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阪之战

"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最后一战。春秋诸侯争霸战争中,晋与楚为争夺中原(两国之间的郑、曹、卫诸国)霸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晋楚争霸主要三次大战:前632年城濮之战晋胜,前597年邲之战楚胜,前575年鄢陵之战晋胜。

湛阪之战

湛阪之战——晋楚争霸最后一战

鄢陵之战的历史影响:晋楚争霸战争落下帷幕

  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农历六月三十日,晋军胜利进占楚军营地,食用楚军留下的粮食,在那里休整三天后凯旋回师。鄢陵之战,至此以晋军的胜利而结束。

  鄢陵之战后不久,晋国在宋国的沙随重会诸侯,谋划讨伐郑国,随后晋国、齐国、宋国、鲁国、邾国等国军队讨伐郑国,继而讨伐陈国、蔡国。郑国子罕出兵夜袭,宋国、齐国、卫国三国军队被击败。公元前574年(周简王十二年),郑国子驷主动出击,进攻晋国的虚、滑(今河南省偃师市),卫国出兵援救晋国。同年夏,楚国派遣公子成、公子寅领兵去郑国,帮助郑国抗击晋国。不久,晋厉公会同周、齐、宋、鲁、卫、曹、邾等国军队进攻郑国,楚国子重率军救郑国,晋国联军主动撤退。同年冬,晋国又会同上述各国军队讨伐郑国、围攻郑国,楚国公子申率军救郑,各国军队又畏惧楚国的强大而撤退。

6344cc06hc6911ac426ad&690.jpg

  战争影响

  鄢陵之战是晋楚争霸战争中继城濮之战、邲之战后第三次、也是两国最后一次主力军队的会战。鄢陵之战标志着楚国对中原的争夺走向颓势。晋国虽然借此战重整霸业(晋悼公复霸),但其对中原诸侯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晋楚争霸战争第三次会战鄢陵之战,对后世造成了哪些影响?

  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农历六月三十日,晋军胜利进占楚军营地,食用楚军留下的粮食,在那里休整三天后凯旋回师。鄢陵之战,至此以晋军的胜利而结束。

blob.png

  鄢陵之战后不久,晋国在宋国的沙随重会诸侯,谋划讨伐郑国,随后晋国、齐国、宋国、鲁国、邾国等国军队讨伐郑国,继而讨伐陈国、蔡国。郑国子罕出兵夜袭,宋国、齐国、卫国三国军队被击败。公元前574年(周简王十二年),郑国子驷主动出击,进攻晋国的虚、滑(今河南省偃师市),卫国出兵援救晋国。同年夏,楚国派遣公子成、公子寅领兵去郑国,帮助郑国抗击晋国。不久,晋厉公会同周、齐、宋、鲁、卫、曹、邾等国军队进攻郑国,楚国子重率军救郑国,晋国联军主动撤退。同年冬,晋国又会同上述各国军队讨伐郑国、围攻郑国,楚国公子申率军救郑,各国军队又畏惧楚国的强大而撤退。

  战争影响

  鄢陵之战是晋楚争霸战争中继城濮之战、邲之战后第三次、也是两国最后一次主力军队的会战。鄢陵之战标志着楚国对中原的争夺走向颓势。晋国虽然借此战重整霸业(晋悼公复霸),但其对中原诸侯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晋国卿位之争,晋国首任元帅家族郤氏是怎么灭亡的呢?

  郤氏,也称郄氏,源於晋公室别支。晋献公时期,在一次伐翟的战役中,公族子弟叔虎(名豹,字叔虎)奋勇当先,带领晋军攻破翟军营垒。战后,叔虎被封於郤邑,因以郤为氏。郤氏在晋文公继位之前,就繁衍成一支极为庞大的宗族。叔虎死后,嫡子郤芮继其位,但郤芮与郤称却在晋献公晚年的公子之争中,选择了公子夷吾(晋惠公,晋文公之弟)。郤芮多智,其与吕省两人算是公子夷吾的左右手。在晋惠公、怀公在位期间,郤芮、呂省共政,郤芮又被封於冀邑,因又以冀为氏,也称冀芮。

image.png

  前636年,晋公子重耳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之下回国继位。郤芮、呂省迫於内外的压力,接纳了公子重耳,但此二人自知得罪晋文公已深,恐遭诛杀,便密谋烧毁晋文公的寝宫以谋杀晋文公。不料,事泄,郤芮、呂省最终被秦国诱杀。

