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可望投清

"

  可望降清后,多次受到顺治帝的接见和赏赐,感激涕零之余,他痛骂李定国,刘文秀皆是“忘恩负义”“以奴叛主”之辈,要求讨伐南明“大兵征滇,臣报效之日。滇南形势,臣所熟悉。或偕诸将进讨,或随大臣招抚诸境,庶少效奉国初心。”以图立功自效。将南明各地形式,军事机密尽和盘托出。又亲自手书招降自己的旧部。一时忙得不亦乐乎,唯恐不够尽力。

孙可望投清

孙可望投清——统一全国,清朝的开端

李定国如果不和孙可望闹翻南明会不会更久?

  李定国和孙可望,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大义来讲,前者是坚定抗击英雄,而后者最后投降并出卖南明;从大义和道德等方面讲,两者没有可比性,也许有网友会非常不满。但历史就是历史,不应该完全以大义和气节来评价一个人,而且就南明这段历史期间,很多人物都是非常复杂的,至少没有人能否定,孙可望前期为抗清做了积极贡献吧。这里我们来PK的是双方的能力方面。

image.png

  李定国

  一、战略眼光、战争指挥及战绩

  南明这段历史,战争是主导,如果讲到这段历史,必然离不开战争。那么PK定要谈及军事能力——战略眼观、指挥能力及战绩。这一点显然孙可望不如李定国,而且差差距还挺大的。李定国的战绩和能力、战略眼光,那没得说,我在另外一个帖子“李定国PK郑成功”已经讲到过了。这里讲讲孙可望的战略眼光,在李定国收复广西大部分后,继续扩大战果稳定广西局面并准备东进广东以打通和东南沿海抗清力量联系渠道时,孙可望得知满清敬谨亲王尼堪率领南下的八旗精锐军即将进入湖南,虽然己部主力也即将达到湖南,但孙可望居然下令调李定国部由桂入湘迎击尼堪部精锐八旗兵(也许是孙自知自己军事能力远不及李定国)。这不得不说是孙可望战略部署方面眼光的差劲,因为广西此时还有不少孔有德部没有被歼灭而不过是逃到广东尚可喜那里了,李定国如果不留下足够的力量,这些人随时会反攻,然而李定国却没法留下足够力量,因为他接到的命令是全力北上对付尼堪的八旗精锐,所以不得不将大部分兵力带走,其实孙可望完全可以以己部拖住尼堪部八旗兵,待李定国完全平定广西(占据距离广州近的一些关键城池)后,再留下足够力量防守,在带一部分兵力北上和孙可望部共同对付尼堪。

  再说到战争指挥能力,李定国指挥击败尼堪率领那支士气高昂的南下八旗兵,并且击毙尼堪,而这支八旗兵在尼堪死后士气低落,后来虽然联合湖南当地的清兵,但孙可望部军力比李定国部的人马实力强多了,就在这样情况下,孙可望依然败给了清军,虽然清军也是惨胜,损失巨大而没法追击孙可望部。在纵观孙可望其几次指挥的战役战斗,基本上是很少胜利,所以后来在逼走李定国后,不得不请出刘文秀来指挥对清作战,可见李定国在军事方面远远强于孙可望。

image.png

  二、内政管理方面

  在这方面,显然孙可望远远超过李定国。在大西军张献忠死后,大西军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大将领带领下向西撤离,在进入云南后建立根据地后。孙可望在云南的经营和建设显然非常卓著,如在政治上通过大义拉拢云南上层;在经济上一改过去对官绅、土司的追缴制度变成了积极鼓励生产的税赋政策,并且鼓励盐业等商业发展;在军事上整顿军纪,积极训练,严明军纪后得到了云南各族的欢迎和人心,连一些原来怀有敌意的士绅也开始欢迎。总之如果不是孙可望在云南的开发建设,以及得到云南各族各阶层的人心(后来孙可望接管了南明政权,出兵抗清前线的时候,云南各族老百姓纷纷积极参军就是证明),南明不可能有一块后方稳定的根据地,从而能获得那么好的战绩,甚至一度扭转明清战线的局面。

