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一则承载智慧的古代谚语
2024-02-26 14:27:09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句古老的谚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告诫我们,当大的灾难降临时,个体难以独善其身。那么,这句话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据《战国策》记载,这句谚语起源于战国时期的赵国。当时,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国家危机,决定实行胡服骑射政策,以增强国家实力。然而,这一改革遭到了部分贵族的强烈反对。其中一位名叫公子成的贵族,坚决反对这一政策,并声称自己宁愿死去也不改变传统服饰。

  为了说服公子成,赵武灵王派了一位名叫苏秦的谋士前去劝说。苏秦来到公子成的家中,发现他正躺在家中的床上,一副病恹恹的样子。苏秦问道:“你为何如此消沉?”公子成回答:“我听说国家要实行胡服骑射,我宁愿死也不改变祖先的传统。”

  苏秦听后,便拿出一个破碎的鸟巢,里面有几颗完好无损的鸟蛋。他问公子成:“你看,这个鸟巢已经破碎,里面的鸟蛋还能完好无损吗?”公子成恍然大悟,意识到在大的国家政策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国家实力衰败,个人的利益也将受到损害。于是,他接受了赵武灵王的改革政策。

  这个故事传扬开来,人们便用“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来形容在大的灾难面前,个体难以幸免的道理。这句谚语不仅揭示了个人与整体命运紧密相连的道理,还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顺应时代潮流,做出明智的选择。

  如今,这句谚语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的时代,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国家和社会的繁荣稳定,个人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则古代谚语,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它教导我们要有全局观念,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顺应时代潮流,做出明智的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立足,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梦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李子通与伍云召:乱世中的风云际会

  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之中,英雄豪杰辈出,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李子通与伍云召,这两位人物虽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因时代的动荡产生了交集,共同谱写了一段传奇故事。  一、李子通:农民起义领袖的崛起与兴衰  李子通,东海郡丞县(今山东省峄县)人,出身贫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