  但郤氏的庶出一脉,郤榖、郤溱却与晋文公的关系亲善,屡屡为其内应。晋文公始作三军,谋元帅(中军将),郤榖受赵衰举荐而得以为中军将,郤溱为中军佐。就这样,郤榖成了晋国的第一任中军将。然而,不到一年,郤榖便去世,先轸被擢升为中军将。按理说,如果不是郤榖过早地离世,就轮不到先氏的表现了,而郤氏庶出一脉也会成为郤氏的宗主。

  而胥臣在路过冀地时,见“罪臣”郤芮之子郤缺在耕地,其妻送饭,夫妻俩相敬如宾。胥臣认为郤缺乃贤德之人,便劝晋文公放下仇怨重用郤缺。而后,郤缺以其才能与赵氏的提携,得以继赵盾之后,成为晋国执政正卿。郤芮这一支系,便又昌盛了起来。郤缺为执政之时,却废黜了胥臣之孙胥克的卿位,而以赵盾之子赵朔替代。据《左传·宣公八年》记载:晋胥克有蛊疾(精神病),郤缺为政。秋,废胥克。使赵朔佐下军。

  这根本的原因还是在於赵氏势大,赵盾又於自己有提携之恩。故郤缺踢开没有什么根基的胥克,而提拔了赵朔,这也是胥氏与郤氏的怨结所在(史载:胥童以胥克之废也,怨郤氏)。

image.png

  郤缺死后,其子郤克,在日后也成为了晋国的执政正卿。郤克在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事件,是出使齐国被羞辱事件。郤克有驼背,其与鲁、卫两国的使臣共同出使齐国,鲁国的使臣是跛脚,卫国的使臣又是独眼龙。齐国的国君齐顷公不爱正经,给晋、鲁、卫三国使臣找得导客也分别是驼背、跛脚、独眼龙。起初,郤克并未发觉,只待齐顷公的母亲从帷幕后面笑出声来。郤克才知道被嘲弄,便留下副使,立即回了国,并发誓必报此辱。

  郤克回国之后,便要求晋景公讨伐齐国。晋景公却说道:你怎么能让我们晋国为了你私人的羞辱而出兵呢?郤克又请求以其家兵而讨伐齐国,也未获得准许。郤克欲以其家兵而伐齐,可见郤氏之势力强盛。但当年年底,士会告老让政(士会对其子说道:“吾闻之,千人之怒,必获毒焉。夫郤子之怒甚矣,不快心以逞于齐,必发怒于晋国内。不得政,何以逞怒;余将致仕焉,以成其怒,冀其无以内易外也..)。郤克得以执政,齐国使者至晋,被郤克执杀了四人。

  四年之后,郤克终於等到了复仇的机会。齐顷公攻打鲁、卫两国,鲁、卫向晋国求救。郤克率晋军车八百乘讨伐齐国,此即“鞌之战”。齐国战败,被迫将和,郤克要求齐国以萧同叔子(齐顷公之母)为质,便将齐国的田垄全改为东西向(便於晋国兵出齐国)。最终,为鲁、卫两国所劝,也便放弃了。齐国归还侵占鲁、卫的土地,并承认了晋国的霸权。

image.png

  郤克死后,其子郤锜继承其卿位。郤锜参与了赵庄姬(赵朔之妻)构陷赵同、赵括谋反之事(史载: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赵同)、屏(赵括)将为乱。"栾、郤为征)。赵氏因“下宫之难”而元气大伤,郤氏得以一支独大。郤锜先安排堂弟郤至(其祖别封於步,也称步氏,后又封於温,也称温氏)为新军佐。数年之后,郤锜、郤至又联手将叔父郤犨拉入八卿(其时扩充为八卿)之列。而郤氏就占据了三个卿位,被称之为“三郤”。

