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莫多战役

"

  此战,清军斩首2000余级,生擒百余人,噶尔丹仅率数骑逃脱,其妻阿努中枪死。从此,噶尔丹一蹶不振,无力发动分裂战争。昭莫多之战后,康熙帝率中路清军返京,命费扬古驻守科图清军取胜的成功之处:一是出兵迅速,攻其不备。二是巧妙部署,出奇制胜。三是后勤保障充分。

昭莫多战役

昭莫多战役——清军与准噶尔军的关键一战

揭秘:昭莫多战役始末

  面对势如虎狼的噶尔丹,朝廷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的人提出西北路途遥远,兴师前往未必能够将其剿灭,主张先不行动。康熙皇帝坚决反对这种意见,指出只有边境安定,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决不能苟图一时安稳,他决心亲征。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二月,康熙皇帝组织两路大军,以和硕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长子胤褆为副统领,由内大臣佟国纲、佟国维任参赞;以和顺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以和硕简亲王雅布和多罗信郡王鄂扎为副统领,由内大臣索额图明珠和阿密达等担任参赞。

  康熙皇帝本人则于七月十四日率禁军由京师起程,十日后驻扎在博洛和屯,以统筹全局,就近指挥前线战役。起程前,康熙皇帝已经感冒,在前往博洛和屯的途中,病情更加严重。在大臣们的恳请下,他决定暂且回京,但前线作战的具体部署依然由他决定。清军分两路出发后,按照各自预定的路线行军。左路军副将胤褆由于听信他人谗言,同福全关系不睦,并私自向康熙皇帝陈奏告状。

  康熙皇帝担心胤褆在军中扰乱军心,便立即下令将其调回京师,另派康亲王杰书率军与福全会合。由于几天的耽误,延误了左路军北上的时间,导致常宁率领的右路军孤军深入,在乌珠穆沁同克什克腾旗交界处遭遇噶尔丹军队后,不敌对方攻击,向南退却。噶尔丹趁势继续用兵,占据了乌兰布通,距离福全军仅三十里。康熙皇帝得报后,命令常宁速去与福全会合,于乌兰布通夹击噶尔丹;同时命杰书率兵西进,驻扎于归化城,切断噶尔丹西退的途径。

  此时,噶尔丹受到清军左右两路的夹击,但是他依仗着乌兰布通的有利地形,在山林深处安营扎寨。战前,噶尔丹设计了“驼阵”,即将上万头骆驼的腿捆绑起来,用湿毛毡蒙上,作为掩体,士兵则从缝隙中发射弓箭和枪炮。凭借着这样的驼阵,噶尔丹能攻能守。战争开始后,驼阵果然起到了显著的效果,清军使用弓箭、火铜攻击都毫无效果,而自身又缺乏掩体的保护,伤亡惨重,佟国维在冲锋中阵亡,前锋参将格斯泰和前锋统领迈图也在战斗中牺牲。康熙皇帝得知前线被困于“驼阵”,即命费扬古率八旗炮兵营携红衣大炮等急赴参战。

  在大炮的攻势下,骆驼纷纷扑地,噶尔丹的工事被毁,清军趁势发动冲击,噶尔丹惊溃败退。次日,噶尔丹组织部队北撤,并派济隆活佛携请罪书前往清军营地游说,表示再不进犯喀尔喀。福全中了噶尔丹的缓兵之计,命令自己的部队和其他各路军停止进攻。康熙皇帝得到前线捷报后,下令追敌,不留后患。五六天后福全接到康熙皇帝的命令时,噶尔丹已经率残部远退,追敌已经来不及,就这样乌兰布通大捷的胜利成果功亏一篑了。

image.png

  乌兰布通战役后,噶尔丹率残部两千余人回到了科布多,此时他的营地和妻子家眷已经被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洗劫一空。但噶尔丹依旧贼心不死,一面休养生息,以图将来东山再起;一面争取沙俄的支持。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康熙皇帝多次约噶尔丹参加会盟,以调节准格尔部同土谢图汗等部之间的矛盾。而噶尔丹拒不接受清廷的邀请,反而蛮横地要求清政府交出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不然将继续用兵喀尔喀。

