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越世俗,爱越千年:陈维崧与徐紫云的生死绝恋

  在明末清初的文坛与梨园间,一段跨越性别与世俗的恋情如暗夜流星,照亮了封建礼教的重重帷幕。陈维崧,这位被誉为“明末清初第一词人”的文学巨匠,与冒襄家班名伶徐紫云之间,上演了一出缠绵悱恻、生死不渝的爱情传奇。他们的故事,不仅超越了时代的偏见,更在文学与艺术的交织中,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

  一、初遇:梅花影里定情深

  顺治十五年(1658年)冬,34岁的陈维崧因科举失意,飘零至如皋水绘园,投奔父亲陈贞慧的老友冒襄。在这里,他邂逅了年仅15岁的徐紫云。紫云字九青,号曼殊,出身贫寒却才情出众,善歌箫、工旦角,容貌秀丽如女子,性格温柔体贴。陈维崧初见紫云,便被其“横波漾清丽”的容貌与气质所吸引,写下“阿云年十五,姣好立屏际。笑问客何方,横波漾清丽”的诗句,倾吐倾慕之情。

  冒襄为促成这段姻缘,曾佯装大怒,将紫云绑缚欲杖责。陈维崧情急之下,跪求冒襄之母说情。冒襄趁机要挟:若陈维崧能一夜作咏梅诗百首,便将紫云送还。陈维崧挑灯苦吟,终成百咏,冒襄读罢击节称赏,笑遣紫云侍奉左右。自此,两人形影不离,常携紫云徘徊于暗香疏影间,情愫日深。

image.png

  二、相守:六年孤馆伴灯前

  在水绘园的六年时光里,陈维崧与徐紫云朝夕相伴,情投意合。紫云不仅照顾陈维崧的生活起居,更成为他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陈维崧为紫云写下大量诗词,如《惆怅词二十首·别云郎》中“旅愁若少云郎伴,海角寒更倍许长”“独坐待君归未归,不归独坐到天明”等句,字字含情,句句泣血,道尽相思之苦。

  紫云虽为男儿身,却因容貌秀丽、才情出众,被文人墨客争相题咏。王士祯曾戏作《紫云曲戏代其年》:“黄金屈膝玉交杯,坐烬银荷叶上灰。法曲只从天上得,人间那识紫云回。”冒襄亦在诗中赞道:“陈子奇才乱典坟,陈子痴情痴若云。世间知己无如我,不遣云郎竟与君。”这段恋情,不仅为文人雅士所倾倒,更成为当时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

  三、离别:泪洒江南月不明

  然而,世俗的压力与现实的无奈,终使这段恋情历经波折。紫云虽对陈维崧情深意重,却因家庭逼迫,不得不于康熙七年(1668年)成婚。陈维崧在紫云洞房花烛夜,写下《贺新郎·云郎合卺为赋此词》:“小酌荼蘼酿。喜今朝,钗光鬓影,灯前滉漾。六年孤馆相偎傍。最难忘,红蕤枕畔,泪花轻飏。”词中既有对紫云新婚的祝福,又暗含离别的哀伤,读来令人动容。

  紫云婚后,仍与陈维崧保持亲密关系。康熙七年春,陈维崧携紫云私奔北上京师,后辗转至中州(今河南),度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生活。其间,陈维崧为紫云作《紫云出浴图》,遍求名士题咏,共有74人题诗153首、词1首,卷中充斥着“莫怪君王勤割袖,漫同罗倚浣春纱”等缠绵诗句,成为文坛一大盛事。

  四、诀别:黄土鸦鸣白杨风

  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明,32岁的徐紫云因病去世,给陈维崧带来沉重打击。他写下《摸鱼儿·清明感旧》:“正轻阴做来寒食,落花飞絮时候……许多流莺声细,似啼猿,楚峡嘹唳。空伴唐陵汉寝,都一样、凄凉野田里。黄土鸦鸣,白杨风起。”词中以“黄土鸦鸣”“白杨风起”等意象,渲染出无尽的哀思与凄凉。

  紫云去世后,陈维崧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常睹物思人,泪洒青衫。他在《中元感旧》中写道:“夹路旛竿,盈城梵呗,分明元夜灯市……天与玉容争淡,烟飘粉裙偏丽。”字里行间,满是对紫云的思念与不舍。三年后,陈维崧被召入翰林院,参修《明史》,却因思念成疾,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溘然长逝,终年57岁。

  五、余韵:千古绝恋照人间

  陈维崧与徐紫云的爱情故事,不仅超越了性别的界限,更在封建礼教的重重束缚下,展现出人性中最真挚、最纯粹的情感。他们的恋情,被后世文人墨客反复吟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段不可磨灭的传奇。

  旅顺博物馆藏《紫云出浴图》卷,见证了这段恋情的辉煌与沧桑。图中紫云穿水碧衫,支颐坐石,神情骀宕,若有所思,成为后世想象这段恋情的经典形象。而陈维崧为紫云所作的诗词,更是字字珠玑,句句含情,成为中国古代爱情文学的瑰宝。

  陈维崧与徐紫云的爱情,如同一曲跨越时空的恋歌,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不息。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爱无畏艰难,无关性别,只要心中有爱,便能超越一切世俗的偏见与束缚,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