  郤氏之灭,与赵氏“下宫之难”是同样的原因,族大多怨。卿族一枝独大,不但是对公室的最直接威胁,更会引起其他世卿家族的痛恨。最终,晋厉公任命胥童、长鱼娇等亲信,杀死了三郤,郤氏家族退出了晋国的政治舞台。而郤氏还有一旁支因遭到三郤的迫害,先逃到了楚国,其后又逃到了吴国,这便是吴国太宰伯嚭这一支系。

image.pn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之:晋楚争霸战争(邲之战)

  邲之战或称两棠之役(因泌水入荥阳称“蒗荡渠”,可写作“两棠”,故此战又作两棠之役),即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晋、楚争霸中原的战争,楚庄王率军在郑地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大败晋军晋军的重要作战。

blob.png

  1. 战争简介

  邲(bì)之战,指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於西元前597年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发生的一场大战。

  泌水入荥阳称“蒗荡渠”,可写作“两棠”,所以此战又可称为“两棠之役”。如《吕氏春秋·至忠》和贾谊《新书·先醒》都写作“战于两棠”。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有《两棠之役》多种。

blob.png

  2. 战役经过

  2.1 战争双方:

  楚军主将:连尹襄老(楚庄王子)、公子谷臣(楚穆王子)、令尹优孟,兵力:300000左右

  晋军主将:荀林父(晋国宰相)、先克、士会,兵力:50000左右

  2.2 战役背景

  春秋中期,由晋文公开创的晋、秦联合对楚的局面,因崤之战的发生而改变。

  由于晋、秦关系恶化,相互攻战不息,秦联楚以抗晋,使晋丧失争霸的优势,楚则解除向中原推进的后顾之忧。此时,晋国卿权日重,诸卿相争,内政纷乱,国力有所减弱。而楚庄王即位后,在令尹孙叔敖辅佐下,发展生产,整顿政治,集中权力,改革军事,实力日益增强。楚庄王雄心勃勃,问鼎中原,与晋展开争夺中间地带的斗争,尤以地处中原要冲的郑国为争夺的焦点,由此孕育着晋、楚之间一场新的大战。

  2.3 战役开始

  周定王十一年(公元前596)三月,楚庄王因郑国时叛时服,亲率大军围攻郑都新郑(今属河南)。至六月破城,迫郑归降于楚。正当楚围郑之际,晋成公派主政之卿(中军元帅)荀林父率上、中、下三军救郑。晋军进至河水(黄河)边,闻郑已降楚,本不想与楚决战的荀林父,以救郑不及为由,欲引军而还。上军主将郤克亦认为,楚国内部稳定,军队训练有素,不可与楚争锋。而中军副将先克则认为,面对强敌而退,将使晋失霸业,反对避战回师,且刚愎自用,不待命而行,竟自率中军一部渡河。荀林父唯恐因“师不用命”而有“失属亡师”之罪,被迫令全军尽渡,南进至邲地,扎营于敖、鄗二山之间。时楚军北进至于郔(今郑州北),“欲饮马于河”以扬楚威。得知晋军渡河而来,楚庄王近臣伍举建议与晋交战,庄王及优孟鉴于征服郑国的目的已达,无意与晋决战,率军南撤。后伍举又向庄王进言:荀林父新主中军,号令不行,将帅矛盾,晋军必败;且堂堂大国之君避战于晋国之臣,将为社稷之辱。庄王乃决心趁此击败晋国,使郑国坚意附楚,随即改命优孟停止撤退,转而回师北上,与晋决战。