  相比之下,李定国就差远了。李定国在孙可望投降满清后,接管了南明内政管理大权,结果后来的一系列事件表明,李定国的内政管理非常问题。虽然说当时南明和清前线对峙迅速崩溃,有很多原因,其中清廷为了分化,而对基本上也就是不到百人来投降的孙可望不吝封赏,封为王,这对南明孙可望手下的将领的投降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外,孙可望带去大量情报也起了很大作用,孙可望的积极联络原来手下使得其临阵倒戈投降清方,也起了很大作用;南明由于孙可望内斗导致前线不稳定以及出现混乱情况,也对南明方面局势逆转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无疑,李定国的内政管理能力差,也是很大的原因,显然内政管理方面,孙可望远远强于李定国。

image.png

  三、全局观和私心

  从抗清全局观和个人私心的角度来看,显然李定国比孙可望强多了。人都有私心,所不同的是私心欲的多少,以及能否先考虑全局,如果能将私心放在全局之后,也是没问题的。而李定国虽然也有私心,但显然一切以全局观为优先,如在知道孙可望要诱杀自己的时候,采取不是兵戎相见,而是采用避开继续开辟抗清局面~东进广东战略等。

  对比之下,孙可望就私心欲凌驾在抗清全局上面了。虽然,孙可望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南明政权了,而且基本上将永历变成一个摆设了;但孙可望在清明对抗局势还没有稳定下来的时候,居然想起要当皇帝过一把瘾了。孙可望是利令智昏,根本没想到此举给抗清局面带来多大恶劣影响,即使你想当皇帝,也得要到打败清廷,将清廷赶走后在想办法当,这一点孙可望比起曹操就差远了。结果孙可望为了当皇帝瘾,导致南明内耗,给了清廷机会,使得明清对峙前线局面一下子向清方一边倒。而且孙可望失败后,李定国和永历等人并没有追究其罪过,处于统一抗击需要,认识积极希望其能回来;虽然说不敢回来,但当时各方势力那么多,投奔谁都可以如郑成功,甚至可以拉一批自己的亲随另立抗击据点,但是孙可望觉得是李定国导致自己不仅没法当皇帝、而且还失去了摄政大臣的地位,所以就要投靠清廷来报复李定国,到此时孙可望已经把个人私仇凌驾在当时背景下的民族大义之上了。

  可见,显然李定国比孙可望有大局观,能首先服从大局;而孙可望的私心欲和心胸狭隘,为了自己一己之私和报复私仇而不惜破坏大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孙可望的结局是什么?孙可望为什么与李定国分道扬镳?

  孙可望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的义子,深受张献忠的重用。张献忠去世之后,孙可望与李定国一起接手张献忠的势力。随后实行联明抗清政策,成为南明权臣。后来又投靠清朝,协助清朝清缴南明势力,被清朝封为义王。

  孙可望事三主,张献忠、永历帝、顺治帝,但是最终结局却并不好。若是猜测一二的话,个人认为可能还比不上李定国呢!

image.png

  孙可望最开始投降清朝的时候,的确得到清朝的重用。顺治帝亲自在太和殿接见他,十天之内,皇帝赐宴就达三次,赐银两次共——万二千两,另外赐给府第、解袍、朝衣、缎匹等,孙可望成了清廷红极一时的人物,后来又封他为义王。然而最后,他却得到了个死因不明的下场。

  若说孙可望为什么结局凄惨,其实和当初被清廷清缴的三藩一样。要说当初三藩叛乱是没有根由的吗?当然是有!那就在于清朝准备削藩了,这在触及自己根本利益的情况下,吴三桂自然会出手。