  次年,噶尔丹自认为兵力充足,再次向喀尔喀蒙古进攻,并扬言在冬后进攻漠南。康熙皇帝召集了朝中三品以上的武官,共商征剿方案。许多大臣主张距离太远,沙漠地带运送武器粮草都实为不易,劝康熙皇帝不要轻举妄动。将军费扬古则主张出兵进剿,认为若不尽早根除噶尔丹,北部边疆必定后患无穷。经过多次听取大学士意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讨论,康熙皇帝决定再次率兵亲征。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二月,康熙皇帝下令兵分三路,其中,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东路军由兴安岭克鲁伦河进发;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率西路军从宁夏越过沙漠沿翁金河北上,切断噶尔丹的退路;康熙皇帝则亲率中路主力军,出独石口至克鲁伦河,协同东西路军夹击作战。康熙皇帝率领的中路军在无边无际的沙漠和草原上行进数千里后,经过五十九天的艰苦历程,终于在五月初五从科图逼近噶尔丹。

  西路军途径的草地被噶尔丹焚毁,只能迂回前进,因此行程速度受阻;东路军也未按时到达预定地点,这就给中路军带来不利态势。此时又有传闻沙俄出兵来援,大学士伊桑阿担心中路军遭敌方夹击,建议康熙皇帝率中路军后撤。康熙皇帝严加斥责了这种畏战惧敌的言论,表示此次亲征一定要歼灭噶尔丹。经过分析讨论,康熙皇帝下令中路军继续前进,并将队伍分成两路,一路占据克伦和左岸的山麓高处,佯作大部队将从那里经过,然后自己率另一路争先据河,并于克鲁伦河一带夹击噶尔丹。

  噶尔丹原本并不相信康熙皇帝会亲征,当他从清军放回的俘虏口中得知康熙皇帝确已亲征,便到高山上向远处望去,发现“御营黄幄龙纛,环以幔城,又外为网城,军容山立”,遂命部下抛弃庐帐、兵器,连夜逃窜。康熙皇帝率兵渡过克鲁伦河后,抵达巴彦乌兰,结果却扑了个空,便又立即率三名总兵,挑选精兵轻骑,对噶尔丹猛追不舍。同时令费扬古率西路军疾驰至昭莫多设伏堵截。

  康熙皇帝带领的轻骑连续追击了五天,但是由于粮饷供应不续,不得不停止。费扬古则督兵星夜奔驰,终于在五月十三日赶在敌人之前到达昭莫多。紧接着,费扬古按照康熙皇帝的部署,命一部分旗兵下马步行,在昭莫多东部列阵;同时令骑兵主力隐蔽在图拉河对岸的密林中。布阵完毕,噶尔丹的部队已经行至距离昭莫多三十里的地方,费扬古便派出四百骑兵迎战,用且战且退的方式将其引至昭莫多。

image.png

  噶尔丹一路直追,想最终在昭莫多猛扑清军各制高点,清军则以子母炮等予以还击,在整日的激战之后,双方胜负难分。这时,费扬古发现噶尔丹军后阵一直没有动静,断定是家眷和牲畜等,于是又派出一支精骑兵前往袭击。这一招令噶尔丹军营大乱,清军立即趁机四面出击,杀敌三千余人,俘获人畜无数,噶尔丹爱妻阿奴也被斩杀。噶尔丹见大势已去,便自率数骑逃跑。康熙皇帝的此次亲征,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五月十八日,得昭莫多捷报传来,康熙皇帝决定班师回朝,命费扬古驻守喀尔喀招降噶尔丹及其残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昭莫多战役的过程如何?准噶尔部会为什么会大败于清军?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朝与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战于昭莫多,这场战役是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唯一一次亲征,并歼灭了噶尔丹的主力,史称“昭莫多之战”。准噶尔部属于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居住在今新疆西北一带。噶尔丹本与清朝有着频繁的马市,清初在平定国内叛乱的战争中对战马的需求量很高,而噶尔丹为了发展当地生产,因此对与清朝的马市十分热衷,曾出现“千余人或数千人,连绵不绝”的场景。但是随着清朝陆续平定 “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对马匹的需求也减少,因此清政府下令限制马市的谕令,这对噶尔丹来说无疑是重大打击。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噶尔丹在未经清朝同意的情况下强行遣使入京,从此双方关系恶化。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侵占喀尔喀蒙古,并在漠南地区与清朝发生激战,这场战役双方都损失惨重,未能分出胜负,是昭莫多之战的前奏。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五月十三日,清军与噶尔丹在昭莫多交战,昭莫多之战由两场战役组成:清军的追击战和双方的主力决战。此前,噶尔丹生计离间蒙古各部与清王朝的关系,遭蒙古王公告发后,清廷将计就计,令蒙古各部假意与噶尔丹结盟,趁机派兵攻打噶尔丹。此役康熙皇帝不顾朝廷主和派的反对,任命费扬古大将军为征讨厄鲁特军队的前敌总指挥,“悉以西路军,令其统领。”康熙皇帝十分重视与噶尔丹的这张战役,其后他亲政噶尔丹,分兵三路对噶尔丹军进行夹攻。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五月三十日,清朝西路军与败逃的准噶尔但军队相遇至昭莫多附近,展开了一场正面交战。此时的厄鲁特军因连日连夜赶路而疲惫至极,加上路上粮食供应不足,因而战斗力较差,而清军却是以逸待劳,最终厄鲁特军队被击溃,逃跑者或被清军追杀,或跌落悬崖致死。噶尔丹部众大多降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其在众叛亲离,进退无路的困境下,服毒自杀。昭莫多之战清军共杀厄鲁特军二千余人,俘获数百人,取得了一场大胜。

