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乱世,最先问鼎中原的是匈奴,其始作俑者,便是汉赵国的建立者刘渊。所谓“刘渊一唱,石勒继响,二帝沉沦,两都倾覆”,《魏书》用了短短的16个字,便再现了西晋灭亡、北方沉沦的历史往昔。刘渊通过借尸还魂的伎俩,如愿以偿的“偷”取了天下。不但实现了匈奴在中原的霸业,更完成了其先祖冒顿一生未竟的心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渊的称帝,让中原不再仅仅是汉人的天下,也让少数民族在中原立足称霸成为可能。在他之后,诸族如法炮制,粉墨登场,走马灯似地在北国建立起十几个大小不等、实力不一的割据政权。
中原以外的民族,可以说无时不在觊觎着中原的富庶与肥美。中原的文化源远流长,在他们内心,一直充满着无限的尊崇与渴望。与中原发生联系最早、影响最深的匈奴族,则尤其如此。冒顿实现了匈奴的鼎盛辉煌,却并未完成主宰中原的超级梦想。匈奴经历强盛、分裂、归附,最后成为中原的附庸。东汉末年,曹操又“分其众为五部”(《晋书》),由汉人统管,以弱其势。自此,一直困扰中原的匈奴问题,得到了暂时的解决。匈奴也进入了一段短暂的、相对平静的历史休眠期。
饶是如此,匈奴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问题。匈奴部族仍是一支不可忽视?力量。特别是到了东汉末期,已慢慢接受中原文化的匈奴,种族日益繁盛,发展很快。更重要的是,他们心中仍念念不忘先祖昔日的辉煌。看看刘渊起事之前,刘渊的叔祖父,当时匈奴五部的右贤王刘宣说的话,就再明白不过了,“自汉亡以来,我单于徒有虚号,无复尺土;自余王侯,降同编户。今吾众虽衰,犹不减二万,奈何敛手受役,奄过百年!”(《资治通鉴》),其内心,对匈奴彼时的处境是愤愤不平的。这不是刘宣一个人的想法,他应该代表了当时很大一部分匈奴人、特别是匈奴贵族的真实思想。而最终将他们这种理想变为现实的,便是刘渊。 ...查看更多
九鼎是夏朝的夏禹在治水时得到了民众的厚爱,各个诸侯都拥戴他,夏禹把进贡的铜材做成了九鼎,九鼎是九州的象征,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个朝代,历代来都是把九鼎作为世代相传的国宝,它象征天子的尊严,王位的神圣不可侵犯,从来都是像神明一样来进贡的,不容许任何人过问。楚成王即位之后,楚国的实力不断的强大,楚成王对内进行改革政治,多外进行讨伐叛乱者,不断向中原地区用兵,与晋国争夺中原的霸主地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前606年,楚成王借口以讨伐蛮族为理由率领军队来到了周国的境内,并在周国的境内开始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日益衰落的周国看到楚国的军队来到周国的境内当然非常的惶恐,周定王派善于辩论的王孙满去会见了楚成王。楚成王一见到王孙满就劈头盖脸地对王孙满进行询问,他还特意询问了周鼎的重量大小。王孙满知道他的用意,九鼎乃权力的象征,楚庄王询问九鼎是在窥视中原,想与周定王平分中原。 ...查看更多
蒙古人灭亡金朝后,女真人各部撤回东北,重现陷入了分裂与内部厮杀状态,是时,明朝大将李成梁驻守辽东,游牧民族在多次战争失利后,都归顺于明朝,清太祖努尔哈赤本人也曾被李成梁收养,在其麾下做事。
网络配图
成年后的努尔哈赤展现出了强大的统治力,很快他率领部族统一了女真各部。随后,明朝开始注意到了东北女真的动向,正在明朝朝廷对是否要出兵东北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是,一个人的出现,彻底的改变了努尔哈赤的命运,这个人就是丰臣秀吉。
1592年,结束了战国时代的日本开始谋求更加广阔的领土,极度膨胀的丰臣秀吉率领20万日本军队在朝鲜登录,并且一路北上,很快攻占了汉城,随后攻占了平壤,快要被赶到鸭绿江边的朝鲜国王派人前往北京求援。
