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禅不同意给诸葛亮修庙?
2023-06-29 19:05:57

为何刘禅不同意给诸葛亮修庙

成都武侯祠,历经一千多年的沧桑,虽含有特殊的“三国”开篇之义,并在北宋初年就获得了“武侯祠”的专一祭祀署名。然而,到明清时期,它却仍然以“诸葛庙”或“诸葛君庙”之名而广泛流行于民间。

刘禅在成都为诸葛亮建庙的提议,在晋代就有人反对。东晋的常璩在撰著《华阳国志》时,就认为成都近郊的武侯祠本与刘备无关,纯是后人的“私祠”。

稍后的习凿齿也撰文说:诸葛亮本来是通达礼仪的贤士,理应依从汉制,以天子之礼葬。然而,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实在是违背礼制的。

习凿齿是襄阳人,距离沔阳很近。他曾经到沔阳的诸葛亮庙中凭吊,并撰写了《汉晋春秋》。在晋朝,还有不少有识之士也继续对给诸葛亮建祠庙表示反对。

有人认为,给诸葛亮建庙是“愚俗争讼”,有人则斥责建庙人“轻论士人”。稍后,又有人撰文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不能“诬贤于常民”。

直到唐代,仍有人对成都武侯祠的专一祭祀表示不同意。例如,安史之乱后,唐代宗为了纪念在平叛中立有殊功的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位功臣,在长安兴庆宫之西南为他们修筑了“九庙”。

代宗大历年间,礼部尚书、著名诗人韩愈在为武侯祠撰写碑铭时仍然认为,诸葛亮虽功德卓著,但仍不合享专祠。他说:“然则自古圣帝明王世及之业,其所以正百事、和人神者,皆将有日食、地震、山崩、河涌之异。……而欲将一佐命之臣,以为之主而齐其事,斯已惑矣。”韩愈在此文中表面上屈从于唐廷对诸葛亮的评价,而实际上仍以“不在正统”来论定诸葛亮。

无独有偶。中唐以后,唐宪宗在元和年间为平叛中立有大功的人修建了“七庙”。其中,李晟、马燧、浑瑊等人的庙被建在了京师城内,而另外四人李想、王思礼、张茂昭和郭子仪的庙则建在了长安城外。显然,唐廷是在按正统标准来为国家修筑“七庙”的。在此前后,唐人仍有人认为诸葛亮不合享专祠。例如,晚唐学者郑綮就曾对唐宣宗说:“臣记三国时东蜀孔明而无庙也。唯百姓于道陌上立生祀,中有锦囊,囊有数木人,文曰:‘孔明。’是以诸君无权与尊者。”

可见,尽管在唐代宗以后,“丞相诸葛亮”已经转入了正统序列,但人们仍然认为他不合享专祠。因而,在元代以后的人们看来,“武侯祠”之名仍不正确。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刘禅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对诸葛亮建庙的表示。例如,他在景耀六年(263年)冬率百官由洛阳返回成都时,就在道路两旁看到了大量祭祀诸葛亮的“私祠”。对此,他曾下诏命令“拆毁”。

然而,“拆毁”私庙仅仅是刘禅的权宜之计。刘禅在晚年不得不承认诸葛亮是“古今之冠贤”,也是“忠武之可嘉”的“盖世英才”,并最终同意为诸葛亮建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李子通与伍云召:乱世中的风云际会

  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之中,英雄豪杰辈出,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李子通与伍云召,这两位人物虽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因时代的动荡产生了交集,共同谱写了一段传奇故事。  一、李子通:农民起义领袖的崛起与兴衰  李子通,东海郡丞县(今山东省峄县)人,出身贫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