  昭莫多之战最终以清军大胜告终,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便是双方力量过于悬殊。昭莫多一役清军共出动七万五千多人,而一般认为噶尔丹军的人数仅在五六千左右。其次便是双方在指挥上的差距,噶尔丹对康熙皇帝率部亲征并无察觉,因此匆忙应战。而清军在逼近昭莫多的途中以逸待劳,主动出击,厄鲁特军慌忙逃跑。再次与康熙皇帝的谋略不无关系。当时朝廷主站者甚少,康熙却能不顾朝臣反对,坚决派兵出征,并怒斥进军途中建议撤退的大臣。同时,康熙知人善任,他任命费扬古为前敌总指挥,后者在作战指挥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昭莫多战役战况如何?发生的地点在哪里?

  1690年,准噶尔汗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之战被清军暴揍,损失大半主力,战败后逃往科布多(今蒙古吉尔格朗图)。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噶尔丹还没倒,但是已露颓相,以往那些被他征服的哈萨克、青海等部都投入清军阵营。噶尔丹的势力遭到严重的削弱,暂时安静了一段时间。

image.png

  乌兰布通之战后,康熙为巩固蒙古地区的统治,防止噶尔丹卷土重来,于第二年亲临多伦诺尔(今内蒙古锡林格勒盟多伦)召集蒙古、内蒙古王公贵族会盟,喀尔喀蒙古归附,坚定地站到了清朝一边。

  噶尔丹可以说也是位和康熙棋逢对手的雄主,在其继位以后,对内平叛,对外东征西讨,战无不胜,哈萨克、喀尔喀等都被他搞定,鼎盛时期控制的领地约七百万平方公里。这样的人物,必然不会那么容易就服输。

  1695年冬,噶尔丹率3万人马沿克鲁伦河而下至河源处屯聚,在巴彦乌兰(今蒙古温都尔汗以西、达尔汗以北)到处抢夺劫掠。

  康熙当然也不会放过噶尔丹这个心腹大患,1696年二月,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大军兵分三路,康熙自领中路约3万人,主要是驻守京师的八旗营和火器营,从独石口(今河北赤城北)北出。

  西路军分别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和振武将军孙思克统领,约4万人,从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宁夏(今宁夏银川)北上,在翁金(今蒙古海尔汗杜兰西)会合。

  东路军约万人,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统领,兵力主要来自盛京、黑龙江、宁古塔、科尔沁。大军翻过大兴安岭,沿克鲁伦河向西进发。

image.png

  三军约定日期在土喇(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会师,然后合击噶尔丹,但是西路军的孙思克部虽然距离看起来更近一些,但是路是最不好走的,不是高山(阴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就是沙漠戈壁(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中央戈壁等),要么翻山越岭,要么穿越大沙漠,而且还得应对极端的气候条件,其难度可想而知。

  孙思克部果然在穿越大漠的时候,遇到恶劣天气,行军缓慢。在翁金等待多日的费扬古等孙思克赶到,立刻改变计划,从孙军中挑出四千精锐会同其部急行军,并报于康熙。为协调各部,康熙放慢中路行军速度。

