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曾经的囚徒凭什么取代刘贺做了皇帝?
2024-11-01 11:21:56

西汉历史中,刘贺的短暂在位与迅速被废黜,成为了一段引人注目的传奇。刘贺,作为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在汉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被霍光等大臣拥立为帝,然而仅仅27天后,他就被废黜,成为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那么,取代刘贺成为新帝的,竟是一个曾经的囚徒——汉宣帝刘询,这背后究竟有何原因?

刘贺的短暂在位与废黜

刘贺在即位前,是昌邑国的藩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缺乏宫廷政治经验,更未接受过系统的帝王训练。当霍光等大臣选择他作为昭帝的继承人时,更多的是出于无奈:昭帝无子,而武帝的其他子孙中,广陵王刘胥因品行有亏被排除,昌邑王刘贺成了相对合适的人选。然而,刘贺即位后,急于摆脱霍光的控制,试图建立自己的执政班子,将昌邑国的旧臣全部征至京城,并大肆封官。这一系列举动触动了霍光的利益,加之刘贺的荒淫无度,最终导致了他的被废。

汉宣帝刘询的崛起

刘询,原名刘病已,是卫太子刘据的孙子。在巫蛊事件中,卫太子兵败自杀,家族几乎灭绝,刘病已刚刚出生几个月,就被收押在狱中。幸运的是,廷尉监丙吉、掖庭令张贺等人可怜他,派女囚喂养他,他才得以存活。昭帝时,他的皇室血统身份得到了承认。

刘询自幼生长于民间,深知百姓艰难,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他的天资聪颖,使他比同龄人更加成熟、老练。在霍光选择新帝时,刘询的皇室血统、朝中无人可以倚仗的境况,以及他便于操控的特点,都成为了霍光选择他的重要原因。

刘询的治国才能

刘询即位后,面对的是一个由霍光掌控的朝廷。他深知自己能否坐稳皇位,取决于霍光。因此,他表面上对霍光毕恭毕敬,暗中则逐步培养自己的势力。霍光病逝后,刘询终于得以亲理政事。他励精图治,宣布五天举行一次朝会,听取百官汇报,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考核制度,信赏必罚。

为了广泛听取民意,他允许吏民给皇帝上封事,并废除了权臣壅蔽言路的“副封”制。他深知治政的关键在于吏治,经常对大臣说:“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他亲自召见并详细询问州刺史、郡太守、诸侯王相等地方官的执政方略,然后综核名实,治政确有成效的,就颁诏书加以勉励、赏赐;有名实不符的,则予以处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李子通与伍云召:乱世中的风云际会

  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之中,英雄豪杰辈出,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李子通与伍云召,这两位人物虽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因时代的动荡产生了交集,共同谱写了一段传奇故事。  一、李子通:农民起义领袖的崛起与兴衰  李子通,东海郡丞县(今山东省峄县)人,出身贫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