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与黄州:情志高远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2023-06-06 10:52:47

王禹偁与黄州:情志高远的故事

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因晚年贬谪黄州,被誉为“黄州刺史”。他是北宋初期的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曾任翰林学士、左司谏、知制诰等职务,以直谏闻名,对北宋文学和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王禹偁生于济州一个贫苦的农家,自幼聪颖好学,九岁能文。他十分仰慕六朝名士的遗风,以诗文名扬乡里。北宋建国后,他来到京城东京(今开封),以文为业,曾中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

王禹偁在政治上倾向于改革,强调文章要有利于政教。他的诗文反映了他希望北宋政府兴利除弊、重振中央威权的愿望。他曾上书《三谏书》,批评宋太宗赵光义大兴土木、营建宫室的行为,认为这样会加重百姓的负担,损害政府威信。赵光义读了他的奏疏后,有所省悟,称赞王禹偁为“分官有大议,必与元之谋”。

王禹偁在黄州刺史任上,虽然环境恶劣、政务繁重,但他仍然勤奋创作,写下了《黄州旦夕直》、《谪居感事》、《秋夜将晓至庐山》等许多诗文,反映了他身在江湖、心忧国事的情操。其中,《黄州旦夕直》诗云:“寒宵秋枕伴羁臣,不梦朝霞不梦君。惟忆山僧询别语,卧余踏翻枫叶声。”他在黄州直期间,还续修了《九域图志》,所绘制的地图“精密审慎,绝不与实数相乖”。

王禹偁在黄州还营建了一座“ウ头小室”,以便读者聚会,讨论文学。他还在这里会见了著名的文学家、书法米芾(957年-1086年),两人交流了诗歌和书法。米芾当时虽然只有十三岁,但已经显示出了出众的才华。王禹偁在黄州直期间,还写了《三奠子·赏牡丹》一词:“压倒群芳妙态呈,浅凝深染费匠心。寒中玉魄孤灯观,独占千花第一春。”表达了对牡丹的喜爱和对美的追求。

王禹偁在黄州直期间,由于他直言敢谏,又曾批评赵光义和宰相吕蒙正,引起了不少仇敌。他在赵光义继位的问题上,曾经上书要求赵光义让位给其兄赵光美,但赵光义没有采纳。994年春正月壬子日,赵光义突然下诏夺去了王禹偁的官职和俸禄,将他贬到了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是一个闲职,没有实权和工资,只可食贫。

王禹偁在黄州直期间,虽然生活困苦,但他仍然坚持文学创作和思考。他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写道:“务农讲武,不时劳役;执艺不试,不闭资荫。才也如此,勇也如此;平均汝务,布农又如此;无征不信,悠闲乐生;风节有若此人!”表达了他对严先生的敬仰和对自己节操的维护。他还写下了名篇《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王禹偁在黄州直期间虽然遭受了不幸的遭遇,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节操,以此为乐。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被誉为“情志高远”的代表。他的诗歌和散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文”的代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李子通与伍云召:乱世中的风云际会

  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之中,英雄豪杰辈出,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李子通与伍云召,这两位人物虽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因时代的动荡产生了交集,共同谱写了一段传奇故事。  一、李子通:农民起义领袖的崛起与兴衰  李子通,东海郡丞县(今山东省峄县)人,出身贫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