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须弃袍:战败狼狈的经典写照
2025-05-15 11:49:15

在历史长河中,诸多成语宛如璀璨星辰,生动记录着往昔的故事与人物状态,“割须弃袍”便是其中之一。它以形象的表述,勾勒出战败者落魄逃窜的窘态,背后蕴含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典故。

割须弃袍的字面含义

“割须弃袍”读音为gē xū qì páo,从字面意思理解,“割须”即割掉胡须,“弃袍”则是丢弃衣袍。在古代,胡须和衣袍对于男性尤其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来说,不仅是外在形象的体现,更关乎尊严与体面。割掉胡须、丢弃衣袍,意味着舍弃了自身原本的形象与尊严,形象地描绘出一种极度狼狈、落魄的情景。

割须弃袍的出处与典故

这一成语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曹操派大将钟繇攻蜀未果,退守潼关后改派曹洪徐晃驻守。然而,仅九天时间,曹洪便丢失了潼关。曹操亲自率军攻打潼关,却遭遇了马超率领的西凉铁骑。马超英勇无敌,其麾下十万西凉铁骑如猛虎下山,将曹军杀得大败。

在乱军之中,西凉军大声呼喊:“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听到后,急忙脱下红袍。马超又对手下将士喊道:“前面那个长胡子的是曹操,大家快追,抓住有赏!”曹操大惊,赶忙用身上带的匕首割掉胡须。可马超又喊道:“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无奈之下,用战旗的一角扯下来包住下颌。即便如此,曹操还是被马超发现,马超舍命追赶。眼看就要被马超追上,曹操心里害怕至极,正发愁时,对面来了一员战将把马超敌住,曹操这才得以脱难。这一仗打得曹操心惊胆战,他“割须弃袍”的事迹也广为流传。

割须弃袍的引申义与用法

“割须弃袍”在语义上,常用来形容战败后落魄、狼狈的样子。它通常用作谓语或定语,用于描述某人或某军队在战败后的窘迫处境。在文学、历史记载以及日常对话中,这一成语都经常被使用,成为描绘战败者狼狈逃窜的经典形象。例如,“当时马超率领的十万西凉铁骑一阵猛冲,就把曹操杀得割须弃袍,连曹操这种将军队的运用堪称登峰造极的军事大家,面对西凉铁骑的冲锋也只能狼狈逃窜”。

割须弃袍的近义词

与“割须弃袍”意思相近的成语有不少,如“丢盔弃甲”“弃甲曳兵”“抛戈弃甲”等。“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强调在战斗失败后,连头盔和铠甲都顾不上,只顾逃命;“弃甲曳兵”指丢掉铠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突出了战败者慌乱、狼狈的状态;“抛戈弃甲”则表示丢掉武器,扔掉铠甲,形容军队被打得狼狈逃窜的情形。这些成语都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战败者的狼狈相,与“割须弃袍”在语义上有相似之处。

“割须弃袍”这一成语,以其生动的表述和丰富的内涵,成为历史与文学中的经典词汇。它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三国时期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成语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康熙帝九子胤禟:皇室风云中的另类传奇

  在清朝康熙帝的皇子中,九阿哥胤禟(后改名允禟)虽非储位之争的最终胜者,却以独特的才华、复杂的性格与悲剧性的结局,成为清史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作为康熙帝第九子、宜妃郭络罗氏所生,他的一生既见证了皇室内部的激烈角逐,也折射出个人命运在权力漩涡中的无奈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