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唐宋八大家中的儒者典范
2025-08-19 16:06:00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与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这一称谓始于明代朱右编选的《八先生文集》,后经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的推广而深入人心。作为北宋中期文坛的代表人物,曾巩以独特的儒者风范与严谨的史传笔法,在八大家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学术渊源:从欧阳门下到史传大家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出身于江西临川的儒学世家。其祖父曾致尧为宋初名臣,父亲曾易占官至太常博士,这样的家学背景使他自幼浸润于儒家经典。嘉祐二年(1057),曾巩与苏轼、苏辙同登进士第,由此开启仕宦生涯。他早年即拜欧阳修为师,与王安石、三苏等文坛巨匠交往密切,这种学术网络为其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基础。

在文学主张上,曾巩继承欧阳修"事信言文"的古文理念,更强调"文以明道"的实用价值。他主张"本原六经,斟酌司马迁、韩愈",将史传的严谨性与散文的文学性完美融合。这种创作理念在其代表作《元丰类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书中收录的50卷文章涵盖政论、史传、碑志等多种体裁,其中《越州赵公救灾记》通过详实的数字记录与逻辑推演,展现了古代官员的治灾智慧,成为应用文写作的典范。

二、政治实践:儒法并用的改革者

曾巩的仕途轨迹折射出北宋文人的典型命运。他虽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因政治立场分歧主动请求外放,但并未完全否定新法精神。在齐州任知州时,他力行保甲法,通过组织民间武装维护治安;在越州遭遇饥荒时,创新采用"平价售粮"与"种子借贷"相结合的方式,既缓解民困又保障春耕。这些实践印证了他"法因时变,道不可易"的政治哲学——既反对墨守成规,又坚守儒家伦理底线。

其政治智慧在《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中可见一斑:"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这种将法律工具性与道德教化相结合的思路,与同时代改革派形成微妙互补。当王安石推行青苗法遭遇阻力时,曾巩在地方层面的成功实践,为新法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样本。

三、文献贡献:古籍整理的奠基人

在学术领域,曾巩的贡献远超文学范畴。他嗜书如命,家中藏古籍二万余卷,并亲自编纂《金石录》五百卷,开创了金石学研究的先河。任职史馆期间,他主持整理《战国策》《说苑》等濒危典籍,通过访求采录使这些文献免于散佚。更值得称道的是,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其《战国策目录序》通过严谨的考据,厘清了这部纵横家著作的流传脉络,被后世视为文献学经典。

这种学术追求与其文学创作形成互文。在编校《南齐书》《梁书》《陈书》时,他总结出的"简奥而不晦"的史传笔法,直接影响了其碑志文的写作风格。其代表作《隆平集》虽被《四库全书》评为"体例未纯",但其中对宋代典章制度的系统梳理,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

四、历史定位:八大家中的儒者标杆

在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的文学成就常被苏轼、欧阳修等巨擘的光芒掩盖,但其独特价值不容忽视。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中特别指出:"曾之序记为最",认为其文章"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悔",这种冲淡平和的文风,恰与儒家"中庸之道"相契合。现代学者更发现,曾巩散文中大量使用的排比句与对偶句,既保持了韩愈古文的雄健气骨,又融入了欧阳修散文的婉转韵致,形成独具特色的"南丰体"。

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看,曾巩代表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既是经世致用的政治家,又是皓首穷经的学者;既能在庙堂之上参与变法,又能在江湖之远兴教劝学。这种多重身份的统一,使其成为连接唐宋古文运动与后世桐城派的桥梁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代善:正红旗与镶红旗的旗主传奇

  在清朝初期的风云变幻中,爱新觉罗·代善作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次子,不仅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著称,更因其作为正红旗与镶红旗旗主的身份,在清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旗主身份的奠定:从贝勒到两旗之主  代善自少年时代起便随父征战,屡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