每逢乱世,天下英雄争霸都号称要问鼎中原,这问的久了大家疑惑不疑惑问鼎一词的出处呢?这事儿啊,咱们得从大禹治水说起。有人要说这不是八竿子打不着吗?打的着,别着急哈,咱们慢慢捋顺。
禹在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被后世传为美谈,孔夫子后来都称禹是完人。这也是为什么后人称他为大禹,因为他的事迹太伟大了。大禹经历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人工开山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功治水。待到水患逝去,大禹集合各个部落的首领打算按功劳进行奖励,再筹备下一步如何振兴农业生产为民造福。
大禹一方面将农作物的种子发给大家,教会人们在什么气候、什么地点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另一方面,大禹还鞭策大家掘井,在静态水域中养鱼。如此几项方针贯彻下去,人民的农业发展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老百姓开始从水患的阴霾中走出来,过上能吃饱饭的新生活。
水灾一去,被水利取代,百姓们过上五谷丰收、丰衣足食的日子。部落首领舜听说他的功绩,打算效仿尧禅让首领之位给自己的做法,将禹列为接班人。如此,舜过世后,禹便接任成为部落首领。根据史料记载,禹在建立“夏”之后,追封了尧和舜的后人,划分了封地封为诸侯。
重点来了,禹在巡视涂山时,诸侯纷纷召集世人来仰望大禹平定天下的英姿,并纷纷进献资源。得到进贡后,禹下令用其中的青铜铸造九只巨鼎,将国内的山川河流、奇珍异景雕刻在鼎壁上。这九只巨鼎被大禹安放在宫殿门口,用来彰显九州归一,一统天下。后世将鼎奉为天命所归的存在,江山执掌者的象征。
后来的夏商周时期,都将鼎列为国宝神器,地位等同于传国玉玺。都城可以改变,可是鼎的地位是恒古不移的,因为鼎一旦失去,再得就难了。后来有一句话,叫“问鼎中原”,后世群雄争霸的时候都有一句口号想要问鼎中原。相传,九鼎在战国时候流落到泗水,今夕何在却不得而知了。
得到九鼎之后,大禹曾在涂山召开大会,史称“涂山会盟”。大禹看似仁爱无比,却也是个杀伐果断的掌权者。大禹会师于会稽时,有个防风氏的对他怠慢,他当机立断处死了防风氏,并下令三天之内不许收尸,杀鸡儆猴!经此一事,藩国诸侯无人再敢造次,纷纷臣服顺从。
大禹一生,建树颇多,他治水患,兴农业,振百业,百姓在他的治理下过上了好日子。可也是从大禹开始,不知是否得到九鼎激发了他的野心,不再继续实行能者居坐王位的禅让制,改为家族内部继承王位的世袭制。对大禹这种做法,我们不多做评判,只看结果就知道,并不是“老子英雄儿好汉”,很多时候强势父亲的儿子未必顶用,如大禹的儿子启,还有启的儿子太康,都让人民的日子过得一日不如一日。当然了,那就是以后的故事了,咱们明天会讲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九州乃豫州、翼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雍州、幽州。九鼎乃冀鼎、兖鼎、青鼎、徐鼎、扬鼎、荆鼎、豫鼎、梁鼎、雍鼎。
四字成语问鼎中原的基本解释
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在上古时期鼎亦是刑具,用于烹人,即释义统治者的生杀大权。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或领土。
问鼎中原的意思就是企图夺取天下,也指有野心的权势人物夺取统治天下的霸权。
例句:张作霖野心勃勃,欲称霸东北,问鼎中原。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最终谁能问鼎中原?
