,常有忧色。

blob.png

  272年,经历汉末、三国、西晋的司马孚病死,终年93岁,可谓高寿。临终前遗令,“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至死,他依然以大魏臣子自居。关于司马孚,历史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忠厚长者,但也有人说,司马孚一直在作秀,是一位好演员。

  我倒觉得司马孚或许并不高尚,但也不至于是奸诈无比,作为传统的读书人,是忠于自己的国家,还是忠于自己的家族,他陷入一个忠义两难全的矛盾中,难以自拔。他无法改变司马氏篡位的结局,只能通过不支持的“中立”态度来维系自己最后的信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称帝后,司马炎分封宗室二十七王,把司马氏宗室都分封为王。司马炎泰始分封,基本上承后汉之旧制,君国而不君民。王国地不过一郡,王国的相由朝廷任命,与太守无异。国中长吏由诸王自选,财政不能自己擅作主张。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