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殉制度为什么会式微,并逐渐消亡呢?
2023-05-10 14:45:12

  殉葬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后开始式微,并在汉朝以后逐渐消亡。

  春秋时期,秦国的献公嬴师隰下令“止从死”,正式通过法令废除了殉葬制度。其他列国也逐渐废除了人殉制度,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开始凸显。

  首先,随着生产工艺的提高和铁器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奴隶和百姓的产出已足够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并为奴隶主和统治者提供了大量的剩余价值。因此,牺牲人力资源进行殉葬明显不划算。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的战争频繁且规模不断扩大,战争造成的伤亡代价不断增加,对国力的消耗极为严重。统治者开始重视人口资源,因为人口数量甚至成为国家实力的衡量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将人力消耗在死者身上变得不合时宜。

  第三,随着列国的变法,贵族特权逐渐削弱,统治者的集权程度增强。奴隶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贵族或统治者再也不能轻易决定他人的生死。

  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后,一些列国开始以陶殉取代人殉的方式,以此来废除人殉制度并保证墓葬规格。

  然而,尽管人殉制度逐渐取消,但人殉现象仍然偶有发生。例如,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下诏“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为了防止秦始皇陵的布置和机关被泄密,许多工匠和奴隶被封死于陵墓中。

  直到西汉时期,人殉制度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奴隶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尽管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列国通过变法削弱了贵族特权,但除了秦国之外,其他列国的变法并不彻底,因此贵族特权仍然得以一定程度的保留。直到西汉时期,贵族特权才真正消亡。

  其次,儒家思想的影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自那时起,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并对人们产生了日益深远的影响。人殉制度与儒家思想显然背道而驰,因此在汉朝以后,人殉制度基本绝迹,这与儒家思想的兴起密不可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李子通与伍云召:乱世中的风云际会

  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之中,英雄豪杰辈出,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李子通与伍云召,这两位人物虽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因时代的动荡产生了交集,共同谱写了一段传奇故事。  一、李子通:农民起义领袖的崛起与兴衰  李子通,东海郡丞县(今山东省峄县)人,出身贫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