问鼎中原的故事和典故中问鼎中原的是谁?楚庄王。
出处:出自《左传》,鲁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六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今河南省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迁于商,载祀(祀,年也)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音邪)昬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成王定鼎于郏鄏(今洛阳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翻译: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于是来到洛河,陈兵于周王室境内。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大小、轻重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以前夏代刚刚拥立有德之君的时候,描绘远方各种奇异事物的图象,以九州进贡的金属铸成九鼎,将所画的事物铸在鼎上反映出来。鼎上各种事物都已具备,使百姓懂得哪些是神,哪些是邪恶的事物。所以百姓进入江河湖泊和深山老林,不会碰到不驯服的恶物。象山精水怪之类,就不会碰到。因此能使上下和协,而承受上天赐福。夏桀昏乱无德,九鼎迁到商朝,达六百年。商纣残暴,九鼎又迁到周朝。德行如果美好光明,九鼎虽小,也重得无法迁走。如果奸邪昏乱,九鼎再大,也轻得可以迁走。上天赐福有光明德行的人,是有个尽头的。成王将九鼎固定安放在王城时,曾预卜周朝传国三十代,享年七百载,这个期限是上天所决定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退,天命还未更改。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典故: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无道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姬发所得,姬发就建立了周朝。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到前606年,楚庄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四字成语问鼎中原的历史故事背景
楚国是南方一大国,经济、军事力量都很强。楚在周初以子男爵位受封,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 年)要求隋国向周王请求,提升他的爵位。隋国君向周桓王转达楚人的要求,周桓王不准。楚王熊通生气说:“我的先祖鬻熊还是你文王的老师哩,成王封我子男土地,现在蛮夷都归服了我,你不提升,我自己提升。”于是在他即位的第37年(公元前704年)自立为王,死后后人加一谥为武王。这是除周王外,诸侯国称王之始。表示楚要与周王抗衡。
楚国的北上先后受到齐桓公和晋文公两位霸主的打击,一直未能如愿。鲁文公十四年,楚武王的四世孙庄王侣继父穆王即位,楚国在中原才得以一显身手。
楚庄王上台时,晋文公、秦穆公均已死去。齐国没有什么作为。楚庄王虽是少年即位,却是有心计、有作为的一位能人。他即位之初,不大讲话,以观政治动向,有"三年不言"之说。他的老师斗克和公子燮专政,与令尹子孔、将军潘崇争权。庄王利用庐大夫戢黎杀掉斗克、公子燮,内乱才稍平定。
庄王即位初年还遇着两大问题:一是天灾,百姓缺粮;二是西北部的戎人不断进逼。庄王决定先解除戎族的威胁。在楚庄王三年(前611年)秋,起兵伐戎族人中为害最大的庸人。庸人居住于今湖北竹山县境。楚军缺粮,官兵同吃一样的饭食,急行军到达战场。楚军根据庸人轻敌的弱点,先伪装失败,以麻痹敌人。庸人认为楚军不堪一击,不设防。
楚大军突袭,一举灭掉庸人。庸人被灭,其他跟着叛楚的部族,又纷纷归顺楚人。
楚国内部安定,戎族归服,庄王于是北上争夺霸主。楚庄王六年(公元前608年)进攻陈国、宋国。晋赵盾率军相救,在北林(今郑州市西南)与楚军相遇,楚人活捉了晋大夫解杨,晋被迫迅速退兵。次年春,楚国指使郑国进攻宋国,大败宋军。晋国在这年夏天纠合宋、卫、陈三国军队准备攻郑,以为宋报仇。楚人闻讯后,将大军开到郑国都城下等待晋国联军,赵盾率领的四国联军竟不敢前来就退了回去。
楚军两次对晋国占上风,庄王也就掌握了晋国的虚实,大胆北上。
楚庄王八年(前606年),楚庄王率领楚军进攻地处伊洛地区的陆浑之戎,顺势将大军开进周王室的国土上,列好阵势。周定王忙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却向他打听周王九鼎的大小轻重。九鼎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问鼎的大小轻重,用意甚明,是企图取周而代之。王孙满知庄王的用心,于是就用话去折服他,说:"在德不在鼎"。并批驳他说:"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听到王孙满的话来得硬,楚当时也无力取周而代之,就退兵回国。
庄王十七年(前597年)夏,又在邲之战中一举击败当时楚国以外最强的诸侯晋国,自此楚国强盛一时,不再有敌手。庄王二十年(前594年)冬,楚、鲁、蔡、许、秦、宋、陈、卫、郑、齐、曹、邾、薛、鄫等十四国于蜀(今山东泰安西)会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这次楚国是真正的问鼎中原了,所以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鼎,沉默无语的鼎,就这样见证历史的兴替,同时,也默默注视着某些人,冷眼旁观他们对于权力的窥视和贪婪,这其中有宵小之辈,也有乱世枭雄,不管是什么人,他们都对那代表权力的鼎,垂涎三尺,想要占为己有。
关于“问鼎”的传说,我听过不止一次,《左传》中就有过这样的故事,楚庄王为了“伐陆浑之戎”,来到了洛阳,在周天子的境内检阅部队,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此机会,便想窥视国家的宝器,向王孙满询问周鼎的大小和轻重。
楚庄王的意图是很明确的,他对于自己很自信,大有欲取周朝天下,取而代之的想法,结果,王孙满言辞斥责,称:“在德不在鼎”。他的意思也很明确,就是让楚王自此断了想要谋夺周朝天下的念头,“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在王孙满的严辞拒绝下,楚王最终无功而返,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自此以后,“问鼎”这个词,也成了欲谋取天下的代名词。
