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鼎中原

"

  问鼎中原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wèn dǐng zhōng yuán,比喻企图夺取天下。用来比喻有私心,想占据所有。出自《左传》。

问鼎中原

问鼎中原——楚庄王问鼎中原

问鼎中原的故事:问鼎中原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

  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问鼎中原的典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问鼎中原的典故出处 成语问鼎中原和谁相关?

  问鼎中原的典故: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九州乃豫州、翼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雍州、幽州

  九鼎乃冀鼎、兖鼎、青鼎、徐鼎、扬鼎、荆鼎、豫鼎、梁鼎、雍鼎.

  【问鼎中原出处】出自《左传》,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 的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

  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

  【问鼎中原典故】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无道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姬发所得,姬发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庄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楚庄王简介 楚庄王是如何问鼎中原当上春秋霸主

  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谥号庄。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楚庄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共在位23年,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 的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

  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

...查看更多

前赵雄主刘渊:问鼎中原的方式借“汉”壳上市

  十六国乱世,最先问鼎中原的是匈奴,其始作俑者,便是汉赵国的建立者刘渊。所谓“刘渊一唱,石勒继响,二帝沉沦,两都倾覆”,《魏书》用了短短的16个字,便再现了西晋灭亡、北方沉沦的历史往昔。刘渊通过借尸还魂的伎俩,如愿以偿的“偷”取了天下。不但实现了匈奴在中原的霸业,更完成了其先祖冒顿一生未竟的心愿。

  刘渊的称帝,让中原不再仅仅是汉人的天下,也让少数民族在中原立足称霸成为可能。在他之后,诸族如法炮制,粉墨登场,走马灯似地在北国建立起十几个大小不等、实力不一的割据政权。

  中原以外的民族,可以说无时不在觊觎着中原的富庶与肥美。中原的文化源远流长,在他们内心,一直充满着无限的尊崇与渴望。与中原发生联系最早、影响最深的匈奴族,则尤其如此。冒顿实现了匈奴的鼎盛辉煌,却并未完成主宰中原的超级梦想。匈奴经历强盛、分裂、归附,最后成为中原的附庸。东汉末年,曹操又“分其众为五部”(《晋书》),由汉人统管,以弱其势。自此,一直困扰中原的匈奴问题,得到了暂时的解决。匈奴也进入了一段短暂的、相对平静的历史休眠期。

  饶是如此,匈奴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问题。匈奴部族仍是一支不可忽视?力量。特别是到了东汉末期,已慢慢接受中原文化的匈奴,种族日益繁盛,发展很快。更重要的是,他们心中仍念念不忘先祖昔日的辉煌。看看刘渊起事之前,刘渊的叔祖父,当时匈奴五部的右贤王刘宣说的话,就再明白不过了,“自汉亡以来,我单于徒有虚号,无复尺土;自余王侯,降同编户。今吾众虽衰,犹不减二万,奈何敛手受役,奄过百年!”(《资治通鉴》),其内心,对匈奴彼时的处境是愤愤不平的。这不是刘宣一个人的想法,他应该代表了当时很大一部分匈奴人、特别是匈奴贵族的真实思想。而最终将他们这种理想变为现实的,便是刘渊。

  刘渊?字元海,生年不详,死于公元310年。他是继冒顿之后,匈奴族的又一位佼佼者。刘渊外表“姿仪魁伟”,长相不俗。而且“猿臂善射,膂力过人”(《晋书》),颇有其先祖的遗风。刘渊不但善武,而且能文,他从小很好学,曾“师事上党崔游”,“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而“《史》、《汉》、诸子,无不综览”(《晋书》)。是位充分接受中原文化浸染、汉化程度相当高的匈奴人。

  刘渊的父亲本是五部的左部统帅。刘渊继承父业后,“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管理的头头是道,颇有些政治手段,以致当时“五部俊杰无不至者”(《晋书》),仰慕其名前来归附的人很多。不过刘渊虽有官职,人却一直在洛阳当侍子,也就是人质,才能并不能尽显。这也能看出,当时的朝廷对匈奴一族,一直是存有防范之心的。

  西晋末年,外戚杨骏辅佐朝政时,为了拉拢刘渊,封其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八王之乱期间,成都王司马颖掌握实权后,又封刘渊为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但也没让他回到五部故地,而是派他到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境内)领兵。

  匈奴是成长在马背上的行国,“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汉书》)。为了生存的需要,每天与恶劣的环境和凶猛的野兽打交道,这让他们具备了战?拼杀的先天素质。民风彪悍,打仗勇猛。而且“利则进,不利则退”(《史记》),很有些游击的风格,极不好对付。这也是中原一直为之头疼的原因之一。

  但匈奴也有自己致命的弱点,就是部众分散,如果没有一个核心人物,很难将他们聚拢起来,形成合力。当年冒顿的强盛,便是部族统一的结果。而刘渊的出现,则让匈奴五部重归一统,再次演绎了辉煌。匈奴虽分五部,相距其实并不遥远,“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晋书》),也就是现在山西北部一带,这就在客观上给刘渊重新聚拢五部提供了可能。