  分进合击之策虽然威力大,但是各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极高,尤其是在信息传递效率很低的古代,稍有不慎可能全盘计划都会落空,更有甚者可能会被各个击破。就像明朝和后金之间的萨尔浒战役,明朝使用的也是分进合击之策,因为协调不到位、信息不畅,虽然总体兵力占优势,结果却反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大败而归。

  康熙率领的中路军走了差不多3个月,于5月初到达克鲁伦河,噶尔丹猝不及防,遥望清军势大,遂撒开丫子逃命。在清军的追击下,噶尔丹仓皇逃窜,被赶来的西路军费扬古诱至昭莫多。

  昭莫多在如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以南约45公里的宗莫德市, “昭莫多”在蒙古语里是大树林的意思,资料中这么描述的 “其北大山,千仞壁立,山下平川广数里,林木断续,有河流其间,曲折环绕,其南山差低于北,渐陁而下,有小山横焉,战地也。”这里的山就是平均海拔约为2000米的肯特山, 昭莫多东边是丘陵,西边有河流。

  肯特山脉位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侧,蒙古民族的诞生地,蒙古人的祖先就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诞生的横扫欧亚的成吉思汗,年少时被仇家追杀,就是得到肯特山的庇护才活下来。可以说肯特山是成吉思汗心目中的圣山,统一蒙古高原后的成吉思汗多次回肯特山祭拜。肯特山因此也被称为“金色圣山”。传说成吉思汗死后,就葬在肯特山。

  清军在山头居高临下,噶尔丹相当勇猛,骑兵下马,率军猛攻。双方激战半日,打得难解难分不分胜负。清军出奇兵攻噶尔丹侧翼和后部辎重,配合正面主力。噶尔丹军大乱,遂溃败。噶尔丹只带十数骑逃脱,但是他的妻子阿奴死在乱军之中。

  昭莫多之战,噶尔丹大败。噶尔丹后来又派人偷袭翁吉(今蒙古阿尔拜赫雷东南)清军粮草基地,又被清军打爆,彻底失去了和康熙对垒的资本。

  趁其病要其命。1697年,康熙又亲临宁夏,指挥清军征讨噶尔丹。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被清廷策反,一代枭雄噶尔丹无奈之下喝药自尽,其部降清。至此,让康熙寝食难安的准噶尔叛乱,终于被平定。

  昭莫多之战,噶尔丹之所以失败除了兵力上的劣势外,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

  一、警惕性不足,存在侥幸心理,对清军的情报工作不到位,竟然对康熙御驾亲征毫不知情,认为清军不会远涉大漠来攻打他,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二、战场指挥出现失误。敌强我弱,敌进我退,开始的时候知道打不过就逃,其实是对的。但是后来竟然中了清军的诱敌之术,而且还舍弃骑兵,下马步战,仰攻高地,有点不可思议,按说噶尔丹身经百战,不至于犯下如此错误,他却偏偏就犯了。

image.png

  噶尔丹的平定,使得漠北的喀尔喀蒙古重新回到清朝的控制之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昭莫多战役中,为什么说噶尔丹不仅仅输在军力,更是输在人心

  昭莫多之战是发生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康熙率领清军在昭莫多以伏击大败卫拉特蒙古准噶尔军噶尔丹的关键一战。此役之后,噶尔丹的精锐部队全部丧失殆尽,以后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历时近10年的叛乱终于得以平定,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清朝

  在交战之中,噶尔丹在漠北以逸待劳,形势原为有利;清军劳师远袭,形势原本不利。噶尔丹占据了天时和地利,但是丢掉了“人和”,所以交战结果是清军大获全胜

  ”毅说人文与历史”纵观昭莫多之战康熙全胜,而噶尔丹全失败,主要原因有军力的差距——康熙有强大的军队,国力做后盾,在军事行动中占得先机并一直掌握主动权;相形之下,噶尔丹薄弱的军力和经济在清军面前处于弱势,所以噶尔丹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也有经济的差距——清朝地域庞大、经济发达,而噶尔丹则偏安一隅,经济只依靠游牧民族单一生产经济;更主要的是有人心的得失——噶尔丹“失道者寡助”,康熙“得道者多助”。

image.png

  让我们来对比一下双方的军队数量

  清军分为三路大军,东路军由将军萨布素率领关东的骁勇之师,共计一万人左右;西路军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统率两万四千人左右;中路军则是由康熙皇帝直接率领,总共有三万多人。三路大军合计共约七万人左右。反观噶尔丹,则兵力不足万人人。如史书《清实录·圣祖实录》记载:“闻噶尔丹部落,不过五六千人。”。清大将军费扬古在上奏给康熙的奏折中提到:“噶尔丹率贼万许人。”考虑到费扬古应该有夸大的成分以邀战功,所以噶尔丹的军队应该不过万。

