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战争发生在1945年9月至1946年11月,是印尼反对由英国、荷兰两国军人组成的“东南亚盟军”武装干涉的战争。1942年3月8日,日本在爪哇战役中取得胜利,爪哇的荷兰官员向日军投降。之后的印尼进入了三年半的日本占领时期。由于日本的占领,印尼的革命成为可能,但若按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设想,真正的印度尼西亚独立就希望很小了。不过,日本人没有能力去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当失败已不可避免时,日本人反而决定放松对印尼人民力量的限制,并于1945年3月宣布组成印尼独立准备调查会,以阻挠盟军的再征服。
米歇尔·阿德里安松·德·勒伊特(Michiel Adriaanszoon de Ruyter,1607年3月24日 –1676年4月29日),又简称米歇尔·德·勒伊特,是荷兰历史上著名且最优秀的海军上将,英荷战争中的灵魂人物,他同英国人和法国人作战,赢得过多场胜利,并从1672年的灾难年中拯救了国家。
他最成功且知名的战役,大概要数1667年的突袭泰晤士河口麦德威了(此战给予英国重大打击,接受荷兰的条件以结束第二次英荷战争)。而他死后,荷兰海军便迅速衰败下去。
此君乃荷兰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海上杀手",也是最令英国佬闻风丧胆的"恐怖者"。他10岁出海,28岁成长为商船船长,后加入荷兰海军,从此于波涛之中"大开杀戒"。他生性勇猛顽强,用兵凶悍狡诈,在与西班牙舰队、英格兰舰队、瑞典舰队及海盗军团的N次海上厮杀中,他屡屡得手,表现出超凡的战术才华,1665年成为荷兰海军总司令。在三次英荷战争和法荷战争中,他指挥荷兰舰队多次将英国舰队和法国舰队打得稀里哗啦(如1666年四天海战、1672年索尔湾海战、1673年特赛尔海战等),1667年他杀入泰晤士河,一路狂飙突进,直接威胁伦敦,吓得英国人胆战心惊!勒伊特取得的海战胜利毁灭了英法军的海上入侵计划,确保了荷兰共和国的生存,尽显"海上马车夫"的风采,他的大名也威震欧洲各国,成为"英国海军之魂"纳尔逊出世之前近代欧洲最出色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海战顶级
高手。1676年4月,勒伊特被派往地中海援助西班牙与法军作战,激战中突然中弹,不久身亡,终年69岁。后世英国海军界把他与二战时期的"狼群教父"、德国潜艇高手邓尼茨海军元帅并称为英国历史上最危险的敌人。荷兰海军统帅,海军上将。出生在西南省一位老水手家庭。11岁就跟随父亲在船上当实习水手。后来凭着足智多谋的本事,被逐级提升。在英西战争中,曾多次同海盗船、私掠船作战。1652~1654年第一次英荷战争期间,作为海军上将马顿·特罗普手下的一员猛将,多次在海上与英国海军交锋,屡建战功。1665年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后,勒伊特作为特罗普的继任者,担任了荷兰海军的新统帅,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他出任荷兰海军舰队司令后,总结几十年的海战经验,认为单凭护航是不能打败英国人的,必须首先集中海军主力打败英国海军舰队,才能赢得这场战争。为此,他利用冬季来临暂时休战的时机,励精图治,训练水兵,重建舰队,使荷兰海军又重新迅速崛起。
1666年 6月,英荷舰队首战英吉利海峡佛兰德附近海域。6月11日,勒伊特统率经过整顿的荷兰舰队(85艘军舰)直趋英伦海岸。当舰队行至佛兰德附近海域时,迎头碰上了由阿尔比马尔公爵乔治·蒙克率领的英国舰队(56艘战舰)。荷兰战舰在勒伊特精心指挥下,立即勇猛杀向英国舰队。经过四日海战,大败英国舰队,使包括"太子"号在内的 17艘英舰沉人海底,多达 8000名官兵阵亡或被俘,勒伊特因此成了荷兰人的英雄。为了给英国以更沉重的打击,勒伊特悉心拟定了偷袭泰晤士河的作战计划。1667年 6月中下旬,荷兰舰队在赖特率领下,以惊人的胆识,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英国家门----泰晤士河。随后溯河而上,炮击并占领了希尔内斯炮台,冲进查塔姆基地,焚毁英舰 8艘,然后带回一艘"皇家查理"号作为战利品返航。勒伊特这次成功的偷袭,震动了英国朝野,也促使英荷双方于 1667年 7月 21日签订了《布雷达和约》,从而结束了第二次英荷战争。荷兰政府为表彰勒伊特的功绩,决定赐给他一个价值 2.5万千盾的金杯。