  清朝早些年借助吴三桂等人之手,统一中国,所以许以高官厚禄。但是等到时局稳下来之后,势力强大的三藩就成为清廷的眼中钉肉中刺。为了巩固皇权,自然就将屠刀指向了诸位异姓藩王。孙可望的结局,只不过比吴三桂等人来的早一点而已。

image.png

  但是随着南明势力的覆灭,孙可望对清朝的作用,自然也随之减少。所以后来孙可望经常受到弹劾,各种被责问。顺治十六年,被人揭发放债取利等事。这事儿在当时朝中大臣中十分常见,其他人顺治帝根本不予理会。但是到孙可望这儿,顺治帝巴不得能多问些罪,自然不会放过。

  顺治十七年六月,孙可望被迫上疏请求辞去义王封爵和册印。十一月,孙可望就去世了。清朝史书记载,孙可望是病死的。但是野史和现代学者则认为,孙可望应当是随从狩猎之时,被箭射死的。“封为义王,寻被酖”。

  康熙七年,朝廷下令将义王孙征淳的年俸由五千两减为三千两。十一年,孙征淳病死,其弟孙征灏请求袭封,降封为慕义公。孙征灏死后,其子孙宏相再降袭一等轻车都尉。乾隆三十六年,就直接不给于袭爵了。“孙可望子孙所有世职,嗣后不必承袭。”

image.png

  狡兔死走狗烹,孙可望实际上就是清廷用来对付南明和李定国的一把刀。敌人消失之后,这把刀自然也就失去了作用。而清朝又不想闲养着,自然会想法设法收回当初给予的东西了!

  李定国和孙可望二人都是张献忠的大将,本来应该亲密无间,但是最后两人却背道而驰,甚至于举刀相向,这是为什么呢?

  孙可望和李定国两人之间的仇隙,源于孙可望的自私自利和小人之心。两人矛盾的根源,在于李定国的联明抗清政策。孙可望想自己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而李定国则主子与南明共同抗击清军。孙可望虽然表示反对,但是大部分将领都站在李定国这边,所以事成定居。因为这样,孙可望对李定国有嫉妒有间隙。

image.png

  而后来李定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在军中的威望、战功的增加,让孙可望对李定国十分忌惮。孙可望原本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永历帝,自己称王称霸,但是却被李定国阻止,如何不恨上李定国?

  后来李定国对上清军,在桂林迫使清定南王孔有德兵败自焚,在衡州杀死清军悍将敬谨亲王尼堪。接连拿下清廷两王,天下震动,民间全都是对李定国的钦佩和赞扬。孙可望又不平了,最终与李定国反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孙可望为什么选择投降清军?最终因骄纵不得善终

  提起孙可望,估计是没有多少人能够知道他到底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孙可望原来的名字是叫做孙可旺的,后来在老家实在是太过于清贫,再加上地方官吏的横征暴敛,活不下去的他只能是选择参加了起义军,慢慢的因为人比较机灵,而且还识字,所以便被张献忠给收养了,是他手下四个养子里面的老大。这样一来,也就跟着张献忠改姓张了。

  在张献忠可以的培养之下,孙可望是逐渐地成长起来了,每次上了战场,都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沉着应对,所以打的胜战也就比较多。而他的部下也都非常的认可自己的这位起义军首领,跟在孙可望的后面也是帮助一起建立了不少的功勋。在公元1644年的时候,张献忠建立了大西政权,孙可望的功劳排在了所有的文臣武将的最前面,所以张献忠也是很不吝啬的封自己的养长子作为平东将军,另外还让他监军,管理所有的文武大臣,换个说法就是除了张献忠之外,他就是老大。

image.png

  跟随在张献忠后面南征北战了不少的岁月,随着张献忠在川北的一次战役当中牺牲之后,孙可望和李定国等人是率领着大西军队剩下的人马攻占了云南贵州一带,并且是坚持与大清政权作对。后来,实在是没有多余的钱粮可以支持这支部队了,只能是带领着部队一起投靠了永历政权,并且是用自己强横的实力挟持了永历朝廷,让其为自己服务,其实也就是说孙可望是一个拥有实权的太上皇。