  2.4 战役经过

  针对晋军将领意见分歧,战、和不定,楚利用郑国迫切希望晋、楚决战,以便根据胜败选择向背的心理,让郑国遣使入晋营劝战,以加深晋军内部矛盾。晋下军副将栾书识破郑国的企图,认为不可“徼怨于楚”,而先縠等仍坚持“唯敌是求”的主张,战与和两派意见尖锐对立,荀林父无所适从。为麻痹晋军以懈其备,楚庄王先派少宰至晋营谦辞请和,说明楚仅为定郑而来,不敢与晋相争。士会以礼相答,而先克则厉言声称:我等奉国君之命,将你们赶出郑国,若不退军,只好交战。庄王再次遣使“求成于晋”。荀林父既因将不从命而无决胜之心,又被楚一再遣使求和的假象所迷惑,不作战斗准备,与楚使约定盟期,以求体面回师。楚庄王见决战时机成熟,派善战的许伯、乐伯、摄叔合乘兵车挑战,冲入晋营,杀人而退,以激怒晋军主战将领。荀林父一心与楚定盟,仍不为备,而应魏犨、赵穿二将之请,遣其先后赴楚营约盟。魏、赵二人曾求公族大夫和卿之职未得,挟私怨欲败荀林父之功,至楚营并不请盟而挑战。

  晋上军主将士会、副将郤克判定魏犨、赵穿此行必怒楚师,即命上军大夫巩朔、韩厥率军设伏七处于敖山之下,以为应急之需,并建议全军预作迎战准备,又遭先縠反对,荀林父迟疑不决,仅派軘车(屯守之车)接应魏、赵二人。当魏犨被楚将潘尫逐退,赵穿之徒又冲入楚营之时,楚庄王乃率“左广”(兵车编组之名)30乘追逐赵旃。此时,潘党见晋军方向尘土飞扬,以为晋军来攻而回营相告,优孟虑庄王陷入晋军,当机决断:“宁我薄(迫)人,无(勿)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即率左、中、右三军攻击前进。

  荀林父正待楚使来盟,不意楚大军迫近,惊慌失措,下令全军后撤,先渡河者有赏。晋上军设伏未动,中军、下军纷纷向河边溃逃。楚以右军方阵对晋下军,以中军方阵追晋中军,以左军方阵对晋上军。

  2.5 战役结果

  晋军失去统一指挥,在楚军追击之下,溃不成军,多有死伤。唯晋下军大夫荀首为救其子奋力反击,射杀楚先锋将领楚庄王的儿子连尹襄老,俘楚穆王子谷臣、得以掩护晋中军、下军渡河,不被全歼。晋中军大夫赵婴齐因接受情妇赵庄姬的意见,预先备有船只,率所部抢先渡河。中军余部和下军退至河边,相互抢夺船只,先上船者甚至斫斩攀船者之手指,“舟中之指可掬”。黄昏时,楚军乘胜进驻邲地,因见晋军大败而逃,不再穷追,而争相渡河的晋军,混乱呼唤之声彻夜不绝。晋上军虽设伏抗击楚军,亦虑寡不敌众,不敢恋战,主将亲自殿后,故能从容撤退,损失较小。楚庄王率军进至衡雍(今河南原阳西),祭祀河神,作先君之庙,宣告楚胜晋败,凯旋回师。

  3. 历史认识

  在不利于晋的形势下,晋军主帅虽知“不可以战”,却无力驾驭跋扈之将,迟疑寡断,和战不决,临战不备,受制于人,以致失败。楚军主帅虽知“可以战”而慎战,既战则力争主动,因情施计以误敌,先发制人以决胜。经此一战,晋国丧失长达数十年的霸主地位,楚国夺得中原霸权。

  4. 战争详述

  城濮之战后,晋借城濮之威,长期称霸北方,中原诸侯望风景从。

  楚虽受挫于城濮,一度无力与晋争雄,但城濮之败毕竟属于偏师折衂,井未影响国力,仍然为南方大国。南北两强,虎视中原,势均力敌,不断在争夺和控制中间地带诸中小国家上展开拉锯斗争。

  晋文公以后,襄公继承父业,保持了霸权。但到灵公时,一则年幼,二则昏庸暴虐,晋国君臣不和;而楚成王也在公元前626年为太子商臣所杀,太子商臣即楚穆王。楚穆王乘晋国君臣不和,大力北进,先后灭江、六、蓼。楚大夫范山说:"晋君少,不在诸侯,北方可图也。"正是当时晋、楚两国斗争形势的特点。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又继穆王而立,他重用孙叔敖、伍奢等贤臣,国势更加强大,于是加快了北进与晋争夺中小国家的步伐,并于周定王元年借伐陆浑戎之机,观兵于周疆,向周王室问鼎大小轻重,想取周天子而代之。

