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为何统治者不去效仿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为何统治者不去效仿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来削弱诸侯们的实力?今天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其中原因,给大家一个参考。

  先说“推恩令”,这个阳谋的基本逻辑是:要求诸侯将诸侯国分成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而不是由长子一个人继承所有封国。这样,一个诸侯国被分割成几个部分,等于各个部分的实力被削弱,于是就无法与中央抗衡。那些不是长子的人得到了封地,也会因此而感激皇帝

  这么一看,推恩令一边削弱了当地的力量,一边又赢得了许多王侯的支持。岂不是一举两得?

图片.png

  哎,此举是一石二鸟没错,但是别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世界上的事情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只有正反两方面的,唐朝末年的形式和汉武帝时期大不一样。那些非嫡长子得到了封地,很高兴;但原来应该得到全部封国的嫡长子们呢?

  当嫡长子们的权益被削弱时,他们真的无动于衷吗?都是深宅大院里勾心斗角成长起来的千年狐狸,谁还看不懂那些小把戏?

  遭受损失的长子之所以没有造反,第一是因为封地没有完全取消,还有一部分保留下来;第二,是他们的兄弟们得到了封地,他们很高兴,而长子自己是少数派。但是比这些原因更重要的是,那时候以中央政府的实力,这些诸侯没有抗衡中央政府的力量。

  汉武帝继承了几代人的积蓄,大力提拔卫青等基层武将,获得了绝对的权威,对当地有着压倒性的优势。这才是“推恩令”成为“无解阳谋”的真正原因!

  追溯到唐朝末年,也不光是唐朝末年,包括东汉末年、清朝晚期都是一样的情况,中央早就已经压不住地方了。

图片.png

  唐末,藩镇割据。于是皇帝学着汉武帝的样子,下了一道赐恩的命令:诸位藩镇和节度使,请把你们的封地、权力、财富都平均的分给你们的子孙。

  这么做必然引起嫡长子们的反感,可是嫡长子看着弟弟们兴高采烈的样子,又不能直接提出反对。那就干脆提出造反算了。正所谓“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躺在父亲的功劳簿上吃老本也不算什么本事。好男儿当志在四方,得到更多的土地和财富,更何况唐朝已经走向末路,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于是最糟糕的情况出现们,嫡长子和次子、庶子们高高兴兴,成群结队,直接攻下长安城。大唐连面子上的体面都维持不住,当场灭亡。

  所以说,不管是阳谋,还是阴谋,本质上都是实力的较量,缺少了实力,什么计谋都显得不堪一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