  随着野心的膨胀,一开始孙可望也只是谋取一个秦王的封号,为了能够得到南明朝堂的支持,他硬是不顾李定国的意见,将那些不支持他的三十名南明大学士全部都给斩杀了。自此之后,孙可望和李定国之间就再也回不到当初了。即使孙可望最后成为国主,但是朝堂之上却是分成了两个派系,一拨人支持孙可望,希望可以让其封赐做大官,一部分人支持李定国,希望可以继续抗击清朝

image.png

  虽然孙可望是有继续派出将士抵抗清朝的数次围剿,但是随着李定国外出夺取地盘的时候,孙可望却是在背后不再使劲了。大西军队联合了南明的势力之后,一开始是取得了不小的胜利,并且是收复了很多的州县。但是孙可望跟李定国在联合南明抗击清朝的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即使是大家聚集到一起开会,准备是来一个举手投票解决的。可是所有的将领基本上都是站在了李定国那一边,导致孙可望一时之间无人支持他。

  因为孙可望知道此时的大清王朝已经建立了,再继续联明抗清的话,最终也是无法收复中原地区的。面对如今日益强大的大清军队,能够保住目前的地盘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但是李定国看到他这样的无动于衷之后,便是要自杀,其他人便是趁机阻拦住了他。孙可望看到目前众多大将的心里都开始朝向李定国了,再不同意也是枉然了,只能是同意了李定国的计划,但是孙可望开始怀疑李定国的心思了。

  随着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加深了,李定国很快就迎走了南明的皇帝去了昆明。没有了李定国的军队,孙可望很快就开始自食其果了。清朝派了几十万大军前来围剿孙可望,这一战真的是将孙可望直接给打蒙了,损失相当的大。无奈之下,不仅是手中再也没有多少兵马的孙可望是直接选择投降了清朝,并且是准备从清朝借兵帮助他自己来复仇。

image.png

  等到孙可望投降了清朝之后,首先便是在湖南长沙册封了他,之后便是召他去京城面见皇帝。孙可望到达京城之后很是受到了隆重的欢迎,顺治也是亲自接见了他。除此之外,更是赏赐了很多的金银财宝以及其他的宝物给孙可望,一时之间使得孙可望就成为了大清朝廷非常红的人物。

  由于孙可望投降了清朝,便是彻底将李定国和西南地区的军情全部都出卖了,使得李定国和西南地区的抗清武装最终是失败了。大清朝廷因为收复失地,便是很大方的赏赐他做了一个义王。但是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孙可望的家人也逐渐开始嚣张跋扈起来了。顺治帝便是很快就接到了史官的弹劾,也是给了孙可望下达了一份在措辞上面非常有讲究的圣旨,最终孙可望是没有能获得一个善终,具体到底是怎么死的那就没有人知道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孙可望投清的背景是在什么时候?结果如何?

  孙可望,从小习文弄武,长大后以经商为生,走南闯北,阅历丰富。他身材矮小,相貌不扬,但是剽悍异常,胆略过人。后参加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并与李定国等一起被收为义子。在战场上孙可望攻则机智勇猛,守则坚韧顽强,号称“一堵墙”。不过从这个外号也可看出孙可望擅于防御,用兵凝重,奇谋变化则非其所长。

image.png

  1647年(顺治三年),张献忠在四川西充与清军接战中阵亡,身为大西四将军之首的孙可望自然而然的接过这个烂摊子,成为军事上的实际领袖。眼见满洲肃王还在后面恋恋不舍的一路撵来,大西军新败之余,只好拿毫无战斗力的地方杂牌武装开刀,轻松击溃重庆,贵阳,定番等地的明军后进入贵州避战。肃王豪格本打算“宜将剩勇追穷寇”,无奈当时川黔一境已是十室九空,粮草接应不上。军势早成强弩之末,再追下去恐怕要“蹶上将军”,只好悻悻然收兵北返。大西军才算喘息方定,返驻贵州遵义整顿修养。

