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架原意为“叉子”,最后如何演变为基督教信仰的标记?

  十字架,源自拉丁文crux,意为“叉子”,原是一种处死犯人的残酷刑具,流行于古罗马、波斯帝国迦太基等地,通常用来处死叛逆者和奴隶等。后演变为基督教信仰的标记,象征着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受难死亡,救赎罪人,代表着爱与救赎。于公元431年开始在基督教会中出现,公元586年开始被立在教堂顶端。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历史

  十字架原是一种处死犯人的残酷刑具,流行于古罗马、波斯帝国和迦太基等地,通常用来处死叛逆者和奴隶等。

  形状

  在历史上,十字架的形状曾出现过多种。拉丁十字为纵长十字,这是罗马天主教通用的十字形状。希腊十字为正十字,现在东正教用的正是这种十字。此外还有洛林双十字、马耳他燕尾十字、圣安德烈斜十字、圣安东了形十字等。

image.png

  规定

  作为基督信仰的标志,十字架可树立于教堂上、挂于礼拜场所内,但必须符合建设规范,以安全为主,亦可悬于家中。教徒也可以将小十字架挂在胸前,以表示自己的基督徒身份,而在胸前佩带的大十字架,则是主教职权的象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