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延陀:曾驰骋草原的民族,如今已无对应现代国家
2025-04-17 14:49:50

在历史的长河中,薛延陀曾是一个在欧亚草原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民族,它建立了强大的汗国,在草原政治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时光流转,这个民族已消逝在历史尘埃中,如今并无与之对应的现代国家

薛延陀的起源与发展

薛延陀是北方古代民族,同时也是汗国名,原为铁勒诸部之一,由薛、延陀两个部落联合而成。其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他们游牧于阿尔泰山西南和额尔齐斯河一带。隋大业元年(605年),铁勒诸部奋起反抗西突厥的暴政,共推契苾部首领契苾歌楞为易勿真莫何可汗,同时也推选了薛延陀部首领乙失钵为野咥可汗,乙失钵率部立庭于燕末山(阿尔泰山支脉),从而成为铁勒中强部之一。

不过,大业七年(611年),西突厥射匮可汗重新崛起,势力再次强大,契苾歌楞与乙失钵自动取消了汗号,于是薛延陀与其他铁勒各部再次受突厥统治。后来,在唐朝与突厥的势力博弈中,薛延陀抓住了机会。贞观二年(628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死,国内大乱,薛延陀首领夷男率部落7万余家往附东突厥。此时东突厥颉利可汗残暴统治,夷男率部反抗并获胜,唐太宗趁机联络夷男,册拜其为珍珠毗伽可汗,赐以鼓纛。夷男遂成立薛延陀汗国,建牙于大漠郁督军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下,成为唐在漠北的一个附属藩国。

薛延陀的强盛时期

薛延陀汗国成立后,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等少数民族纷纷归附,其境东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碛,北至俱伦水,有精兵数万。贞观三年八月,夷男派遣其弟入贡,太宗赐以宝刀及宝鞭,薛延陀趁机迅速扩大势力,占据了大部分原东突厥的地盘,并将牙帐由郁督军山迁至都尉捷山北独逻河之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土拉河流域),有精兵二十万,进入了全盛时期。

在全盛时期,薛延陀统治着“东室韦,西金山,南突厥,北瀚海”的广阔地区,汗国疆域东起大兴安岭,西抵阿尔泰山,南界河套,北至色楞格河,境内包括回纥、仆固、同罗、拔野古、阿跌、霫诸部。东突厥破亡后,回纥势力壮大,立牙帐于土拉河上,但仍附属于薛延陀。不过,唐朝采取扶助回纥抑制薛延陀的政策,这为薛延陀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薛延陀的衰落与灭亡

薛延陀与唐朝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下诏封真珠毗伽可汗二子大度设、突利失为小可汗,各赐鼓,以分其势;翌年立颉利可汗的族人李思摩为可汗,建牙帐于河(套)南,名义上使其统治内迁河套南的东突厥旧部,实际上是监视薛延陀,这引起了夷男疑惧。贞观十五年,夷男乘唐太宗封泰山之机,命长子大度设率回纥等部追击李思摩,直抵长城,在山西朔州遇唐将李绩大军,大败而归。

此后,唐朝与薛延陀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贞观十九年(645年),夷男死,嫡子拔灼自立为颉利俱利失薛沙多弥可汗。他乘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未还,引兵攻河南朔方郡,但唐朝有备,引兵北退。其内部因多杀贵臣,遂致骚乱。贞观二十年,多弥可汗知大势已去,自行遁去,后被回纥人所杀。国人另立夷男侄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遣使向唐朝表示“愿保郁督军山”。唐遣将李绩征伐,遂灭其国。咄摩支于当年降唐,封后武卫将军。原属薛延陀统治的铁勒各部附唐,“请置唐官”。贞观二十一年,唐于其地共置6府7州,各以其部首领为都督、刺史。又设燕然都护府于单于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以统上述6府7州。于是大漠南北均属唐,而回纥于铁勒诸部中始独强。

薛延陀与现代国家的关联

从现代地理和政治格局来看,薛延陀曾经活动的区域大致涵盖了今蒙古国部分地区以及中国内蒙古、新疆等地的部分区域。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片土地上经历了无数次的民族迁徙、政权更迭和文化融合。

如今,这片土地上分布着多个现代国家,如蒙古国、中国等。薛延陀作为一个已经消逝的古代民族,并没有在现代形成与之对应的国家。它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匆匆过客,但其曾经的辉煌与衰落,依然为我们研究古代民族历史、草原政治格局以及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薛延陀,这个曾经在欧亚草原上叱咤风云的民族,如今已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回顾它的历史,不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燕德妃是否有女儿之谜

  在唐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燕德妃虽非最为耀眼的主角,却也以其独特的身份和经历在宫廷舞台上留下了痕迹。关于她是否有女儿这一问题,引发了诸多历史爱好者的好奇与探究。  史料记载中的子女情况  燕德妃(609年—671年),涿郡昌平人,唐太宗李世民的