  争郑是晋、楚两国斗争的焦点。在城濮之战时,楚西有秦国的威胁,中有宋国的叛楚,所以服宋是当时的主要目标,宋服则可控制中原,而邲战时,秦已与晋国反目,不必再顾虑西方,宋也诚心事楚。惟有郑国挡在晋南下路上,受晋的威胁,对楚叛服不常。楚若能降服郑国,则能封锁晋国南下之路,进而控制中原。所以邲之战前,晋、楚双方围绕郑国展开了长久的争夺。从周匡王五年(公元前608年)到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的三年中,晋四次伐郑,郑服于晋。而从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到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 年)的八年中,楚七次伐郑,郑又转而服于楚。郑国认为:“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①采取了“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的策略,楚强服楚,晋强服晋。这就引发了晋、楚为争郑而爆发的邲(bì,音币)之战。

  周定王十一年(公元前596年)春,楚国准备对郑国进行一次更大的打击,出兵围困郑国。楚连尹襄老将中军,公子谷臣将右军,优孟将左军。经过三个月,楚军攻入郑都,郑伯“肉袒牵羊”,至楚军前卑词请降。郑处中原,为晋、楚必争之地,楚国志在服郑,而不在灭郑,也无法灭郑,所以退军三十里,接受郑国的投降,两国结盟。郑派子良到楚国做人质。楚征服郑国后,即挥师北向,驻军于郔(yán,音延),即郑之廪延(在今河南省延津县北)。郔为城濮之战时晋军南渡之地,楚驻军于此,旨在封锁黄河渡口,一则阻止晋军南下,二则向郑、宋、陈、卫诸国宣示兵威,以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不仅是“饮马于河为名而去。”

  夏六月,晋救郑大军开赴黄河边上。荀林父统率中军,先克辅佐。郤克士会统率上军,士会辅佐,赵朔统率下军,栾书辅佐。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厥为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听说郑国已降楚,两国媾和,晋军将佐就进与退的问题发生了一场争论。中军帅荀林父说:郑国降楚,救助已无济于事,不如等待楚军南归以后,再行伐郑。这也是楚、晋两国争郑的一贯方针。上军将士会赞同荀林父意见,他说:用兵之道,在于观衅而动。楚国没有违反德、刑、政、事、典、礼诸端,无衅可寻,不可以抵敌。晋军应见可而进,知难而退,选择弱而昏昧者攻击。但中军佐先克却大唱反调,说:“成师以出,闻敌强而退,非夫也。命为军帅,而卒以非夫,唯群子能,我弗为也。”②他不听将令,率领所部之军渡过黄河南进。下军大夫荀首认为先縠的部队很危险,遇敌必败,违令之罪,责在先縠。但司马韩厥对荀林父说:“彘子(先克名)以偏师陷,子罪大矣。子为元帅,师不用命,谁之罪也?失属亡师,为罪已重,不如进也。事之不捷,恶有所分。与其专罪,六人同之,不犹愈乎?”荀林父认为有道理,遂率领大军渡过黄河。

  楚军听说晋军渡过黄河,在内部也就战与和的问题产生了不同意见。楚庄王想要退兵,他的爱臣伍参主战,令尹优孟主和。优孟说:“昔岁入陈,今兹入郑,不无事矣。战而不捷,参之肉其足食乎?”伍举反驳说:若战而胜利,优孟就是没有谋略了。若战而不胜,我的肉将在晋军那里,您怎能吃到呢?令尹优孟下令“南辕、反旆”,即掉转车头,大旗反向,准备退兵。

  伍举对庄王说:“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克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适从?此行也,晋师必败。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庄王无言对答,命令尹调转车头北上,大军驻扎在管(今河南郑州市)地待命。