  清军将领那时已经配备了望远镜,而清军的武器除了传统的冷兵器戟、刀、枪、剑外,还有相当规模的热兵器——大炮,据统计有100多门大炮在昭莫多战役中大发神威。但是噶尔丹的武器还是停留在成吉思汗时代的弓箭和草原佩刀,这火力对比,高下立判。

image.png

  清朝是一个地域庞大、经济发达的中央集权封建大国,且康熙年间经济达到了清朝的顶峰,所以康熙是以雄厚的国力作为后盾打昭莫多战役的。而噶尔丹则是偏安一隅的地方割据政权,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游牧民族单一生产经济阶段。从零星的不同时期的噶尔丹史料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来噶尔丹部的贫穷:“稍有驼马,绝无牛羊。”,“骆驼牛马千余计,敝坏,绝无羊群。”,“不得已,掘土中所产物以食。”

  组织和后援方面比较

  康熙是动员全国力量来打这一战役。康熙大帝不但御驾亲征,还调动了八旗的所有精锐,外加内蒙古、喀尔喀蒙古部队中的骁勇善战之师。为了鼓舞士兵士气,解决其后顾之忧,康熙颁布诏书:“凡从征阵亡士兵,除照常给身价外,护军则赐一子为七品官食俸禄;骁骑则赐一子为八品官食俸禄,如无子,则照本身钱粮,给其遗孀妻终老。 所借公库官银,另外宽恤。”这样清军在大战时,便可破釜沉舟,拼死一战。康熙帝还在各省招募战马,“愿急公捐马驼者,皆定例拟议。罪人内有愿急公者,亦准其捐马驼赎罪。”这样一来,战马充盈,可以随时补充战时损耗。

  得人心者得天下——康熙“得道者多助”,噶尔丹“失道者寡助”

  噶尔丹部落没有稳定的后方补给,所以就“打到哪,抢到哪”,噶尔丹行军至喀尔喀纳木札尔陀音时,纵兵抢劫,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牧民苦不堪言,所以噶尔丹后来的阴谋“阴遣使诱内蒙各部叛归已”就胎死腹中。除了对其它部落残忍,噶尔丹对自己部落的人也是相当残忍,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噶尔丹残忍地杀害了自己族人的妻女,小孩子和有残疾的人,这样他自己的士兵都对他都有怨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于是噶尔丹就成了孤家寡人了。

  而反观康熙帝,对敌后方的“宣传工作”还挺到位,他给噶尔丹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的诏书中说,本次战役只针对噶尔丹一人,你们诸地的牧民们可以照常放牧,不必惊慌,这样就水到渠成地瓦解了噶尔丹部落的后方军心。昭莫多之战的前身是乌兰布通战役,在那一役中,康熙的清军彻底打垮了噶尔丹部队的人心,士兵普遍心灰意冷,士气衰竭、沮丧。有史书记载,噶尔丹降臣说道:“我等会于乌兰布通时,即以畏慑。今来此克鲁伦、土喇,我厄鲁特倾国之人皆豫知灭亡,惟噶尔丹一人以为不然,犹妄言有成。”在昭莫多战役失败后,噶尔丹仓皇逃命,连他手下的士兵都讥笑他“你也有今天“。

  昭莫多之战再次阐释了孟子的千古名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昭莫多之战对清朝意义重大,康熙不仅打垮了噶尔丹精锐,还让历时近10年的噶尔丹叛乱终于得以平定,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清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从此,噶尔丹势孤力穷,历时近10年的叛乱终于得以平定。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清朝。噶尔丹在漠北以逸待劳,形势原为有利;清军劳师远袭,形势原本不利,但交战结果,清军却大获全胜。这一胜一负,双方在作战方面均有其深刻的经验教训。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