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有什么情志高远的黄州故事?
2023-06-06 12:03:04

王禹偁与“黄州”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巨野人。他家世代以磨面为生,他的母亲主张他多读书,但因家境贫寒,只能晚上借邻家读书。少年王禹偁于是秉烛夜读,勤学苦练,才华渐露,终于于太平兴国八年中进士,其后被任命为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等职位,并合并称“三告”。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子,却因写诗而被贬黄州。

据传,有一日宋太宗赵光义在读王禹偁的诗时,偶然看到一首《咏华山》的诗,诗中写道“远看华山黑团团,上梢一朵菡萏莲”,赵光义认为华山并非“黑团团”的模样,于是召见王禹偁并问他:“为何我看到的华山和你诗中描述的不一致呢?”王禹偁回答说:“臣是以距离来看待华山的,您站在长安看华山自然十分秀丽,而站在华山顶端看华山则是巍峨高耸。”赵光义听了哈哈大笑,认为王禹偁的回答十分机智,于是赐给他一副锦袍。然而,就是这位机智的才子,却因直言进谏而被贬黄州。

王禹偁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他写了一首《谪居即事》的诗。诗中写道:“五年三往复,华发一番新。万里行将老,半生功未伸。”意思是他被外放到黄州已经五年了,头发又白了许多。如今他行将就木,但半生的抱负未能实现。赵光义认为他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于是再次将他贬到黄州。在黄州期间,王禹偁的境遇十分凄凉,但他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写下了许多寓意深远、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一首《村行》的诗,描述了他看到一位老者牵着马在山间前行,马后还跟着几头牛的景象。这首诗简洁明了、生动形象,成为了后世传颂不衰的名篇。

除了《村行》,王禹偁在黄州期间还写下了许多其他寓意深远的诗篇。例如《对雪》中写道:“一片能教一段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便是表达了他内心的愁苦和郁闷。而《点绛唇》中写道:“暮山无数,归心自苦谁领略”,更是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这些诗篇都反映了王禹偁在黄州期间的境遇和心境,而他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也体现了他情志高远的境界。

除了在黄州期间写下的诗篇,王禹偁还被称为“小李白”,因为他写下了许多豪放、奔放、气势磅礴的诗篇,例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乌江》等。这些诗篇都表现了他对自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是体现了他情志高远的境界。

综上所述,王禹偁是一位才情横溢、情志高远的诗人。他虽然因直言进谏而被贬黄州,但他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通过诗篇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愁苦、孤独和追求。他的诗作寓意深远、朗朗上口,成为了后世传颂不衰的名篇。王禹偁的“黄州”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记录,更是对后人的一种示和激励,让我们看到了情志高远的境界,以及对自由、对理想的追求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李子通与伍云召:乱世中的风云际会

  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之中,英雄豪杰辈出,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李子通与伍云召,这两位人物虽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因时代的动荡产生了交集,共同谱写了一段传奇故事。  一、李子通:农民起义领袖的崛起与兴衰  李子通,东海郡丞县(今山东省峄县)人,出身贫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