  晋军驻扎在敖、鄗(二山俱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北)。郑国为求生存,希望两强决战,以便择胜而从。特派皇戌为使者,劝晋军对楚作战,说:郑国所以屈服楚国,是为挽救国家的覆亡,不敢对晋国抱有二心。楚国因屡战屡胜而骄傲了,楚军在外数月,也已疲劳,又不设备,请晋军攻击,郑军愿做帮手,楚军一定失败。对郑国的态度,晋军将佐看法也不同。中军佐先縠主战,说:打败楚国、威服郑国,就在此举,一定答应郑。赵括、赵同支持先縠意见,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克敌得属又何俟?必从彘子!”而下军佐栾书则认为,楚自战胜庸国(在今湖北省枝江县东)以来,其君在国无日不教训国人,民生艰难,祸至无日,戒惧不可以懈怠。在军无日不告诫将士,胜利不可仗恃,纣王百战百胜终于灭亡。君臣不骄,军事有备。郑国劝我们交战,我们若胜,他们就会服从我们;我们若败,他们就会服从楚国。是拿我们来占卜啊!不能听郑国的话!赵朔说:栾书说得好,听他的话,能使晋国长久。但是,中军元帅荀林父犹豫不能决断。

  楚军派樊姬来试深晋国军情,说:我军的行动在于抚定郑国,岂敢得罪晋国,请贵军不必久留此地。晋上军将士会回答说:“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与郑夹辅周室,毋废王命!’今郑不率,寡君使群臣问诸郑,岂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先克认为答词诌媚,派赵括重新更改为:寡君派我们把楚军赶出郑国,说:无辟敌!我们不敢违命。

  楚军洞悉晋军将帅不和,又派使者向晋求和,晋国答应了。但在约定了会盟日期以后,楚军突遣许伯、乐伯、摄叔驾单车向晋军挑战,逼近晋军,车右摄叔跳进军垒,杀一人取其左耳,生俘一人而还。晋人分三路追击。楚乐伯射中一麋,奉献于晋追兵鲍癸,鲍癸下令停止追击。

  楚军求和本为懈怠晋军,现在挑战仍在于试探晋军虚实。

  晋将魏犨、赵穿,一个求做公族大夫,一个求做卿,都没有得到,所以心怀怨恨,想要使晋军失败。他们请求向楚军挑战,未得到允许;要求去请盟,被允许了。

  二人走后,上军将、佐士会、郤克指出:大军一定要做好迎战准备,否则必然失败。但中军佐先縠说:“郑人劝战,弗敢从也;楚人求成,弗能好也。师无成命,多备何为?”拒绝做战斗准备。于是上军将士会命巩朔、韩穿在敖山前设七道伏兵,进行警备。中军大夫赵婴齐派所部在河岸准备了船只。

  魏犨先至楚营挑战,为楚将潘尫所驱逐。夜间,赵穿又至楚营,在楚军门之外席地而坐,命部下袭入楚营。楚王指挥左广追逐赵旃,赵旃弃车逃入林中。晋军在魏、赵二人出发后,特派軘车随后迎接。楚将潘尫在追击魏锜道上,望见軘车掀起的飞尘,回营报告说:“晋军至矣!”楚令尹优孟担心楚王有闪失,命令全军出动,布成三个方阵:工尹齐将右矩,唐侯将左矩,向晋军攻击。令尹优孟说:“进之!宁我薄人,无人薄我!《诗》云'元戎十乘,以先行,’先人也。《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薄之也。”楚军迅速进击,“车驰卒奔,乘晋军。”

  在进击中,楚将潘尫所率追击魏犨的四十乘战车也加入了唐侯的右翼方阵。

  晋中军帅荀林父见楚军大举来攻,前有强敌,后有黄河,心中慌乱,竟在中军敲响战鼓说:“先渡过河的有赏!”中、下军混乱中一道涌向河岸,争船抢渡。先上船者挥刀乱砍,船中断指之多,竟至可以捧起。

  晋军向右翼溃败。楚右矩追逐晋下军,左矩追逐晋上军。晋上军因有战备,从容退去。此役晋仅上军未败。

  在晋军的溃散中,晋下军大夫荀首之子知被楚大夫熊负羁俘虏。

  荀首立即率所部族兵,由魏锜驾车,向楚国反攻。下军士卒也多跟随,去寻找知。在反击中,射杀楚庄王的儿子大夫连尹襄老,俘虏楚庄王的弟弟公子谷臣。

  荀首的反击虽为救援其子,但在客观上起到了掩护晋中、下军渡河的作用。

  溃散的晋军,争舟渡河,喧嚣之声,彻夜不绝。有的战车陷入泥坑,无法前进,楚人教他们抽去车前横木。马仍盘旋不进,楚人又教他们拔去大旗,扔掉辕前横木,战车才冲出陷坑。晋军回头对楚人说:“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次日,楚军进驻衡雍,辎重到达邲地。楚王在衡雍祭祀河神,并修筑楚先君的宗庙,向先君庙告捷而后凯旋。