《布雷达和约》只给英荷之间带来 5年的宁静。1672年3月,英王查理二世与法国结盟,发动了第三次英荷战争。在法国陆军占领荷兰部分领土的同时,英法又组成联合舰队,准备从海上进攻荷兰。为了保卫祖国,勒伊特以 65岁高龄重新出任荷兰舰队司令。他决心乘敌人准备尚未就绪之机,首先发起攻击,并把强大的英国海军作为打击的重点。1672年6月7日,勒伊特率领一支庞大的荷兰舰队,直扑位于英格兰东南的索尔湾锚地,袭击集结在这一地带的英法联合舰队。勒伊特以一部分兵力紧紧钳制任法国舰队,集中主力猛攻英舰。经过一天激战, 4艘英舰连同 2500多名官兵葬身海底。勒伊特"先发制人"的突然一击,挫败了英法舰队的海上进攻计划,在关键时刻挽救了自己的祖国。一年以后,勒伊特又指挥了 3次海上重大会战,不仅粉碎了英法企图在特塞尔登陆、占领荷兰本土的计划,也促使英国与荷兰于 1674年 2月签订了第二个《威斯敏斯特和约》,宣布英荷之间的战争结束。
1675年 12月,勒伊特率领荷兰舰队进入地中海,准备与法国决一雌雄。1676年 1月 8日,勒伊特指挥荷兰舰队与法国地中海舰队首次交锋,未分胜负。4月 22日,双方列阵再战。在激战中,勒伊特率领前卫舰队猛冲猛打,孤军深入,突遭数量众多的法舰包围。赖特在突围中不幸身负重伤,几天后,69岁的老将勒伊特在荷兰旗舰"伊恩德纳赫德"号上溘然长逝,英勇战死。
人物评价
勒伊特从军几十年,运筹帷幄,足智多谋,勇冠三军,体恤士卒,对荷兰海军的迅速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是荷兰海军的灵魂和象征。在第二、第三两次英荷战争中,先后挂帅出征,屡挫英国舰队,为祖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勒伊特死后,荷兰海军迅速走向衰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荷印战争是指从1945年9月至1949年12月,荷兰王国为了维护其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先后与其最大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亚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战争的最终结果是,荷兰丧失了对印尼的宗主权,印尼人争得了民族的解放与独立。
第一次战争发生在1945年9月至1946年11月,是印尼反对由英国、荷兰两国军人组成的“东南亚盟军”武装干涉的战争。
1942年3月8日,日本在爪哇战役中取得胜利,爪哇的荷兰官员向日军投降。之后的印尼进入了三年半的日本占领时期。由于日本的占领,印尼的革命成为可能,但若按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设想,真正的印度尼西亚独立就希望很小了。不过,日本人没有能力去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当失败已不可避免时,日本人反而决定放松对印尼人民力量的限制,并于1945年3月宣布组成印尼独立准备调查会,以阻挠盟军的再征服。
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后,驻印日军收到了来自日本本土的秘密指示,要求他们将武器装备移交给印尼当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并策动印尼人进行革命,令其为盟军制造混乱。驻印日军于第二天向全印尼发出了成立印尼独立准备委员会的消息。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印尼“出现了政治空隙:日本人仍然掌握控制权但是已经投降了,没有盟军在场代替他们”。于是,8月16日晚,独立准备委员会领导人苏加诺与哈达起草了独立宣言,并于8月17日晨在其住宅外的人群面前宣布印度尼西亚独立,还升挂了红白旗,唱了《大印度尼西亚歌》。8月18日“独立筹委会”召开会议,成立印尼共和国,选举苏加诺和哈达为正、副总统,印尼八月革命旗开得胜。
9月29日,英国以解除日本武装为名,派遣军队进占印度尼西亚。荷兰也以盟军名义从欧洲派兵在雅加达登陆。印尼军队面对英、荷军队的入侵,进行了坚决的抵抗。10月25日,大约6000名英属印度军队来到泗水,新成立的人民治安军的约2万名印尼正规军和12万斗争集团的非正规军参加了战斗。虽然10月30日苏加诺在英军要求下安排了停火,但由于英军司令官马拉贝被打死,英国人派来了增援部队。11月10日英军在海空轰炸的掩护下在全市开始进行血腥的惩罚性扫荡,泗水人民英勇抵抗。“共和派丧失了许多人力和许多武器,但是他们的充满牺牲精神的抵抗却为革命创造了一个象征和团结的口号。它也使英国人认识到在革命中以保持中立最为明智”。
1945年11月14日,印度尼西亚上层发生了变化,外岛的许多土邦王公曾经得到荷兰人的支持和厚禄,对独立事业表示冷漠,苏丹沙里尔取代苏加诺任总理,国会制内阁取代了总统制内阁。沙里尔上台后表示,新政府的基本要求是荷兰承认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通过泗水战役,荷兰也转而正视现实。1946年2月10日,荷兰政府提出愿与印尼全权代表商谈成立一个印度尼西亚联邦。1946年10日,在中立的英国特使基尔伦勋爵的主持下,荷印谈判在井里汶附近的林芽椰蒂举行,11月15日双方达成《林芽椰蒂协定》,荷兰承认印尼共和国对爪哇、马都拉、苏门答腊行使“事实上的权力”,印尼则承认婆罗洲、巽他群岛、苏拉威西和马鲁古群岛等地仍受荷兰控制,并同意建立以荷兰女王为首的“荷印联邦”,这是沙里尔内阁认为实力有限,既得利益得到满足。双方于1947年3月25日在巴达维亚正式签字。至此,第一次荷印战争宣告结束,荷兰保持了对印尼部分地区的统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第二次荷印战争发生在1947年7月至1948年11月,是印尼反对荷兰入侵的战争。