  晋末中原大乱,再次给匈奴创造了机遇,让他们?梦想不再虚幻。匈奴本就有着挫败中原的辉煌成就,看到中原大乱,于是五部匈奴开始蠢蠢欲动。刘宣秘密召集五部上层贵族,共同推举刘渊为大单于,并派人悄悄通报刘渊。刘渊表面不动声色(足见其城府之深),却暗暗思索如何金蝉脱壳,尽快回到五部聚居地。他曾找过几个理由,比如“请归会葬”(《资治通鉴》),要回去奔丧。按说这理由没得挑,但司马颖始终也没答应,可见司马颖对匈奴问题也是很敏感的。

  然而百密一疏。八王之乱愈演愈烈,后来幽州都督、安北将军王浚、东瀛公司马腾起兵反抗司马颖,军情紧急,刘渊趁机游说,说可以说服匈奴部前来助兵。其时八王混战,兵力不足,便多雇佣少数民族的兵力(这也是导致十六国乱世的一个客观原因)。当时王浚军中便雇佣了鲜卑和乌桓的兵将,战斗力很强。无奈之下,司马颖只得答应刘渊,没想到却是放虎归山。刘渊一回到左国城(今山西离石东北),便继位大单于,建国号为汉,一时“胡、晋归之者愈众”(《资治通鉴》)。从此刘渊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借尸还魂,开始了他“偷”取天下的霸业历程。

  借尸还魂,有点像现在股市中的借壳上市,旧瓶装新酒。也就是三十六计中说的“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刘渊借用的是早已灭亡近百年的汉王朝的?尸”,还复的是匈奴昔日强盛的“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资治通鉴》)。我们是大汉朝的外甥,娘家人,向来以兄弟相称,兄长死了,弟弟继位,理所当然!

  之所以说刘渊“偷”天下,是因为他掩盖了攫取天下的野心。一方面,他以汉朝外甥自居,在舆论上占据先导。外甥一说,源自冒顿,“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晋书》)。这也能看出,不管匈奴在军事上如何强盛,在他们内心深处一直是自卑的,他们对中原是仰慕和崇拜的。匈奴后世子孙“冒姓刘氏”,能?汉室攀上亲戚,觉得这是很体面的事。既然是汉室的宗亲,那么兴复汉室,主事中原,便是顺理成章之事,在舆论上占据了主动。其实兴复汉室云云,不过是刘渊的鬼话,也没见这个外甥多听舅舅的话。

  另一方面,刘渊冒用大汉的旗号,在视听上占尽先机。刘渊称帝后建国号为“汉”,也只是想迷惑人心,他还煞有介事的“作汉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资治通鉴》),大祭汉朝先祖。如此大张旗鼓的作秀,便将抢夺天下的真实用心,变成了所谓的家事纠纷,从而引开众人视线,淡化事情本质。刘宣等人要他干脆称帝,刘渊说“今四方未定,且可依高祖称汉?”(《资治通鉴》)。可见刘渊在这上面是花了心思的,他并不是不想称帝,而是在寻找更合适的机会。

  刘渊之所以煞费苦心的“借尸还魂”,这也是当时形势的需要。匈奴作为一个曾经与中原为敌的强悍民族,始终受到官方的排斥,他们头脑中固有的思想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江统《徙戎论》)。尽管后来匈奴衰败,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中原王朝一直害怕匈奴再兴,而威胁到其政权的巩固。

  中原的老百姓对匈奴,也同样持排斥态度。匈奴是游牧民族,少有农耕,便会经常掠夺、骚扰内地汉人,矛盾经常激化。比如东汉末年,匈奴“杀略抄?甚众,北边无复宁岁”(《后汉书》)。又如董卓作乱时,匈奴“寇掠太原、河东,屯于河内”(《晋书》)。所以,即使在民间,两族间的矛盾也依然很深。

  汉人一直是中原的主宰,是正统。刘渊要想实现称霸中原的目的,在形势上、条件上并不完全成熟。人们的认识也总会有一个过程。汉人可以和匈奴杂居相处,共同劳作。然而绝对不会欣然接受一个外族统治者的统治,这个“结”很难解开。刘渊要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首先就要解决这些思想问题,最大限度的聚拢人心,才不至于一开始便成为众矢之的。后来随着五族的大举涌入,少数民族执政中原已经家常便饭,人们也就慢慢习以为常了。汉赵国前期叫汉,后期叫赵,不再借用汉室的躯壳,便是这种观念转换的最好的例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鹿死谁手”语出东晋石勒:与“问鼎中原”词意相近

