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智勇双全,为何难逃目光短浅的指责?重读“渑池之会”告诉你答案!
2023-06-03 15:43:26

蔺相如智勇双全,为何难逃目光短浅的指责?重读“渑池之会”告诉你答案

蔺相如,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智勇双全”的代表。然而,尽管他聪明绝顶、勇敢善战,但却难逃目光短浅的指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重读“渑池之会”的历史事件来寻找答案。

公元前279年,秦国与赵国在渑池相会,秦国国君秦昭襄王提出要与赵国国君赵惠文王会见。赵惠文王起初有些犹豫,因为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让他感到威胁,但是蔺相如却劝他前往。在会见中,秦昭襄王提议互相为对方鼓瑟,并要求赵惠文王先开始。赵惠文王不想拒绝秦昭襄王的提议,但又不愿意为自己和国家丢脸,于是蔺相如挺身而出,以赵惠文王的名义为秦昭襄王鼓了一曲。秦国的官员们想借此羞辱赵惠文王,但蔺相如却凭借着机智的头脑和过人的勇气,将场面转化为了赵国占优势的局面。他大声说道:“大王为秦王击缶,现在我也请大王为我击一下缶。”秦昭襄王不高兴击缶,气氛一度十分尴尬。秦国的大臣们想借机扣留赵惠文王,但蔺相如却发现秦国的大臣们早已经做好了准备,于是不动声色地用各种方式劝说赵惠文王身边的侍从速速回国。最终,蔺相如以自己的智勇成功地保护了赵惠文王的性命,并使得赵国在秦国面前保住了面子和尊严。

然而,尽管“渑池之会”中蔺相如表现出色,但他的目光短浅也受到了指责。这个“目光短浅”并非是指他的智勇双全,而是指他在处理与齐国的关系时犯下的错误。在赵惠文王去世后,其子赵孝成王即位,齐国与赵国交恶。此时,蔺相如虽已病重,却仍担任了相国之职。然而,他并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来应对齐国的威胁,反而派遣廉颇率军进攻齐国,结果廉颇大败而归。此举让赵国在外交上陷入了被动,使赵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受到了影响。

那么,蔺相如为何会犯下这样一个错误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他对齐国的实力和威胁认识不足。在他的认知中,齐国不过是一个二流国家,不足为惧。此外,他也缺乏与齐国进行谈判和交流的意愿和能力,这使得他无法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两国之间的争端。

总的来说,蔺相如虽然智勇双全,但在处理与齐国的关系时却犯下了目光短浅的错误。这提醒我们,政治家中智谋和勇气等素质固然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李子通与伍云召:乱世中的风云际会

  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之中,英雄豪杰辈出,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李子通与伍云召,这两位人物虽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因时代的动荡产生了交集,共同谱写了一段传奇故事。  一、李子通:农民起义领袖的崛起与兴衰  李子通,东海郡丞县(今山东省峄县)人,出身贫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