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城困局:关羽突围失败的深层剖析
2025-10-17 10:12:41 武圣人 张飞 刘备 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在襄樊战场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后,因后方荆州失守被迫退守麦城。这座位于湖北当阳的古城,最终成为这位“武圣”的殒命之地。历史记载中,关羽曾试图突围却遭东吴伏击,其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一、地理困局:麦城成为“死亡陷阱”

  麦城地处沮、漳二水之间,地势低洼且易遭水患。据《当阳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同治年间,二水多次因暴雨泛滥冲毁麦城东部,使其变为河道。关羽退守时,麦城已非完整城池,仅存长约600米、宽100余米、高30余米的残垣断壁。这种破碎的地形,极大限制了关羽军队的机动性。

  东吴将领吕蒙深谙地理之利,采用“围三阙一”战术:在麦城东、南、西三面布下重兵,仅留北面通道诱敌。关羽若选择突围,必须穿越狭窄的峡谷地带,而吕蒙早已在罗汉峪沟(今远安县城西)设下三道关卡:

  第一道:驴城、磨城遗址附近的伏兵,利用地形限制蜀军行动;

  第二道:临沮要道上的绊马索阵,针对关羽骑兵设计;

image.png

  第三道:罗汉峪沟深处的马忠部队,以长钩套索直接擒获关羽。

  这种“瓮中捉鳖”的布局,使关羽突围路线完全暴露在吴军火力网下。

  二、兵力悬殊:孤军对抗东吴精锐

  关羽退守麦城时,身边仅剩300余残兵。而东吴为擒获关羽,倾全国之力:

  陆逊统率5万大军从夷陵方向合围;

  潘璋率精锐部队截断关羽西逃路线;

  朱然部控制麦城周边所有水源地。

  更致命的是,关羽麾下将士家属均在荆州,东吴采取“攻心为上”策略:

  吕蒙进入江陵后,立即释放被俘蜀军家属,并“抚慰其家,皆令全活”;

  派诸葛瑾孙权手书劝降,承诺“若能归吴,当以公为荆州牧”。

  这种“亲情绑架”与政治诱惑双重施压,导致关羽部下士气崩溃。据《三国志》记载,当关羽派使者探听江陵情况时,吕蒙故意让使者自由往来,使者返回后“士众皆知家门无恙,见使者皆喜,无有斗心”。

  三、战略误判:轻视东吴致命威胁

  关羽的失败,与其对孙刘联盟的错误评估直接相关。他始终将东吴视为“盟友”而非对手:

  外交层面:拒绝孙权为子求婚,辱骂使者为“虎女岂嫁犬子”;

  军事层面:北伐时抽调荆州全部主力,仅留糜芳、傅士仁不足万人守城;

  情报层面:对吕蒙“白衣渡江”的战术毫无防备,甚至在麦城期间仍认为“吴人怯战,必不敢追”。

  这种战略短视,使关羽陷入两线作战的绝境。当曹操徐晃增援樊城时,关羽尚可凭借水军优势周旋;但东吴偷袭荆州后,其军队瞬间失去根据地,成为“无根之水”。正如司马懿所言:“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

  四、突围尝试:血色罗汉峪的绝唱

  历史记载中,关羽并非坐以待毙。在麦城被围七日后,他采取“声东击西”之策:

  佯攻东门:命周仓率50人猛攻吴军防线,吸引注意力;

  夜袭北门:亲率关平及200余骑兵,借夜色掩护突围;

  小路奇袭:放弃官道,选择罗汉峪沟的崎岖山路。

  然而,吕蒙早有准备:

  在必经之路铺设绊马索,导致关羽赤兔马失蹄;

  埋伏的弓弩手以“箭雨”覆盖突围队伍;

  马忠部队用长钩套索直接擒获关羽父子。

  这场突围战中,关羽展现出“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的忠义气节。据《当阳民间传说》,关羽被俘时仍高呼:“吾头可断,志不可屈!”最终在临沮漳乡(今当阳关陵一带)遇害。

  五、历史回响:麦城遗址的永恒见证

  今日麦城遗址虽已残破,但“东驴西磨,麦城自破”的民谣仍在当地流传。遗址东侧的周仓墓,碑文“汉武烈侯周将军讳仓之墓”无声诉说着那段悲壮历史。从麦城到罗汉峪沟的“回马坡”,沿途的马蹄泉、拖刀石等遗迹,构成一条“三国文化走廊”。

  关羽的失败,本质上是战略误判与地理困局共同作用的结果。他高估了孙刘联盟的稳固性,低估了东吴的野心;过于依赖水军优势,却忽视了陆地突围的复杂性。正如清代学者赵翼所言:“关羽之败,非战之罪,实势之使然。”这座千年古城,至今仍在沮水之畔,诉说着英雄末路的苍凉与无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