第一次荷印战争结束后,荷兰人竭力推行他们的联邦计划,但印尼共和派对《林芽椰蒂协定》感到厌恶,时常发生一些暴力事件。于是,荷兰人决定必须直接攻击共和国。
1947年7月20日午夜,荷兰人发动了他们的第一次“警察行动”,大批纵队从雅加达和万隆出动以占领爪哇,并从泗水出动以占领马都拉和苏门答腊,印尼人民进行着有力的抵抗。经两周激战,共和国境内除广大乡村外,大部分重要城市、交通干线和沿海深水良港,都被荷军侵占。1948年1月,美国利用联合国插手荷印冲突,迫使印尼的沙里尔政府签订了《伦维尔休战协定》,印尼承认沿“范·莫克线“实行停火,而这条人为的界线把荷兰最前端的据点连接了起来。根据这个协定,荷兰控制了东西爪哇大部,中爪哇北部和苏门答腊东部最富庶地带,印尼仅保留了爪哇和苏门答腊两岛上的狭小地区,沙里尔政府因此垮台,苏加诺任命哈达领导一个紧急的“总统内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第三次荷印战争发生在1948年12月至1949年11月,是印尼再次反对荷兰进攻的战争。
1948年印尼发生内乱,爪哇的局势一片混乱,迫害共产党人的“莱莉芬事件”就发生在这年的9月。在这次事件中“据估计至少有8000人”死亡。在以后的逮捕中,“约有35000人被抓进监狱”。印尼的内乱为荷兰提供了“粉碎共和国”的机会。
1948年12月18日荷兰发动了第二次“警察行动”,印尼共和国的首都日惹被占领,苏加诺、哈达等印尼领导人被荷军俘虏,印尼共和国所辖国土和人口大为缩小。印尼军队再次退入山区,坚持游击战争,并在全国建立了游击行政区。
1949年1月,美国开始向印尼渗透,并向荷兰施加压力。1月2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美国关于要求荷印双方停火,荷兰释放印尼领导人并“移交主权”的提案。1949年11月,荷兰与印尼在海牙签订《荷兰—印尼协定》,规定由印尼和15个联邦组成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并在此基础上与荷兰王国组成荷兰印度尼西亚联邦;由荷兰女王为联邦国王,一切外交和财政贸易全由荷兰控制;印尼政府无权与其它国缔结贸易协定与条约并要偿还对荷兰及其它国家的43亿盾债务;荷兰军事代表团和荷兰官员仍留驻印度尼西亚。据此协定荷兰把除西伊里安以外的全部领土主权移交给印尼联邦共和国。12月19日,印尼联邦正式成立。27日,在荷、印两国首都阿姆斯特丹和雅加达举行移交主权仪式,荷兰在印度尼西亚340多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荷属东印度当局被撤销,印尼联邦参加荷印联邦。
1954年8月,荷兰--印度尼西亚联邦被取消,荷兰军事代表团和荷兰官员全部撤离印尼。
1956年4月,苏加诺在苏联、中国等国的支持下,宣布废除《荷兰—印尼协定》,印度尼西亚成为一个完全自主的主权独立国家。
1957年12月8日,印度尼西亚总理兼国防部长朱安达以最高军权执掌者的身分宣布,印度尼西亚国内的所有荷兰种植园以及种植园附属的工厂和农业试验站等一律由印度尼西亚政府实行管制。陆军参谋长纳苏蒂安和财政部长斯拉梅特在9日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对小公银行、安达银行和亦土公银行这三家荷兰银行的雅加达总行和在其他地方的分行实行军事管制。此外,在东爪哇、西爪哇、北苏门答腊和苏拉威西的望加锡,印度尼西亚的工人和青年接管了一些荷兰银行和企业,或者对这些银行和企业实行监督。
1959年,仍处于荷兰统治下的西伊里安举行选举,成立巴布亚议会,并筹备于1961年4月5日独立。当时议会已决定了新成立的国家的国号为西巴布亚,订立了新的国徽、新国歌,以及以晨星为图案的新国旗。新国旗于1961年12月1日升起,并与荷兰国旗并排。1961年12月18日,印尼派兵占领西巴布亚,宣布西巴布亚为印尼的一个省——伊里安查亚省。至此,荷兰的势力彻底退出了印尼群岛,荷兰在亚太地区的殖民地全部丧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1949年1月,美国开始向印尼渗透,并向荷兰施加压力。1月2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美国关于要求荷印双方停火,荷兰释放印尼领导人并“移交主权”的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