鼎,是何等重要的东西,又是何等尊贵的东西,“问”一下尚且不行,更何况是“染指”呢。当年子公在得不到机会品尝大夫鼋的时候,愤而染指于鼎,尝之而出。他所在乎的,并不是一块小小的鼋肉,而是因为对自己竟然被忽视,没有收到邀请而愤怒。以鼎来烹调的食物,不仅仅只是食物而已,那是一种地位和尊严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迁移,鼎,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却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显赫、尊贵、盛大,这些词语,都是“鼎”的代名词,问鼎中原、鼎足而立、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这样的词汇,都足以证明,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依然是十分重要的。
看着眼前的这个庞然大物,我突然想起了历史课本上曾经看见过的一张图片,那上面照着的,恐怕是眼前的这个鼎的老祖先吧,那是后母戊大方鼎,也被人称为司母戊鼎,据说,它是现存的最大的商代青铜器,是商王为了纪念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
我想问问我眼前的这个鼎,不知道它是否认得那后母戊大方鼎,或许,它们曾经在阴暗、冰冷的地下见过吧。我想问问它,那规模浩大的殷商王陵,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和鼎埋葬在一起的,是不是都是无穷的欲望,和鼎躺在一起的,是尊贵无比的王族之人,还是低贱而平庸的奴隶呢?
曾经在历史书上看见过殉葬者的坑墓的照片,那些殉葬的奴隶,以白骨的姿态,杂乱地躺在一起,他们的姿势是那样狰狞,远比青铜大鼎上铸造的魑魅魍魉要狰狞百倍。考古人员在他们的头顶上走过,叹息着几千年前的残暴。
在这些人中间,应该会有铸造鼎的匠人吧,肯定会有的,因为,那些王公贵族,不可能自己去铸造那些宝器啊。他们干的活,应该算是粗活吧,可是,这却是精细到美轮美奂的粗活,看那鼎上的每一个图案,那每一个漩涡状的花纹,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渗透着他们的汗水。
我又抬起头,看了看眼前的这尊鼎,这昂然耸立的大鼎,器宇轩昂地站着,鼎啊,鼎,你可知道,是谁赋予你如此神圣的地位吗?是那些王吗?
不,如果没有那些无名的匠人,就算是黄帝、夏禹这样才华横溢的王者,也无法将他们头脑中想象的鼎,变成现实中的庞然大物。我宁愿相信,给鼎一个身体,让它们能够昂然挺立的,是那些普通的匠人;给鼎一个灵魂,让它们能经受得起岁月沧桑剥蚀的,还是那些普通的匠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问鼎中原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wèn dǐng zhōng yuán,比喻企图夺取天下。用来比喻有私心,想占据所有。出自《左传》。
简介
问鼎中原
【注音】wen ding zhong yuan 【英文】[history] coveting or challenging the throneseeking championship
【释义】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在上古时期鼎亦是刑具,用于烹人,即释义统治者的生杀大权。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或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用途】用来比喻有私心,想占据所有。
相关人物
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称霸中原,威名远扬。
周定王(?―前586年),姬姓,名瑜,周顷王之子,周匡王之弟,东周第九位君王,前606年―前586年在位,在位二十一年。定王即位之时,大诸侯国对周王朝及周天子已无尊敬可言,中央权力继续削弱。定王十三年(前594年)楚围宋时,造成“易子而食”的惨剧,使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并阻碍了人口的发展。诸侯争霸是以百姓的生命和生活为代价的。周定王崩后,其子周简王姬夷即位。
王孙满春秋时周大夫。楚庄王八年(前607),楚攻陆浑之戎,至洛,陈兵于周郊。他奉周定王命前往劳军。楚王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代周,他答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终使楚军退去。
典故及出处
【鼎的典故】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九州乃豫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雍州、梁州
九鼎乃豫鼎、冀鼎、兖鼎、青鼎、徐鼎、扬鼎、荆鼎、雍鼎、梁鼎。
【例句】张作霖野心勃勃,欲称霸东北,问鼎中原。
【出处】出自《左传》,鲁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七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今河南省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迁于商,载祀(祀,年也)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音邪)昬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成王定鼎于郏鄏(今洛阳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 公元前607年,楚庄王熊侣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首都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
【典故】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无道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姬发所得,姬发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庄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用来比喻有私心,想占据所有。出自《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