  大敌方去,献忠妻张氏和宰相汪兆林兴冲冲前来捡落地桃子,每次开会议事公然傲居四将军之上,发号施令好不快活。没想到却惹起众怒,四条好汉见“皇后”与“宰相”不度德,不度势,无权无勇还来聒噪,干脆开会一致决定将其“镇压”。事毕,四将军各复本姓,又公推孙可望为首,实行集体领导。准备以贵州为基地再图进取。就在此时,云南沙定州叛乱的消息传来,当地土司龙在田早年本与大西军是旧相识,关系深厚。至此极力劝说四将军以助沐天波平叛为名,收取云南以为长远之计。众人以为有理,于是整顿兵马西向杀入云南,沙定州跳梁小丑,哪里见过如此阵仗,一时被打得抱头鼠窜。永历元年四月,大西军顺利攻入昆明城,十月擒杀沙定州。云南全境告定,然而四将军之一的艾能奇也在战斗中中毒箭阵亡。

image.png

  全滇底定后,孙可望为争取地方士绅支持,废除大西国号,暂以干支纪年。三位将军分别称王开府,孙可望以盟主身份统领军政事务。建立政权机构,分官设任。同时严厉打击贪污,恢复开科取士以争取人心。孙可望还争取到了黔国公沐天波的合作。沐氏世守云南,在官绅百姓中享有很高威望,对大西军剿除沙定州,为他报一箭之仇,沐天波心存感激,他采取合作态度,其他云南境内的大小官员土司自然望风归顺。这就使大西军在政治上站稳了脚跟。在经济上孙可望大力减租屯田,开发当地井盐,奖励商贸。在军事上整肃军纪,加强训练,建立后勤保障制度。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向被看作僻远烟瘴之地的云南兵精粮足,社会安定。以一隅之地成为日后抗清的基地。充分展示出孙可望在政治上的过人才干。

  十九日,定国,文秀主动出击,双方交战于三岔口。两军交锋之初,文秀骁将李本高马蹶被杀,前锋失利稍退。立于高阜观战的可望见已挫定国锐气,当即命命秦军乘胜推进。白文选见形势危急,亲率五千铁骑与马惟兴营二军联合抄出可望阵后,连破数营,定国、文秀趁势挥军进击,秦军大乱,手下纷纷大呼:“迎晋王!迎晋王!”十几万大军一时土崩瓦解。孙可望仅在少数兵马保护下,仓皇东窜,逃往贵阳。留守贵阳的大将冯双礼见可望大势已去,谎称李定国追兵已至,吓得孙可望仅带妻儿与少数随从继续向东狂奔。一路上各地南明守将均闭门不纳。威行一时的孙可望众叛亲离,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他愤愤然对部下说:“今为李定国辱孤至此,孤不惜此数茎头毛,行当投清师以报不世之仇耳。”随即逃往清方辖境,并派出使者,向清方接洽投降事宜。

image.png

  在得知孙可望势穷来归的消息后,负责湖广军务的洪承畴如获至宝,连忙派人接应可望入境。随即派人隆重护送孙可望进入北京。对于这位前南明最高领导人的归降,清方上下十分重视,不禁立即在湖南册封可望为义王,还派出多位亲王显贵出京郊迎以示敬重。。当时的遗民方文亲眼目睹孙可望进京,赋诗感慨:“南海降王款北庭,路人争拥看其形。紫貂白马苍颜者,曾搅中原是杀星。”

  可望降清后,多次受到顺治帝的接见和赏赐,感激涕零之余,他痛骂李定国,刘文秀皆是“忘恩负义”“以奴叛主”之辈,要求讨伐南明“大兵征滇,臣报效之日。滇南形势,臣所熟悉。或偕诸将进讨,或随大臣招抚诸境,庶少效奉国初心。”以图立功自效。将南明各地形式,军事机密尽和盘托出。又亲自手书招降自己的旧部。一时忙得不亦乐乎,唯恐不够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一路上各地南明守将均闭门不纳。威行一时的孙可望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他愤愤然对部下说:“今为李定国辱孤至此,孤不惜此数茎头毛,行当投清师以报不世之仇耳。”随即逃往清方辖境,并派出使者,向清方接洽投降事宜。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