  329年,石勒踏平了“前赵”,终于能纵情驰骋在大平原,悠闲欣赏北国风光了,然而遥远的江南总是诱惑着他。

  这一年他56岁了,来日无多的紧迫感,时时袭上心头。他下定决心,要完成人生的最后一个梦想:飞越长江。

  三次进攻建康都失败

  要进攻建康,一般都是从西边动手,先拿下荆州、江州,或者历阳,然后顺流而下。但是这一带的最高长官是陶侃,他横刀立马、威风凛凛站在长江边的身影,以及到处传播的英雄故事,让石勒失去了渡江的勇气。

  江州曾经发生一次相互残杀的大案。“流民帅”郭默杀死江州刺史后,遭到陶侃讨伐,不战而降,当场被杀。

  郭默在南方就是个无名小卒,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他在北方大名鼎鼎,骁勇善战,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石勒军队见到他就抖豁,如同遇到“关羽张飞”。

  石勒听说陶侃捉拿郭默,兵不血刃,像抓只小鸡一样简单。石勒无限感慨:陶侃真是名不虚传啊。

1.jpg

  苏峻攻入建康时,有个部将叫冯铁,杀死陶侃的儿子。后来投奔石勒,石勒让他担任边将。陶侃写了一封给石勒,告诉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石勒当即诛杀冯铁。

  陶侃也不轻易向北方示兵,石勒对他如同当年对待祖逖一样:尊重和敬畏。

  既然从西边毫无希望,只有改道从东边。

  330年、331年、332年,石勒三次派遣大将组成舰队,沿东海南下,进攻今苏南一带,试图迂回进攻建康。由于战船不足,一次运送水军几千人。只能算是挑衅和骚扰,自然都是大败而归。

  333年,他派使者到建康,愿和东晋重归修好。晋成帝下诏焚烧他带来的礼物。因为庾亮认为南方已经实力很强了,很看不起这个胡儿。

  张宾谋士死得太早

  石勒不能统一天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张宾死得太早了。

  319年,石勒灭了王浚,322年,张宾就去世了。

  下葬时,石勒流着泪对左右说:是老天不让我的大事成功吗?为什么要让右侯这么快离开我啊?

  张宾死后,两个重要的谋臣是徐光、程遐,但石勒再也找不到那种水乳交融的感觉。石勒悲伤叹息说:让我和这些人共谋大事,不是太残酷了吗?

  此后,他再也没有遇到张宾这样的谋士。

  同时,与他的个性也有关系,他有自知之明

  一次宴会上,石勒问中书令徐光:朕可以和古代哪一个皇帝相比呢?

  徐光说:你的神武谋略超过了汉高祖刘邦,才略卓荦绝伦超过魏武帝曹操,自三王以来没有人可相比,可以说仅次于黄帝!

  石勒笑着说:你的话太过了。人贵有自知之明。我如果遇到汉高祖,肯定是向他北面称臣,与韩信彭越并列。如果遇上汉光武帝刘秀,一定和他争霸中原,但不知道鹿死谁手。大丈夫做事情,应该光明磊落,如同日月之光,不要去学曹操和司马懿,欺凌别人的孤儿寡妇,靠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天下。我应当处在刘邦和刘秀之间,哪能和黄帝相比呢?

  大臣们听到后叩头顿首,称呼万岁。

  这就是成语“鹿死谁手”的来历。意思是在争夺政权中,后来泛指所有的比赛,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查看更多

成语问鼎中原是在讲谁的故事 问鼎中原的故事介绍

  问鼎中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庄王带兵北伐,以朝拜的借口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小,有夺取周王朝天下的形势。  

楚庄王画像

  公元前606年,进行北伐的楚庄王以讨伐陆浑之戎为时机,把楚国的大量军队开到了周王朝的首府洛阳的郊外,并在周国的地盘上进行隆重的阅兵仪式,想要让周天子看看楚国的实力,来震慑住周天子。

  即位不久的周天子心里当然非常害怕,忐忑不安,担心楚国对周国进行开战。于是,便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出面去安抚楚庄王,讨好楚庄王。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王孙满:“你们的周天子的九鼎有多大,有多重?”这句话的言外之意非常清楚,就是要与周天子来比一比自己的权力和力量。王孙满面对他的提问,委婉地说:“国家的安危不只是光靠鼎就够了,主要靠的是德义的支撑,鼎的大小轻重并不是那么重要。”楚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来搪塞他,就直接告诉王孙满楚国折下的锋刃足够能铸成九鼎了。言外之意就是说楚国的实力非常强大,就算你不告诉我九鼎的大小,楚国也能铸成九鼎。于是,王孙满对楚王说:“大王你不要忘了,夏禹是因为有德才能受诸侯的拥护,通过各地进贡的铜材方能铸成九鼎来象征万物。但是之后夏的昏庸,鼎就传给了商。商纣暴虐,最后鼎传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义,鼎再小但是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没有德义,鼎再大也可以轻易移动。周国的国运还没有完结,所以鼎是不能问的。”楚庄王无话可说。 ...查看更多

结语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