  这年秋,晋荀林父率残兵回到晋国,自请死罪,晋景公想答应,经士贞子谏止,晋景公仍用荀林父为中军元帅。

  邲之战是晋、楚争霸中的一次重要战役。楚胜晋败,郑国自然屈从了楚国。楚庄王为控制整个中原,又进击宋国。周定王十二年(公元前595年)秋九月,楚庄王出师伐宋,经九个月围困,宋国陷入困境,达到了“易子而食,析骨以爨”的程度。而晋不能救,遂于次年三月力尽降楚。宋降楚后,鲁也转而依附楚国。楚又与齐通好。一时中原形势完全落入楚国的掌握之中,楚庄王如愿以偿地取得了中原霸权。

  晋军之败,主要在于将帅不和,指挥不统一。晋为救郑而来,但直到晋、楚两军隔河相望时,晋军统帅还在争论打不打的问题。荀林父提出待楚军退后,再行攻郑,实不失为制郑上策。但此策既不能实行,而全军已渡过黄河。渡河后,中军帅荀林父还举棋不定,明知魏锜、赵旃去楚营挑战,也不做战争准备。楚军攻击,又张惶失计,不思退敌良策,终于导致全军溃败。

  邲战的失败,虽使晋在与楚争霸中暂处下风,但并未损害晋国元气,所以晋国仍然有力量与楚对抗。两国的争霸战争在新的条件下重又展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晋国的曲沃代翼是为转折的起始,天下彻底乱掉
  晋国不是没有强大过,称霸诸侯列国。而是诸侯们,都走得太快了。晋国所在,土地肥沃,丘陵盆地杂居期间,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更重要的是,此地为夏商周发展的渊源所在,开垦千年,与南方之楚国蛮荒之地相比,优势相当明显。这是晋国发展的先天条件。这也是出生在晋国之人,皆有不安分之心的渊源。

  晋国的前期混乱,晋国的中期很混乱,晋国的末期也很混乱。晋国的前半期,自唐叔虞至晋小子侯,17代国君,300多年,比西周王朝还要久,可是比西周的世界还要乱。自晋穆侯开始,晋国的大宗与小宗之争拉开序幕,便彻底的改变了晋国发展的轨迹。

  这种轨迹的转变,伴随着撕扯般的阵阵剧痛,将传统王族子弟拉下神坛,大周王国的子民们,在朝堂储君之争中,渐渐的发现新天地。从曲沃恒叔到晋文公,一百多年间,以小宗之族,篡夺大宗之位,成为晋国正统。晋国历代国君励精图治,以宝器贿赂周王室,终于建立上中下三军,虽为三军,却比周天子六军之战斗力更强。嫡长子继承制,在晋国的内乱中,被彻底的破坏。晋国成为突破周天子分封制度的尝鲜者。

image.png

  晋国的曲沃代翼是为转折的起始,而晋献公之屠戮四代亲族,则是为晋王国之强盛奠定终极转折,其中最为核心的变化,即是不再任人唯亲,王室贵族虽仍在朝中为官,但若没有真本事,绝难进入国君身边。大量的有才之人,开始进入晋国朝堂,他们影响后世数千年,晋国在这个举措上,比春秋战国任何诸侯都走得更快,走得更远,他们集聚在朝廷之中,成为智慧与阴谋并存、军权与政权并行的卿大夫集团,也就是晋国的六卿团队。他们在晋国中后期的乱局中,扮演着重要的力量,韩赵魏三氏,历经百年耕耘,终于颠覆正统,瓜分晋国,亦是大宗与小宗之争的继续演变。

  曲沃以小宗之力,篡夺晋国正统,便是完全摆脱周礼制度的束缚,开始大张旗鼓的扩张领土,灭荀国,董国,贾国,杨国,虢国、虞国等数十诸侯,到晋献公之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诸侯列国在晋国兵锋之下,几欲无法喘息。而当年气势汹汹的犬戎部族,自晋献公而后,可以说基本上被赶出晋国疆域。天下诸侯,亦开始学习晋国之政治,大肆任用人才团队。

image.png

  自晋襄公到晋静公,又是漫长的两百多年,在诸侯列国纷争不断,周天子权威不再的时候,即便是如何强大的齐国,纵横捭阖之间,触角也未能伸及晋国疆域。就算是霸气的楚国,与晋国争霸,却也没有占据多少上风。至于后来崛起的西锤秦国,就在这衰败的几百年间,竟在晋国的压制下,几欲无法东进。

  也就是在这两百多年间,天下诸侯渐变,周王国八百诸侯,终于在称霸的战争中没落,仅存不到数十诸侯存世,大国诸侯之霸权,亦从晋国开。后世有说法,“晋存则礼乐秩序尚存,晋亡则礼乐秩序并亡。”晋国的存亡兴盛,几乎伴随着整个大周王国的发展,周幽王惨死而后,晋文侯助周平王东迁复国,晋国以天子之名,征讨四方。可以说,东周前期的稳定,基本上完全就是依靠晋国的坚持,才促成诸侯们遵循周礼,不致于觊觎天子权柄。当晋国三分,韩赵魏鼎立,战国七雄崛起,天下也才是彻底乱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湛阪之战事件经过,造成哪些历史影响?

  公元前572年晋悼公继位,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一时间霸业复兴。晋悼公去世后,其子晋平公继位。晋平公元年(公元前557年),晋联合诸侯攻伐与楚国结盟的许国(都叶,今河南省叶县叶邑镇),驻军函氏(许地,今叶县北)。

  晋将中行偃率晋军攻楚,楚公子格率楚军迎战,两军战于湛阪(今平顶山市区湛河以北、西高皇旧村以北至北环路一带擂鼓台及落凫山南伸之慢坡),楚军大败南逃。晋军追击至楚国方城(方城,一说是山名,今桐柏山;一说是楚长城,今河南方城至泌阳间。方城之内为楚国腹地),侵取方城之外的领土,攻取诸城邑后,然后回军再次讨伐许国,凯旋而归。

image.png

  晋胜楚后,又多次同吴国会盟,使楚腹背受敌,再无力与晋扰争。晋也因国内六卿专权,互相争斗,不得已对外罢兵。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宋国向戎与晋赵武、楚屈建友好协商后,倡议弭兵,晋、楚、齐、秦等13国响应,在宋会盟。此后5年,中原各国无战争,晋楚争霸也就此结束。

  战役影响

  湛阪之战的象征意义绝对不可小视:晋国军队侵入楚国本土,这是晋文公时期也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这也是继前583年的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前572年焦夷之战后,晋国军队第三次侵入楚国本土,可见楚国此时的战略退缩到了何等地步。因此,此后一段时间,晋国基本很少考虑来自楚国的威胁,而主要任务就转变为如何稳定中原局势、维持国家霸业了。

  晋楚湛阪之战,是春秋时期483战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战。晋楚两国从晋文公、楚成王以来,为争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进行长达80年的争霸战争,可谓战无虚日,给中原各国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万分疾苦。晋楚湛阪之战,楚军大败南逃,晋军乘胜追击,至方城大获全胜。湛阪之战后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于晋楚均已疲惫,形成均势,两霸从心理上急于相安,经过两次弭兵大会,形成近半个世纪的相对稳定局面。使中原政治军事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促进春秋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在高校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对此役多有叙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前557年,晋将中行偃率晋军攻楚,楚公子格率楚军迎战于湛阪,楚师大败南逃。晋军接着侵袭楚国方城(方城,一说是山名,今桐柏山;一说是楚长城,今河南方城至泌阳间。方城之内为楚国腹地)之外的领土,攻取诸城邑后,然后回军再次讨伐许国,凯旋而归。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